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廣州水泥錐事件引發反思 專家稱城市管理需包容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07日 00: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廣州白雲區一處高架橋下佈滿水泥錐。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攝

  中新網7月8日電(記者 吳博) 日前,一張立交橋下遍佈水泥錐的圖片在網上掀起軒然大波,引發網友對城市管理和服務的反思和討論。學者指出,需要以發展和包容的眼光來制定城市管理相關政策,要加強對邊緣人群和弱勢群體的保障與服務。

  城市管理面臨諸多難題 應用包容眼光治理

  近日,微博上一張立交橋下澆築水泥堆的圖片引起了網友廣泛關注,有人猜測這是管理部門為驅趕流浪漢而採取的舉措。有媒體稱獲得相關部門證實,水泥錐建立之初是為了防止流浪人員棲居橋底,維護市容市貌。但隨後,該單位一位負責人又表示,水泥錐不是其鋪設的。廣州市規劃局也稱,未審批過建水泥錐的工程。一時間真相撲朔迷離。

  無獨有偶。就在廣州水泥錐事件炒得沸沸颺颺之際,長沙也傳出了立交橋下“水泥錐”的新聞,不過與廣州不同,這裡的水泥錐曾經是用作路障,現在則為規範停車。

  但刺眼的“水泥錐”所引起的討論隨著不斷爆出的新聞而升溫。有媒體評論稱,“水泥錐”尖銳鋒利的棱角,放大了城市管理中的冷漠與簡單。一位網友表示,作為公共管理者,當地政府有一萬個方法去解決流浪漢睡在天橋下這種雞毛蒜皮的公共問題,卻偏偏選擇了澆築水泥錐這麼無能又丟人的處理方式。

  深圳羅湖區也因為日前出臺的一個考核方案而捲入了輿論漩渦。該區規定,如果街頭出現流浪乞討人員,那麼城管可能被問責。媒體公開報道後,有業內人士憂慮,規定一旦形成了量化考核,就成了“硬約束”,這將給帶來執法壓力,城管部門或將採取強制措施對待流浪乞討人員。

  接連看似“無情”的事件引發了社會對城市管理的思考。根據去年公佈的一份報告,2011年,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首次超過50%,這意味著中國城市化開始進入加速發展階段。在社會流動不斷加速的背景下,大量涌現的城市移民及不同群體,也給未來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務帶來更大挑戰。

  中國社科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吳瑩認為,隨著城市多樣化和複雜性進一步提高,需要以發展和包容的眼光來制定城市管理相關政策,包括在強調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前提下,加強對邊緣人群和弱勢群體的保障與服務;一定程度上允許多樣化空間的存在,反對一刀切;對矛盾的處理採取協商和疏通的方式,避免暴力執法等。

  她表示,城市管理的諸多難題中,有很多是由於片面追求城市發展速度和規模,服務不配套、忽略民生問題而造成的。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提供民眾實際需要的公共服務,有助於緩解群際間的社會排斥和矛盾,從而能夠從根源上促進有效的城市管理。

  寧波黨校籃球架上鎖 暴露公共運動場所缺失

  近日,一張寧波市委黨校籃球框加蓋上鎖的照片也受到了網友關注。發帖者稱:校方此舉是為了阻止市民前去打球。隨後,黨校副校長在微博中回復稱,黨校是附近居民早晚鍛鍊的場所,由於籃球場是開放式的,籃球的劇烈對抗可能對鍛鍊居民産生不必要的人身傷害。

  這一回應引起了更加激烈的反應。網友批評黨校的做法不夠親民,阻止居民體育鍛鍊。馮建波隨後解釋道,黨校原本並不對外開放,但附近小區較多,應居民的要求,早晚開放供居民鍛鍊之用。每天晚上有成百上千的居民在場地上鍛鍊,一般都是中老年人。

  這一番澄清也揭示了城市中公共運動資源的缺失。在日常媒體報道中,有市民無處鍛鍊的新聞並不鮮見。數據顯示,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僅為1.03平方米,超7成的場地都集中于大學和企事業單位。可供普通市民鍛鍊身體以及運動健身的公共場所實在少之又少。

  分析稱,公共體育場地少,無法滿足公眾使用需求的矛盾將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因此,除了希望國家能大力發展城市和鄉鎮公共體育場所的建設,就目前來看,亟需重視和 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利用好學校、機關及企事業單位的體育運動場所,在滿足公眾鍛鍊需求與保障教學和辦公環境之間尋求平衡。

  城市治理者應更新觀念 堅持以人為本原則

  事實上,每當部分城市推出一些公共服務舉措時常會伴隨爭議。中國社科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秘書長辛向陽研究員曾指出,政府按照自己的體系去提供公共服務,不一定是按照老百姓的意願,這是當前存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

  吳瑩説則表示,如何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已成為當前基層政府需要破解的一道難題。

  前不久,北京試點出租自行車,本是方便市民出行的服務措施,卻因為要求租車者必須有北京戶口,而面臨“地域歧視”的指責,使原本好心的“服務”有些縮水。

  對此,吳瑩表示,當前,各地政府公共服務的財政投入都是根據戶籍人口來安排的,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不可能一下子對全體公民無差別開放,所以存在類似北京公共自行車這種僅針對本地市民開放的公共服務現象,可以理解。

  “但是城市管理的最終目標是創造城市的最佳綜合效益,推進城市持續平穩的發展,而不是為了管理的便利,因此必須在效率與公平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尤其對於北京這類流動人口龐大的城市,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務還是應當適度堅持開放性原則,積極回應公眾要求。”吳瑩説。

  正如媒體所言,對治理者來説,關鍵是更新治理理念,把公正、開放、包容的追求放在首位,在人們權利意識高漲的背景下尋求新的解決方案,而不是習慣性地依賴戶籍約束、條件準入、區別對待等老辦法,換取管理上的“便利”和“效率”。

  吳瑩説,城市的管理是為了使人獲得更便利、更優質的生存和發展空間。管理政策的制度應當本著尊重人、關心人、方便人的原則,充分考慮市民的需要和意見。此外,還可以通過市場化的方式引入更多組織來協助政府管理和服務。

  青島廁紙被過分使用 公共服務遭遇市民素質考驗

  水泥錐事件余波未了,一則青島廁紙被遊人過度使用以致浪費的新聞。報道稱,為了遊人方便,青島部分景區公廁提供免費衛生紙。然而,廁紙除了正常使用外,很多遊客還“一紙多用”,甚至扯走很多。有媒體稱,這是公共道德意識的缺失。

  吳瑩稱,這種現象的存在,一方面説明了類似公共服務的缺位。如果廁紙在所有公共公廁都全面覆蓋,那人們也就不必遇到一個提供廁紙的地方就大量“順走”。另一方面,這一現象也説明國民在使用公共資源方面的意識和素質有待提高。而加強基礎教育、提高公民素質本身就是基本公共服務的題中應有之義。

  “所以,應當切實加強基礎設施、公共安全、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基礎教育和環境保護等基本公共服務的建設,在堅持和普及類似便民服務的同時,使得國民對如何有序有效地使用公共資源的意識和行為儘快達到期待水平。”她説。

熱詞:

  • 城市管理
  • 服務
  • 事件余波
  • 廁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