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與荒漠“賭博”的牧民烏都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13日 17: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浩瀚的毛烏素大漠深處,有這樣一個癡情綠色的人,為了治沙,他欠了60多萬元的外債,妻子帶著失望離他而去,夥伴們一個個從沙窩裏搬了出去。然而,他從來沒有放棄過治沙造林的念頭,硬是把1萬多畝荒沙變成了"綠洲"。他就是矢志與大漠"賭博"的牧民--烏都。

    "既然這兒還有一點水,就不怕種不活草和樹"。

    烏都家住在"牧區大賽"烏審召鎮烏審召嘎查阿貴希裏牧業社。早在童年時代,他就親歷了治沙英雄寶日勒岱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靈萌發了綠色的夢想。16年前,烏都開始經營父母承包的那片"草場"。所謂"草場"其實都是些流動的荒沙,最高的沙丘有60米,平均高度都在30米以上,基本沒有什麼植被覆蓋。這裡每年要刮200多天五級以上的大風,春季風大時沙丘一小時就能前移五六十米,黃沙蔽日,苦不堪言。更重要的是這裡嚴重缺水、缺電、沒有像樣的路,人們的生活、出行極不方便,幾乎成了一個被外界遺忘的角落。本來就居住分散的牧民們,紛紛開始向外遷徙,以擺脫信息閉塞和生活的困難。但是烏都沒有走。當時21歲的烏都並沒有泄氣,既然這裡還有一點水,就不怕種不活草、種不活樹,就不信治理不了這荒沙。

    居住在荒沙包圍的土房子裏,烏都開始了漫長的治沙歷程。1994年至1998年,在烏都擔任嘎查團支部書記期間,組織青年團員義務植樹造林是他每年要幹的大事。每年開春,大地還沒有解凍,他就急切地帶領青年們進駐到大沙深處,投入到治沙造林之中,春季的毛烏素正是多風的季節,天氣説變就變。強大沙塵一場接一場的襲來,風沙打在人們的臉上,針扎般疼痛,眼睛也無法睜開,吹在人們身上,站立也無法穩定,更不要説挖坑造林了。終於,一部分人情緒低落了,思想也開始動搖了,有的甚至"開小差"不幹了。面對當時的局面,烏都開始懷疑自己當初的想法和做法是否正確。

    集體組織不起來,他就開始在自家的草場上幹,每天天還沒有亮,烏都就和母親,妻子一道,趕著毛驢車出動了。為了節省時間,他們中午很少回家,一餓了啃口乾餅,渴了就在下濕地挖個坑,喝口又鹹又渾濁的水;有時甚至還帶上灶具,一家人就在沙裏硬巴的地方簡單的架灶煮飯吃。幾年的治沙造林中,他把父親留給他的200多只細毛羊賣了,將牛、豬也賣了,把賣牲畜的錢全投在治理荒沙上。可對於漫漫荒沙,資金的需求卻像個無底洞,那點投入只是杯水車薪。有時剛栽下的小苗就被風沙掩埋或連根拔走。經幾次失敗之後,烏都認真總結出一套經驗。治理流動沙丘要"層層設防、步步為營"。首先在大沙丘上設置沙障,將沙丘固定住,然後再在沙障中種植適宜生長的羊柴、紫穗槐等灌木樹種。這一方法起到了明顯治理效果。就這樣,一家人苦幹一年又一年,將綠色的希望在荒漠中播撒。

    為治沙,債臺高策,夥伴解散,烏都開始了一個人的"賭博"

    1999年,順應國家西部大開發的大好形勢,烏都決定在沙漠裏嘗試開發水澆地,但是他沒有得到國家任何優惠政策補貼,大膽的烏都便聯絡附近的牧民,貸款24萬元,聯合開發水澆地500畝,4眼深井並配套,同時在心中醞釀著宏偉的造林藍圖,試圖將沙漠開發成肥沃的農田。這不僅可以增加收入,還可以讓黃色流動沙丘變綠,但是一年後,這個計劃破滅了。因為艱苦的生活環境,每個戶子都入不敷出,看不到收穫的希望,合作的5戶牧民打了退堂鼓,撤資出外面靠打工等謀生。固守荒沙的烏都成了孤家寡人承擔起原來6戶的貸款,也承包了更多的荒沙,總計達到1.3萬畝。從那個時候起,他治沙就成了一場"賭博"。

    在巨大的壓力之下,烏都並沒有退縮。他用自己幾千元的積蓄買了6000株楊樹苗,栽上了防護林,並精心澆水護理,試種了200畝白擰條。經過不要命的苦幹,500畝不毛之地硬被逐漸拉平,著上綠裝,烏都的債務也新增了4.5萬元。

    面對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多的債務,以及全家生活的勞累困頓,妻子由嘮叨、罷工到失望,終於有一天于烏都離婚了。這對已經苦苦支撐的烏都來説無疑雪上加霜,但是很快烏都就從這致命的打擊中挺了出來,又開始"執迷不悟"的"重操舊業"。

    治理荒沙風雨兼程,老母親是他永遠的精神支柱。

    回望烏都十幾年的造林歷程,不能不對他堅強的生活和精神後盾--今年已73歲的高齡的老母親察干寶索爾老人肅然起敬。

    烏都告訴我們,幾乎每年春季,他拉運苗條的車子都要陷進沙路而走不動,母親和他將苗條一捆捆卸下來,然後再一一背過大沙丘,一點一點地往造林點挪。有時一幹就是一夜。相依為命的母親便一直是他不屈的精神支柱。

    當我們問起察干寶索爾老人怨不怨兒子債臺高築時,老人平靜地説不怨。她知道兒子幹的是"大事",她會在有生之年繼續給兒子以鼓勵和支持。她無言的愛化作兒子強大動力,兒子不懈的堅持回報她綿綿的恩情。

    1999年至2001年,烏都為他的造林基地,退耕區種植防護林、羊柴、澆水補植,又開支11.4萬元。2002年,他利用貸款項目及民間借款投資9萬元種植羊柴4000畝,由於當年雨水足,沙障設置及時,成活率達到90%,這給了烏都極大的鼓舞,促使他更加一發不可收。2003年投入7萬元,種植羊柴3000畝,兩年的羊柴,烏都又新增債務8.7萬元。2005年,烏都在保護好以前7000多畝成片羊柴林的基礎上,又投資3.5萬元種植羊柴2000畝。至此,他已累計造林近萬畝,成活率平均達到70%;為此壘債高達63.6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壘債造林大戶"。

    在艱苦的治沙過程中,烏都悟出一個道理向沙漠要收入,要效益。

    讓烏都著急的是2002年種植的羊柴2003年已開花結籽,如有人手,采收羊柴籽也會帶來幾千元的收入,緩解他的燃眉之急,可忙著做沙障的烏都卻無暇顧及。他只想著讓他家的草場早一點變綠。他更知道在沙漠中種活一草一木是多麼不容易。如果不能及時設置沙障,很多成活的幼苗就會被風沙吞噬掉。那樣,他償還60多萬元治沙貸款的日子就更加遙遙無期。

    在艱苦的治沙造林過程中,烏都悟出了一個道理。他説:"深居沙中,不能只是簡單的造林, 在解決生存的同時,必須向荒沙要收入、要效益"。他對下一步治沙做了詳細的規劃:一方面繼續加強治沙造林,另一方面大力發展多種養殖。同時要想辦法籌資修通牧業社到鎮裏的路。申請架設高低壓線路,從而讓更多的人更方便地走上治沙致富的路。

    因為治沙方面貢獻突出。烏都先後榮獲"烏審旗勞模"、"烏審旗十傑青年"、"烏審旗十大優秀牧民戶"、"鄂爾多斯市青年星火&&人"、"1833工程少數民族科技推廣&&人"等榮譽稱號,在他艱辛的治沙路上留下許多閃亮的足跡。

    經過十幾年的艱苦治理,如今,他家一萬多畝遍佈流動沙丘的草場,已披上綠裝,林木覆蓋率達70% 。遠遠望去,他家的草場和周圍鄰居草場形成鮮明對比:一邊是漫漫荒沙,一邊是充滿希望的綠色。

     

熱詞:

  • 荒漠
  • “賭博”
  • 牧民烏都
  • 搜索更多荒漠 “賭博”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