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奔跑在“幸福路”上的“雷鋒車隊”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19日 00:2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雷鋒車隊”的成員在幫群眾收稻穀。

  “雷鋒車隊”的成員在幫群眾背化肥。

  “雷鋒車隊”的成員投工投勞修路。

  在港北區港城鎮群山村,活躍著一支“雷鋒車隊”。他們義務幫助群眾收割水稻、興建房子、維修道路……20多年來,哪有困難,哪就會有他們忙碌的身影;20多年來,“雷鋒車隊”踏踏實實地做好事、辦實事,在當地群眾中有口皆碑。日前,記者走近這支“雷鋒車隊”,了解隊員們的感人故事。

  “雷鋒車隊”,源自感恩

  港城鎮群山村位於港北區東郊,轄4個屯,20個村民小組,全村人口2500多人。該村從事運輸行業的有30多人,擁有大、中、小不同型號的運輸車輛近50輛。

  群山村支書蘇伯旺告訴記者,20世紀90年代初,他想買一輛拖拉機搞運輸,卻苦於缺少資金,滿腔的抱負無法施展。正在一籌莫展之際,同村的蘇振高很爽快地把錢借給了他。有了資金的支持,蘇伯旺順利買下了一輛拖拉機,和村裏其他10多名拖拉機車主組成了運輸車隊,並成立了群山村汽車運輸協會。後來,蘇伯旺了解到,當時蘇振高為了幫助他,專門賣掉一欄豬,分文不少地將賣豬的錢全部借給他,蘇伯旺的心被深深地觸動了。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從此,在蘇伯旺的心裏,播下了感恩的種子。

  “當初的想法很簡單,覺得自己以前得到過別人的幫助,現在也想幫助別人。”蘇伯旺説,從那時起,只要群眾有困難或需要幫助,他都會爽快地答應。從收割水稻、興建樓房,到運送化肥,無論大事小事,他都樂此不疲。每年農忙時節,在田間地頭,總能看到蘇伯旺繁忙的身影,那是他在義務幫助群眾運輸肥料和稻穀。他的熱心和恒心帶動了車隊的其他成員。他們也自發地加入了義務幫助群眾收割稻穀的行列,並組成了一支秋收義務服務隊。久而久之,只要看到車隊裏的成員,群眾們都滿心歡喜,親切地稱他們為“雷鋒”,因為他們都是同一支車隊的,“雷鋒車隊”的名稱也由此流傳開來。

  “不計報酬,沒有工資,也沒有特殊待遇,我們靠的是能幫則幫的信念,一直堅持到了現在。”蘇伯旺和群山村汽車運輸協會會長蘇瑞明都是“70後”,20世紀90年代協會成立“雷鋒車隊”後,他們一直堅持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從未間斷。

  扶貧濟困,排憂解難

  “他們的精神太可貴了!這些年,如果沒有‘雷鋒車隊'幫忙,説不定我們家更難了。”蘇銀星早在廣東打工時,就常聽老人提起“雷鋒車隊”。1999年,家裏要建房,他打工寄回來的錢,只夠買材料,人工錢還沒有著落。“雷鋒車隊”的成員得知這個情況後,自發幫助他家挖地基、砌磚,不僅不計報酬,連一餐飯也沒有在他家吃過。這讓遠在廣東打工的蘇銀星很是感動。2000年和2006年,蘇銀星家裏兩位老人相繼去世,只有妻子和年幼的孩子在家,農忙時,妻子根本忙不過來,是“雷鋒車隊”的成員義務幫他們耙田、插秧和收割。2008年的一場水災,幾乎使蘇銀星一家顆粒無收,又是“雷鋒車隊”的成員挺身而出,搶收稻穀,將損失降到了最低。對此,蘇銀星感觸良多:“他們不怕吃虧,樂意做好事,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我起房子的時候,玉獻幫我拉沙;天旱時專程送水到我家;還幫我把每個月發放給低保戶的大米送到我家……”蘇傑升在談起“雷鋒車隊”時,對蘇玉獻的真誠幫助唸唸不忘。

  現年57歲的蘇傑升和妻子都是殘疾人,家境貧困,村委把他們上報列為低保對象,每個月享受低保待遇。儘管如此,對於殘疾人來説,在生活上仍然有諸多不便。“雷鋒車隊”的蘇玉獻知道情況後,主動挑起了照顧他們的重擔。2002年,村裏的人飲工程還沒有建成,群眾喝水要到離村3公里外的磚廠取水。“雷鋒車隊”的蘇飄佳、蘇玉獻、甘澤偉等“80後”青年常常開車到磚廠運水。每當這時,蘇玉獻都會爽快地對蘇傑升説:“不用你過來取水了,我給你送過去。”一句簡單而樸實的話,讓蘇傑升聽了心裏暖烘烘的。十幾年來,蘇玉獻對蘇傑升的幫助從未間斷。

  今年60歲的蘇漢添是村裏的特困戶,幾十年來一直住在低矮、破舊的泥磚房裏。每逢下雨天,房子搖搖欲墜。他也想過拆掉房子重建,但因為沒有錢,一直未能如願。蘇玉獻知道後,和村裏的年輕人商量,不僅幫他運材料、砌磚,還自籌了一筆資金,緩解了蘇漢添的燃眉之急。如今,住進新房的蘇漢添逢人便誇:“‘雷鋒車隊'裏的人,個個都是活雷鋒!”

  出謀劃策,投工投勞

  走進群山村,迎接我們的是一條寬敞筆直的水泥路。蘇伯旺自豪地告訴記者,這是連接旺嶺村與群山村約3公里長的道路,被群眾稱為“幸福路”,是“雷鋒車隊”的成員發動群眾自籌資金,義務投工投勞修建起來的。

  2010年以前,這還是一條泥路,路況很差,坑坑洼洼,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村民們苦不堪言。對此,時年84歲高齡的蘇毓升有著深刻的體會。他告訴記者,以前,想要出一趟城區真是太難了。尤其是交公糧的時候,用單車馱,來回一趟十分辛苦。白襯衣是絕對不敢穿出去的,因為一個來回,白襯衣就會變成黃襯衣。路修好前,出租車司機只要聽説是去群山村,都不願意載客。路不好走,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村裏經濟的發展。

  “路通財通”,“雷鋒車隊”的成員很快意識到了這一點。當蘇伯旺和蘇瑞明把這個想法説出來時,立即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支持。隨後,他們在村裏廣泛發動群眾籌集資金,得到了熱烈響應。聽到這個消息後,蘇毓升滿心歡喜,捐款100元。“雷鋒車隊”成員蘇壽金專程從外地趕回來,僅他一人就義務幫村裏運送了260多車(次)石渣與河沙,為村主幹道水泥路的修建節省了近300元運輸費。路修好了,群眾對“雷鋒車隊”嘖嘖稱讚,把這條路命名為“幸福路”。

  “除了‘幸福路',這些年來,我們發動群眾自發投工投勞修建了寨腳屯、塘山屯、石羊屯等村道,還義務幫助群山小學硬化了校園和球場。”蘇瑞明對“雷鋒車隊”做的好事如數家珍。

  現在,群山村基本屯屯通水泥路。一條條水泥路,就是村民們的幸福路、致富路。

  發揚傳統,傳遞愛心

  “阿庭、阿平,在線嗎?今天長星阿公的田要撒化肥了,我們去城裏幫弄些化肥回來吧。”蘇正武在QQ上一聲招呼,蘇水庭和蘇早平立即響應:“沒問題!”

  蘇正武、蘇水庭和蘇早平都是“90後”,他們笑稱自己是“聽見幫得、看見幫得、遇見幫得”的“幫得三人組”,只要村裏的特困老人一聲招呼,他們立即上QQ相約而去。

  近日,下午4時許,記者跟隨“雷鋒車隊”的蘇早平和蘇森到旺嶺村和順河砂場,為群山小學運沙。當天天氣悶熱,一路上,蘇早平和蘇森説説笑笑,炎熱的天氣絲毫沒有影響他們幹活的激情。在砂場裝車後,他們開車直接到了群山小學。

  交談中,記者得知他們倆都是“90後”,是目前“雷鋒車隊”裏年齡最小的成員。説起加入“雷鋒車隊”的初衷,蘇早平有些靦腆:“我父親是‘雷鋒車隊'的成員,我當然也不能示弱。”很快,他又補充説,“其實今天只要誰有空,都會幫助學校運沙子的。”

  目前,群山村汽車運輸協會成員已由原來的10多人發展到40多人,隊伍逐漸壯大,在群眾中的威望也越來越高。協會選出了正、副會長,還成立了黨支部。在黨支部的帶領下,“雷鋒車隊”的愛心幫扶活動更系統、更有針對性了。“密切聯絡群眾,隨叫隨到,實實在在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群山村委汽車運輸協會黨支部的承諾鏗鏘有力。“完善自我,奉獻社會”、“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完成各項愛心任務”、“每月一次載五保戶老人入市區採購日常用品”……在群山村委,除了會員們承諾幫助群眾的實事外,記者還看到了協會會員幫扶困難群眾一覽表。蘇伯旺説,為了真正使困難群眾得到實惠,他們以“一幫一”、“一幫三”的形式對困難群眾進行幫扶。協會“70後”的“前輩”們把做好事的接力棒傳給了“80後”、“90後”,使“雷鋒精神”代代傳承。“雷鋒車隊”的故事在當地群眾中廣為傳頌。

  “通過協會黨組織的引領,在協會中發展黨員,建立基層黨組織,充分發揮和發揚黨員的核心作用,體現新時代活雷鋒的精神。金盃銀盃,不如群眾的口碑。”港城鎮黨委書記龐雄偉説。目前,在“雷鋒車隊”的影響下,群山村“雷鋒黨支部”初具雛形。據不完全統計,2003年至今,以蘇玉獻為代表的“80後”“雷鋒車隊”隊員幫助村裏的困難群眾做好事100多件,參與人飲工程建設200多人(次),籌資投工投勞修建村屯級水泥路1萬多米,幫助、慰問困難群眾200多人,幫助創業80多人。 (記者 謝靜翔 通訊員 區麗森 滿偉霞 陳莉)

熱詞:

  • 雷鋒車隊
  • 幸福路
  • 80後
  • 雷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