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新生代農民工調查:8成不會農活6成無歸屬感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26日 05: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生代農民工宿舍裏充滿著時尚的元素。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攝

  新生代農民工漸成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力軍。   新華社記者 王 頌攝

  日前,一份針對安徽省新生代農民工的調查顯示,80%的人基本上不會幹農活。“不會種地,回到農村對我來説已不現實”,“我在這座城市生活了多年,有了很深的感情,但城市商品房太貴,想要紮根下來同樣不現實”……新生代農民工與城市的距離未必近了,但離鄉土的距離卻實在遠了。搖擺于城市和農村之間,何處是安居樂土,何處是精神家園?

  故土難回

  多數不會幹農活

  20歲的陳強去年高中畢業,沒有考上大學,便從湖南來到北京,在父親經營的複印店幫忙。在北京打拼了十多年的陳爸爸用幾年的積蓄在中國人民大學一處矮房中開了一家複印店。“我們家從我爸爸開始就不怎麼種地了,我在老家的時候一直在讀書,沒下過田。家裏的田荒了很久,前兩年租給別人種了。”陳強對記者説。

  像陳強這樣,“出生於20世紀80年代以後,年齡在16歲以上,在異地以非農就業為主的農業戶籍人口”,被定義為“新生代農民工”。這個提法,在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首次被使用。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2009年新生代農民工已超過1億人,佔農民工總數的61.7%,佔全國職工總數近一半,已成為産業工人的主力。

  安徽省合肥市十多名人大代表對該省新生代農民工的調查顯示,這個群體還有著許多與父輩不同的特徵:沒有挨過餓,沒有受過凍,溫飽問題在他們頭腦裏沒什麼概念,忍耐力和吃苦精神遠不及父輩。最重要的是,他們大多已經沒有了安居故土的技能:80%的新生代農民工基本上不會幹農活,38%的人從來沒有務農經驗。清華大學“新生代農民工研究”課題組一項針對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區域的新生代農民工的調查也顯示,44%的人完全沒有務農經歷。

  為此,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曾表示,對“80後”、“90後”為主體的新生代農民工,“不可能把他們拒絕於城市之外”,理由有三:其一,這些人中,多數人本身沒有地,農地二輪承包時就沒有分到土地,根本就無地可種;其二,他們從來就沒有種過地,一離開初中或者高中的校門就到城市務工;其三,他們中的多數人出來後就沒有想再回去種地。

  事實也的確如此。安徽省人大代表的調查還顯示,省內超九成新生代農民工更願意留在城市,57%的被調查者希望在城市定居,而前述清華大學課題組的調查數字為58.4%。

  除了沒有土地、不會農活的現實制約,新生代農民工不願回鄉的心理因素更為豐富多樣。

  小潘來自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目前在北京中關村鼎好電子大廈一家筆記本電腦專櫃工作。已經在北京打拼了8年的他不願回鄉:“現在農村跟我一般年紀的基本都出去了,我要留下來的話連個能説上話的人都沒有。”

  穿著西裝、打著領帶的小潘如今與城市青年並無二異,與同事討論的話題都是各種電子産品,衣著基本都是一些品牌的打折款,麥當勞、肯德基對他而言也早已不是“稀罕物”。在村裏鄉親的眼中,做派越來越洋氣的小潘很“另類”,而每次談及硬盤、光碟機時,鄉親們的一臉茫然也讓小潘總覺得他們“啥也不懂”。

  此外,回到農村還事關“面子”問題。“在村裏,大家都認識,左鄰右舍、親朋好友會互相比較,看誰混得好。我在外面這麼多年,要是最後回去種地,就算人家不説啥,我自己臉上也挂不住。”小潘説。

  融入不易

  超六成缺乏歸屬感

  北京是一個令許多打工者嚮往的地方。2003年就來到這裡從事運輸的李忠旺説:“現在雖然生活條件好了點,但不知怎麼總覺得自己孤零零的,特壓抑。”

  今年7月5日首屆全國農民工社會工作服務創新研討會上,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趙長保介紹,在龐大的新生代農民工群體中,超過六成的人對自己務工的城市缺乏歸屬感。

  炎炎夏日,在朝陽區定福莊東街的一處早餐攤子前,“80後”小夫妻王東科夫婦正在炸油條。他們2004年來到北京,居住條件多年沒有改善。“住在30多平方米的出租房裏,除了堆放麵粉雜貨之外還要存放拉貨的三輪車,出入都要側著身子。”王東科告訴記者。

  但是王東科夫婦並不覺得辛苦,因為女兒是他們在城裏奮鬥的強大動力。但同時,成為留守兒童的女兒也是他們的無奈:“我們回家的時候,女兒都不到我身邊來,叫她,她常常躲到她奶奶身後……”

  讓孩子來到北京,夫婦倆目前還不具備這樣的能力。“沒有北京戶口,上學不易。而且把老人接過來照顧孩子,有個頭疼腦熱在北京也要花不少錢。”王東科説。

  “沒有合適住房”、“子女入托入學難,費用太高”、“家庭收入偏低”和“享有的社會保障水平不高”……這是很多農民工的生存寫照,王東科的苦惱也正説明,新生代的農民工同樣存在這些融入障礙。

  同時,由於新生代農民工更有維權意識,對工作待遇以及幸福感都有較高的追求,理想與現實産生衝突後,心理上的不被接納感更為嚴重。

  安徽省團委課題組2010年對全國多個省市調查、于2011年形成的《新生代農民工城市社會融入研究報告》中顯示,最讓新生代農民工難以接受的是,看到城市裏的同齡人過著時尚、青春、陽光的生活,而自己則過著清苦、單調枯燥的生活,有36.5%的人感到得不到尊重,37.2%的人出現過痛苦失望,9.7%的人産生過憤怒報復心理。

  C

  何去何從

  城鄉兩頭求解

  新生代農民工,應該回鄉還是留在城裏?這不僅僅是這群年輕人自我意願的選擇,也是城市居民心中的糾結。畢竟,他們在中國城市發展進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方面城市需要他們。

  北京“鳥巢”體育場,廣州“小蠻腰”電視塔,天津濱海機場……這些建築的工地上都曾留下他們的身影。“80後”、“90後”農民工正成為城市建設者的主體。隨著城市城鎮化的腳步加快、城鎮規模的擴大,專家也表示城市需要更多勞動力的補充。

  同時,農村對勞動力的需求其實減少了。在回應一些人“耕地無人種,糧食沒保障”的擔憂時,北京工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陸學藝對記者表示,2011年我國農業生産耕地、播種和收穫機械化水平已達52.28%,我國糧食也實現“八連增”,“這足以證明以農村現有的勞動力種18億畝耕地是可以保障我國的糧食供給的。”

  “這些轉變給農村的勞動力提供了新的就業方向,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可以從土地中走出來。”陸學藝説。

  “城市必須放寬胸懷,拆除圍墻,歡迎新市民的到來。”在韓長賦看來,拆除圍墻的第一步是改革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

  2010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未來要加快落實放寬中小城市、小城鎮落戶條件的政策,促進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並享有與當地城鎮居民同等的權益。鼓勵有條件的城市將有穩定職業並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農民工逐步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此外還指出:“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

  無論是社會融入還是心理融入,需要拆除的“墻”還有很多,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的“墻”、參與城市公共文化生活的“墻”等。“融入”還有很長一段路,但促進“融入”的措施正在推進。比如新《勞動合同法》從工傷、職業病的鑒定、賠償等方面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新《社會保險法》規定,基本醫療保險關係隨本人轉移,解決了新生代農民工因流動性而産生的社會保險轉移的問題。

  另一方面,新農村建設也需要他們。

  “吸引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對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是很有必要的。”陸學藝説。同時,“在目前的發展階段,中國不可能把大部分農民轉成城市戶口。”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徐小青表示。

  不少專家認為,培育和吸引新一代農民經營農業,吸引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從事農業活動,國家政策要大力鼓勵支持農村培訓,才能解決新生代農民工不會農活、回鄉沒事幹的尷尬。

  徐小青還認為,讓農民願意從事農業活動的最好辦法就是創造好的農業生産環境,包括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民生活環境,拓展農村周邊二、三産業的發展。

  很多地方已經行動起來,鼓勵新生代農民工回鄉創業。除了“陽光工程”和“雨露計劃”等培訓項目之外,2010年河南省還為返鄉農民工發放小額擔保貸款20.6億元,共扶持4.8萬農民工創業。

  “政府要改變創造就業機會‘只找老闆'的老觀念,可以培養一些小老闆,對有技術的返鄉農民工給予資金、政策支持。”陸學藝認為河南省的做法是很好的嘗試。

  在國家政策層面求解的同時,陸學藝表示新生代農民工也應改變舊觀念。“白領們逃離北上廣其實對新生代農民工也是一個啟示。”陸學藝説,“新生代農民工也應該轉變就業觀念,留在大城市並不一定適合自己,回鄉就業未嘗不是一個選擇。”同時他也強調,新生代農民工自身也應付出努力,“認清當前的就業現狀,主動提高自身能力,不能等著天上掉餡餅。”

  鏈 接

  稱謂變遷

  “打工仔”、“打工妹”: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設立經濟特區,市場經濟建設及現代化發展步伐加快,需要大量勞動力,於是大批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入城鎮。由於城鄉二元體制的限制,沒有城鎮戶口的農民到城市後與擁有城鎮戶籍的市民隔著一堵無形的墻,於是城裏人習慣把男的叫“打工仔”,女的叫“打工妹”。

  “農民工”: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使得限制人口流動的政策和管理有所鬆動。2006年,《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把“農民工”概念寫入中央文件,並對全面系統解決相關問題給出指導性意見。

  “新生代農民工”: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關於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 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農民工”的提法,主要是指“80後”、“90後”的農民工。

  “進城務工人員”:進入新世紀,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巨大。與此同時,人們對他們的稱呼也有了新稱謂——“進城務工人員”開始被廣泛使用。

  政策保障

  2005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

  《意見》明確要求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完善勞動合同制度、加強務工農民的職業安全衛生保護並逐步建立務工農民社會保障制度。

  2006年:《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

  《意見》是一部以中央政府名義發佈、全面系統解決農民工問題的指導性文件,充分體現了我國政府對農民工問題的高度重視。文件涉及農民工工資、就業、技能培訓、勞動保護、社會保障、公共管理和服務、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土地承包權益等各個方面的政策措施。

  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

  文件指出: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統籌研究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後城鄉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

  (王佳逸、趙展慧整理)

熱詞:

  • 農民工
  • 留守兒童
  • 農民工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