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烏審旗:開拓生態治沙新模式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27日 10: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央視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央視網消息(記者 杜曉靜 武彥報道) “50年代風吹草低見牛羊,60年代濫墾亂牧鬧開荒,70年代沙逼人退無處藏,80年代人沙對峙互不讓,90年代人進沙退變模樣,新世紀産業鏈上做文章……”談起烏審旗的生態建設,許多專家和學者都愛引用這段流傳在鄂爾多斯高原的順口溜。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在多數人的記憶裏無窮無盡的風沙是以前烏審旗的寫照。大家開玩笑的説烏審旗的雞蛋裏都帶著沙子。

    “生態建設是最大的基礎建設。”這一理念早已成為烏審人的共識。“既要黃金白銀,又要藍天綠地”這是烏審旗旗委政府的生態文明發展觀。

    如今走進烏審草原,無論是在路旁、在河邊、在沙地、還是在村鎮之中、田野之間,撲入人們眼簾的到處是大片的綠色,紅瓦綠樹,碧水藍天,有一句民謠可以形容:“黃沙穿上了綠袍袍,鹼灘上長出了綠苗苗”,這也正是烏審大地近年來林業生態建設的真實寫照。

    林業生態建設持續10年呈現森林覆蓋率和植被覆蓋度雙增長也可以説明烏審旗政府和林業部門在生態建設上做的努力。截止2011年底,全旗累計完成人工造林235萬畝,飛播造林135萬畝,封山(沙)育林50萬畝,全旗森林面積達到了565萬畝,比1999年增加了248萬畝,宜林地荒沙面積由1999年700萬畝降至2011年的不足300萬畝,建成自治區西部最大的保障性中心苗圃1處2個作業區,建設面積達到2萬畝,全旗以樟子松為主包括各類鄉土樹種的種苗繁育面積累計達到了7萬畝。全旗森林覆蓋率和植被覆蓋度分別達到了31.2%和80%,

    經過多年的艱辛探索,烏審旗林業局總結出了一套符合實際、科學合理、獨特的生態治理模式。一是分區治理模式。根據全旗的地貌類型和自然條件,實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確立生態建設總體框架,劃分出“四個重點”治理區,即南部無定河流域(黃河一級支流)水土流失治理區;中部寬梁大灘及“兩線一通道”防風固沙治理區;北部沙灘湖群強度風蝕沙化治理區和城鎮村屯綠化和自然保護區建設為主的補充治理區。依靠科技自主創新,把抗旱造林、飛播造林、荒漠化防治等系列技術被廣泛應用到生産建設中,把森林經營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要求針葉樹比重達到20%,同時加大老播區改造力度,使人工林逐步向近自然林過渡,呈現出森林資源總量持續增長、林分質量不斷提高、林種結構漸趨合理的良好態勢。

    二是林牧一體化的生態畜牧業模式。在生態建設中,大力營造檸條、楊柴、紫穗槐等鄉土灌木樹種,形成了豐富的飼草料資源,使禁牧休牧輪牧和標準化舍飼養殖政策得以順利推行,成功解決了林牧矛盾,極大地推動了全旗農牧業産業結構調整和農牧民增收。

    三是以非公有制為主體的生態建設運行模式。2000年以來,又進一步確立了“立草為業、舍飼圈養,為養而種、以種促養、以養增收”及“地企聯動、全民參與”等政策措施,在重點工程建設中全面推行“掏錢買活樹”的辦法,優化資源配置,調動了廣大幹部群眾參與生態建設的主動性。引導民營企業進入生態建設領域,鼓勵多種所有制參與生態建設,促進了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産要素向生態治理和開發聚集,形成了全社會參與,多元化投資的新格局。

    從谷起祥、寶日勒岱、殷玉珍,盛萬忠、烏雲斯慶、烏拉、烏都的造林大戶到毛烏素生物質電廠、博源生態公司、華原風積沙的企業造林再到今天的全民義務植樹的全社會造林的不斷轉變,烏審旗非公有製造林取得了蓬勃發展。全旗發展承包造林面積在3000畝以上的大戶有240多戶,累計承包荒沙面積150萬畝,已完成造林100多萬畝,企業造林、全社會造林和大戶造林已成為烏審旗生態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形成了各種生産要素向生態領域集聚,創造了多種所有制共同建設、共同發展的環境。

    預計到2015年底,烏審旗規劃治理和改造面積達到409.8萬畝, 10萬畝樟子松種苗繁育基地,森林資源總面積達到62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由現在的31%提高到34.29%,植被覆蓋度由現在的76%的增加到80%以上,農牧民來自林沙産業收入達到4000元以上。

熱詞:

  • 烏審旗
  • 開拓
  • 生態治沙
  • 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