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神九天宮將太空相吻 首次載人交會對接條件具備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18日 03: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截屏圖:6月17日,3名航天員在飛船的返回艙內實時監控了神九的變軌全過程,他們的服裝已經從白色的航天員艙內壓力服改為藍色的艙內工作服。

  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在自主控制階段交會對接示意圖。

  航天員日常訓練照首度公開。圖為5月31日,工作人員對航天員劉洋進行在軌運動肺功能地面數據採集。 

  北京時間6月17日淩晨,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精確控制下,神舟九號飛船成功完成首次遠距離導引變軌。隨後,又分別成功進行了兩次變軌。神九飛船還將經歷數次變軌和狀態調整,今天將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進行交會對接。屆時,3名航天員將首次“入住”在軌運行的天宮一號。

  從16日晚神九入軌,到17日傍晚完成三次變軌,景海鵬、劉旺、劉洋3名航天員在太空順利度過了第一個24小時,太空生活平安順利,身體狀況良好,做好進駐天宮的一切準備。

  首次載人交會對接條件具備

  神舟九號飛船入軌後開始奮力追趕天宮一號,進入距地球表面近地點高度200公里、遠地點高度330公里的橢圓形軌道。17日1時30分許,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發出指令,啟動神舟九號飛船軌控發動機,對飛船成功實施第一次遠距離導引變軌。隨後,又分別成功進行了兩次變軌。截至17日18時,神舟九號飛船已經在預定軌道安全運行16圈。

  按照預定測控計劃方案,神九飛船後續還將根據運行情況實施數次變軌控制,導引神舟九號飛船到達距離天宮一號後下方約52公里處,使其轉入自主控制,為交會對接做好準備。也就是説,此後將由飛船按照自身敏感器測量的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的相對距離、相對位置進行自主控制,並通過控制自身發動機將飛船逐漸導引接近目標飛行器,然後直至飛船前面的對接機構和目標飛行器的對接機構相互接觸、捕獲,最後通過鎖緊再形成組合體。變軌成功,對飛船按計劃與天宮一號實施對接具有重要意義。

  截至6月17日,天宮一號已在軌運行261天。此前,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精確控制下,天宮一號已偏航180度,通過一個完美的太空轉身建立了倒飛姿態,為首次載人交會對接做好準備。根據各項遙測數據監視判斷,天宮一號飛行正常、姿態穩定、能源平衡,各項試驗進展順利,具備執行首次載人交會對接的條件。

  航天員做好進駐天宮準備

  截至昨晚20時,神舟九號已在軌運行一天,在這一天裏,三名航天員先後順利完成開返回艙門、脫艙內壓力服、文本上下行實驗、抽吸軌道艙冷凝水操作。此外,三名航天員已按計劃進行了4次進餐、輪流睡眠及個人衛生處理。目前,他們狀態良好,已按照飛行計劃完成了各項任務。

  上午10時30分左右,景海鵬先拿著兩袋食物出現在返回艙內,在太空失重狀態下,這兩袋食品呈漂浮的狀態,在景海鵬進食的過程中,記者注意到,有一滴氣泡不小心從袋子裏溢出來,景海鵬很敏捷地伸手把要飄走的氣泡攥在了手中。此外,景海鵬的安全手冊看起來比其他兩位航天員的要稍微厚一些。手冊上許多頁碼都折了角。不難看出,作為指令長,景海鵬所擔負的任務最為繁重。

  下午1時30分左右,女航天員劉洋接替景海鵬進入返回艙值班。在整個工作過程中,身著藍色艙內工作服的劉洋顯得格外專注,她認真地盯著監視屏幕,不時翻閱安全手冊。

  從畫面上可以看到,這三位宇航員的面部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一些浮腫。專家表示,這是因為初到太空,航天員的體液要重新分佈,會向上半身轉移,屬於正常現象。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指揮、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主任陳善廣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三名航天員表現很好,一方面,按飛行程序和計劃安排完成了相關操作,另一方面,對失重環境的主動適應情況良好。通過與航天員通話觀察,他們精神飽滿、聲音洪亮、思路清晰、判斷準確。可以説,他們對飛船狀態的控制和飛行程序的掌握都處於正常狀態。陳善廣表示,目前三名航天員狀態很好,身心已逐步適應失重環境,並做好進駐天宮的一切準備。

  特寫

  太空第一頓早餐的中國味道

  據新華社北京6月17日電 主食:什錦炒飯;副食:幹燒杏鮑菇、雪菜肉絲、榨菜、叉燒醬;飲料:濃香奶茶——這是景海鵬、劉旺、劉洋3位航天員17日清晨在神舟九號飛船上享用的第一頓早餐食譜。

  “在神舟九號載人飛行任務中,我們提供了7大類、70余種中式食品隨航天員征戰太空。”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航天食品與營養研究室主任陳斌介紹,“可以確保航天員4天內不會吃到重樣食品。”

  這次任務為航天員準備的食品,突出了“中國味道”,包括魚香肉絲、松仁玉米、木須肉、黑椒牛柳、什錦炒飯、川味辣醬、檸檬茶……相比早期以壓縮餅乾、點心為主的航天食譜來説,有了質的飛躍。

  陳斌説,神九任務食品以中式傳統特色食品為主體,具有耐貯藏、感官接受性好、適應航天員個性飲食需求的特點,使航天員在執行飛行任務期間也能夠體驗到中華傳統飲食文化。

  為了防止航天員飲食單一,神舟九號載人飛行任務的食譜週期為4天,也就是説,航天員在軌工作、生活時,4天內不會吃到重樣的食品。

  載人交會對接將迎三大考驗

  與去年的首次交會對接相比,尤其是充分考慮到今年有航天員參與,使得此次發射試驗任務意義更加重大。與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的交會對接試驗任務相比,神舟九號的交會對接任務將在三個方面得到進一步的考核:

  一是在首次交會對接中,由於初始條件相當完美,對接的過程非常順利,在最初設計中考慮到的強制校正動作沒有啟動,只用了7分半鐘。而本次的交會對接將視具體情況,若神九飛船與天宮一號對接時的相對位移、角度及角速度等實際對接初始條件偏差較大,將可能造成對接碰撞時飛船出現較大偏差,那麼,只能進行強制校正,這樣將需要10分半鐘。

  二是兩個飛行器連接後的密封情況如何,將得到進一步的驗證。對接機構中的對接框上下端面均是密封面,它必須保證天宮與神九兩個飛行器對接面的可靠密封,才能給航天員提供空中真空環境下的安全生存環境。神八與天宮交會對接後,採集到的有關密封性的遙測數據顯示,對接機構符合設計要求。而此次由於有航天員直接參與,將直觀地感受艙內的舒適度,飛行器的密封技術將得到“眼見為實”的驗證。

  三是為了保證首次載人對接能夠對得上,即使在出現異常的情況下,也要能分得開,確保航天員能夠安全返回,因此在設計的時候就採用了多重設計。即每把對接鎖都配備了火工品裝置,一旦兩個飛行器無法實現正常分離,在航天員返回到返回艙後,由地面發送火工品引爆指令,首先引爆神舟飛船上的火工品,實現強制分離。如果這樣仍不能分離,再引爆天宮上的火工品,確保最終安全分離。這些設計有可能在本次飛行試驗中,有選擇地進行考核。

  揭秘

  中繼衛星 實現天地可視對話

  神九飛船成功發射後,“天鏈一號01星”準確捕獲神舟九號飛船,成功建立星間通信鏈路,開始為飛船提供全程可靠的天基測控通信保障。伴隨著這一鏈路的建立,神舟九號在軌運行期間,航天員與地面指揮中心之間能夠實現更長時間的連續通話和雙向高清畫面傳輸。

  載人航天工程測控通信系統副總指揮、北京空間信息中繼傳輸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黃惠明告訴記者,在以往載人航天任務中,由於帶寬限制,航天員在太空中只能收聽話音卻無法看到地面圖像。而在此次任務中,由“天鏈一號01、02星”構成的中繼衛星系統充分發揮高速大容量數傳、高動態目標跟蹤、高軌道覆蓋率優勢,穩定建立了船地雙向長時通信鏈路,大幅提升了飛船測控覆蓋率和傳輸速率,航天員在太空中可以清晰看到指揮中心的工作場景,與地面進行更長時間的通話,還可以進行視頻聊天。

  在神舟九號任務中,長時在軌駐留對3名航天員的生命安全保障提出了嚴峻挑戰。“天鏈一號01、02星”的接力測控,讓飛船每個圈次都能與地面實現1小時以上的連續雙向數據傳輸,地面監視系統可以更加便捷地獲取航天員的生理參數,為航天員安全提供了更加穩妥可靠的保障。黃惠明還介紹説,航天員進入天宮一號後,可以通過中繼衛星發送和接收電子郵件,使天地之間的通信方式更趨多樣化。

  “太空醫院” 為航天員適時檢查身體

  在太空中,飛船每90分鐘就繞地球一週,相當於地面上一個晝夜。航天員雖然經過訓練,但是面對這樣複雜惡劣的環境,若身體健康一旦出現狀況,而又沒有醫生現場治療,該怎麼辦?

  此時,作為“太空醫院”,艙載醫監設備就顯得至關重要。它是載人運輸飛船航天員生理信息測量系統的數據處理中心,可實時全程監測3名航天員在飛行過程中的心電、心率、呼吸、體溫、血壓等數字生理信息數據,實施飛行期間對航天員的醫學監督及醫學保障。同時通過遙測和通訊裝置將檢測到的信息傳送到地面,供地面醫務工作者觀察、分析、指導航天員應對突發的健康狀況。

  另外,航天員在飛船中活動頻繁,人體血壓、脈搏等弱信號的採集比較困難,與一般醫用監測儀器相比,艙載醫監設備在功能、體積、環境等方面大不相同。腕式血壓儀能在航天員測完血壓後自動與艙載醫監設備通信,將航天員的代碼和血壓數據傳送給主機,再供地面醫護人員實時監測航天員的生命安全。

  此外,為防止航天員長時間在失重環境下生活出現肌肉萎縮、骨丟失等症狀,天宮一號還首次帶上了太空鍛鍊器材,包括特殊自行車、拉力器、下體負壓筒等一些目前國際空間站通用的失重防護鍛鍊器材。

  “太空空調” 為航天員提供宜居環境

  航天員要在太空中生存並進行科研試驗活動,首先必須有一個舒適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天宮一號設法製造了一個適宜人類生存的人造地球小環境,其中配備的是混合空氣,由氧氣和氮氣組成,其中氧氣已經上天,在無人運行時會被“藏”起來,在航天員進入天宮前的15天,它會開啟凈化裝置,讓航天員呼吸到新鮮空氣。

  可別小看這個環境控制數據處理裝置,因為在太空高溫、低溫、高真空、高輻射的環境下運行的飛船上,人類任何普通的活動都會變得異常複雜。例如呼吸。據科學測算,人每天呼吸、排汗可産生1公斤多的水汽。在飛船幾十立方米的空間內,如果不及時進行除濕,這些水汽就會停留在飛船內,進而在艙壁、儀錶盤上形成冷凝水,極易造成線路短路使飛船發生故障,同時對航天員的身體健康造成巨大隱患,給任務實施帶來不利影響。

  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數據處理裝置就負責在航天員發汗時,及時對飛船內的環境進行調節除濕,以確保航天員的生存環境;同時還對返回艙內的溫度、濕度、煙火報警、滅火指令等進行有效控制。

  除了維持合適的溫度、濕度、壓力、氧氣等常規環境外,和地面關注PM2.5一樣,天宮提出了微生物指標和可吸入顆粒物指標,並對控制微生物和微量有害氣體配備了專門的“武器”——生物監測組件,用於監測氣體表面微粒,滅殺微生物,以防止其影響航天員健康,腐蝕航天器裏的設備。

  “太空廚房”

  為航天員烹飪佳肴

  神九航天員能在太空吃上熱騰騰的飯菜,這要歸功於精心打造的“太空廚房”。記者了解到,“太空廚房的主要炊具是食品加熱裝置,包括兩個産品,一個黑色控制器和一個白色加熱器,都一併安裝在飛船軌道艙隔板上,不需要家庭生活中的鍋碗瓢盆。這個白色加熱器結構採用箱式化設計如日常家用醫藥箱大小,卻能夠全自動做出一份份諸如“魚香肉絲、宮保雞丁、水煮魚片”等熱氣騰騰的美味菜肴。“太空廚房小巧、實用、可靠,在空間站上可用10年以上。”設計師樊賀斌説。

  為航天員提供熱飯菜的另一大功臣就是強大的電源系統。在載人航天工程一期時,由於供電能力有限,航天員怕“費電”,捨不得加熱飯菜,吃的都是冷飯。載人航天工程二期使用的電源系統中,太陽能帆板的材料採用了三結砷化鉀,與一期使用的多晶硅相比,發電能力提高了一倍。這也使得電源系統更強。同時,電源系統採用高壓體制,減少了各種損耗。由於電能供應充足,神舟九號可以確保航天員頓頓吃上熱飯。

熱詞:

  • 神九
  • 天宮將
  • 載人
  • 交會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