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考古學家夏鼐逝世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18日 10:3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文摘自:光明網,作者:王仲殊,原題:《考古學家夏鼐逝世》

    1985年6月19日,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夏鼐逝世。

    1910年夏鼐生於浙江省溫州。1934年,清華大學歷史系畢業,考取清華大學留美公費生的考古門。1941年,英國倫敦大學研究生畢業,獲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曾任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專門委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早在1945年他通過甘肅陽洼灣齊家文化墓葬的發掘,第一次從地層學上確認仰韶文化的年代早於齊家文化,從而糾正了原來關於甘肅遠古文化分期問題的錯誤判斷。根據發掘的層位關係修訂了傳統得學説,標誌出這是中國史前考古學的新起點。

    50年代,他曾率隊在河南輝縣進行考古發掘,第一次發現比安陽殷墟為早的商代遺址。從地域和年代上擴大了對商文化的認識。1956年,主持並參加北京明定陵的發掘。1974年,對長沙馬王堆漢墓的發掘進行現場指導。對中國各地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年代序列作全面研究。創造性地利用考古學的資料和方法闡明中國古代在科技方面的卓越成就,並對當時中西交通的路線提出創見。

    他先後被授予英國學術院、德意志考古研究所、意大利遠東研究所通訊院士、瑞典皇家文學歷史考古科學院、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著有《考古學論文集》、《考古學和科技史》,主編有《新中國考古發現與研究》、《長沙發掘報告》、《輝縣發掘報告》。

夏鼐先生傳略

    一

    夏鼐先生字作銘,1910年2月7日出生於浙江省溫州府永嘉縣(今溫州市)。1927年以前在溫州上私塾、小學和初中,1927年9月到上海上高中。1930年高中畢業後,他來到北京,進燕京大學,閃年又轉入清華大學留美公費生的考古學部門,以求出國深造,學習近代考古學。

    按照當時的規定,出國前要在國內準備並實習一年。因此,他于1935年春以實習生的身份在河南省安陽參加由梁思永先生主持的殷墟西北岡墓群的發掘,與梁思永、石璋如、尹達、胡厚宣等相過從,在實際共和國學得許多考古學的知識和技術。這一年,便是夏鼐先生開始從事考古工作的一年。

    1935年夏,夏先生徵得有關方面的同意,改到英國留學,在倫敦大學攻讀考古學。那時,倫敦大濃度持田野考古學課程的彼特利(W.F.Petrie)教授已經退休,其職位由惠勒(M.wheeler)山城遺址的發掘,頗受教益。他又隨同英國調查團到埃及,在阿爾曼特(Armant)參加調查發掘;接著還到過巴勒斯坦,在泰爾丟維爾(TellDuweir)參加發掘工作。當時,彼特利教授正在巴勒斯坦耶路撒冷的醫院中療養。夏鼐先生在那裏訪問了彼特利,並接受他的指教。1939年秋,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夏鼐先生由英國經埃及返國。他在開羅博物館從事研究工作一年余,才取道西亞、印度、緬甸,于1941年初抵達昆明(他的倫敦大學埃及考古學博士學位,是戰爭結束後於1946年授予的)。

    當時正值抗日戰爭,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由南京遷到四川省南溪縣的李莊。夏鼐先生回國後不久,便在該處任專門委員之職。1941年夏至1942年,他和吳金鼎、曾昭、高去尋等調查併發掘了四川省彭山縣豆芽房和寨子山的崖墓。1943年,夏先生轉入由南京遷到李莊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被任為副研究員。1944年至1955年,他和向達先生等負責西北科學考察團在甘肅省境內的考古工作,調查、發掘了敦煌的佛爺廟、月牙泉、玉門關,寧定攝影洼灣,民勤的沙井,武威的喇嘛灣,臨洮的寺洼山,蘭州的高坪、中山林、太平溝、十里店等遺址和墓地,有許多重要的收穫。在發掘陽洼灣齊家文化墓葬時,他在墓坑填土中發現仰韶文化的彩陶片,從地層學上確認仰韶議論綿年代比齊家文化為早,從而否定了安特生(J.G.Anderson)關於甘肅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分期。這標誌中國史前考古學的新起點,也意味著由外因學者主宰中國考古學的時代從此結束了。

    1946年,國民黨發動內戰,田野調查發掘工作不得不停止。這時,中央研究院已遷回南京,夏鼐先生在歷史語言研究所由副研究員升任研究員,主要是從事室內研究工作。1948年冬到1949年春,中央研究院所藏圖書、文物資料被遷運到台灣,歷史語言研究所中的李濟、董作賓、石璋如、高去尋等都隨著殷墟出土的文物由大陸去台灣。先生當機立斷,決意留在大陸。1949年秋全國解放,他曾一度應聘為浙江大學教授。

    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久,在北京創立中國科院,由郭沫若先生任院長。1950年夏,在中國科學院設立考古研究所。根據郭沫若院長的提名,周恩來總理任命鄭振鐸先生為所長,梁思永和夏先生為副所長。這樣,夏鼐先生便於同年9月由杭州來到北京,協助鄭振鐸、梁思永主持考古研究所的工作。

    由於鄭振鐸主要是在文化部文物事業管理局任局長,梁思永又經常患病,夏先生承擔了考古研究所的主要業務領導工作。他到任不滿一個月,便組織一個發掘隊,前往河南省輝縣,進行研究所成立後的第一次發掘。發掘隊由夏鼐先生任隊長,郭寶鈞任副隊長,蘇秉琦任秘書長;隊員有安志敏、王伯洪、石興邦、王仲殊、馬得志、趙銓等,他們多是初次參加工作的青年人。夏先生為了訓練這些年輕的新手,花費了極大的心力。在輝縣的發掘工作中,第一次在安陽以外發掘了商代的遺跡,從地域上和年代上擴大了對商文化的認識。從這一年的12月到次年的1月,夏鼐先生新自手執小鏟,在琉璃閣發掘戰國時代的車馬坑,在冰雪嚴寒中成功地剔掘出19輛大型木車的遺存,初次顯示了新中國田野考古工作的技術水平,在國際學術界受到重視和好評。

熱詞:

  • 考古學家
  • 夏鼐
  • 中國考古學會
  • 中國社會科學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