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不少跨國公司生産基地轉移 中國製造直面成本考驗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20日 06:4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7月18日阿迪達斯宣佈將關閉其在華最後一家直屬工廠,此前已有不少跨國公司將在中國的生産基地向東南亞轉移

  “中國製造”直面成本考驗

  ●中國的平均勞動力成本是東南亞的兩倍以上。出口産品成本居高不下,削弱了“中國製造”的競爭力

  ●預計未來還會有更多企業向東南亞等地遷移,但我國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優勢仍然明顯

  ●“中國製造”面臨新興經濟體“擠”和歐美發達經濟體“壓”的雙重壓力,必須加快轉型升級

  7月18日,阿迪達斯中國公司透露,將在年底前關閉其在華的最後一家直屬工廠——位於蘇州工業園的全資子公司。而早在2009年3月,阿迪達斯的競爭對手耐克,就已經關閉了在中國的惟一一家鞋類生産工廠——太倉工廠。

  成本上升,跨國公司關閉在華直屬工廠

  像阿迪達斯、耐克一樣,近年來不少跨國公司正將生産基地向東南亞地區轉移。特別是越南、孟加拉國等國,越來越受到歐美客商青睞。究其原因,主要是這些國家支付給工人的薪資遠低於中國。

  據某外資機構的研究報告,目前,中國紡織品製造企業員工的月平均工資為188歐元—300歐元,而孟加拉國只有80歐元左右,越南也不到120歐元。中國的平均勞動力成本是東南亞的兩倍以上。

  海關總署綜合統計司司長鄭躍聲介紹,2011年底,海關總署對1856家出口企業做了一項問卷調查,認為勞動力成本上升的企業高達80.4%。另外還有56.4%的企業認為匯率成本顯著上升,56%的企業認為原材料成本上升。

  “2008年是沒有訂單,現在訂單倒有,但原材料、勞動力、匯率、資金等多座大山一起壓來,接單越多虧損越大,企業痛苦不堪。”浙江嘉興一家塑料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

  出口産品成本居高不下,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國産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海關統計顯示,從2010年開始,越南、印尼等國家産業競爭力明顯增強。我國一些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的出口産品在歐洲、日本、美國的市場份額,正在被南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所擠佔。

  今年前5個月,我國紡織品、服裝、箱包、鞋類、玩具、傢具、塑料製品等七大類勞動密集型産品,在日本進口的同類産品中的市場份額為63.3%,回落了0.4個百分點。而同期越南、印度尼西亞和孟加拉國的同類産品在日本市場的份額分別提升了0.7、0.2和0.2個百分點。

  産業轉移屬正常,“中國製造”核心競爭優勢尚未根本改變

  展望未來,分析人士指出,隨著各類成本攀升,預計未來還會有更多企業向東南亞等地遷移,但總體而言,我國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優勢短期內尚不會發生較大變化。中國製造在全球製造業版圖中,仍將佔據重要位置。

  中國社科院中小企業研究中心主任羅仲偉認為,我國製造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完整的配套産業鏈以及工業體系,特別是沿海地區,産業之間的協作和産業內部的配套都比較完善,這是東南亞一些國家在短期內難以建立起來的。

  蘇州一家製衣企業的負責人對記者表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公司在越南建了一個直營廠,但運作起來並不順利:一件衣服需要不同的絲線、紐扣等多種配件,但在當地市場根本買不到。在通關、出口等環節問題也不少。

  專家表示,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起,由於勞動力、土地等紅利因素,外國投資者紛紛涌入中國,差不多把其他所有國家甩在了旁邊。而現在,隨著中國紅利的減少,一些新興經濟體國家有機會趁勢進入相關産業,這是資本轉移的正常規律。外資的不斷涌入,會推動這些新興經濟體加快改善物流供應鏈和基礎設施,“中國製造”面臨的競爭壓力也會越來越大。

  出口2億件襯衫才能換來1架波音客機的外貿格局不可持續,創新驅動産業升級是根本方向

  海關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出口機電産品5502.5億美元,增長10.5%,高出同期我國出口總體增速1.3個百分點。同期,出口紡織品、服裝、箱包等7大類勞動密集型産品1864.7億美元,增長7.7%,佔出口總值的比重為19.5%,同比降低0.3個百分點。

  鄭躍聲認為,出口2億件襯衫才能換來1架波音客機,這種情況必然不能持續,“在中央政府有關宏觀調控政策的指導下,中國企業的出口産品一定會沿著創新、升級這個方向持續走下去。”

  事實上,近些年“中國製造”的構成要素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在蘇州工業園區,西門子、三星、飛利浦等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在園區設立了研發中心,根據中國市場的需求來開發設計新産品。統計顯示,蘇州工業園區總部項目已達46個,外資研發機構累計達117家。2011年新興産業産值突破2000億元,佔比達53.2%。

  分析人士指出,國際金融危機後,國際經濟結構深度調整,發達國家正在重新審視自己的産業戰略。“中國製造”既面臨著新興經濟體的“擠”和歐美發達經濟體的“壓”的雙重壓力,也面臨著加快轉型升級的有利時機。現在必須抓住有限的時間實現産業升級,在製造業結構上進行調整,由低成本競爭轉向差異化競爭,尋求産品和生産工藝在技術上的突破,最終由製造業大國變成製造業強國。

  這是中國製造的根本方向。人民日報記者 杜海濤

熱詞:

  • 阿迪達斯中國
  • 國家産業競爭力
  • 中國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