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載人航天總設計師周建平:人身安全是重中之重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17日 04:2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周建平: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陳善廣: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指揮

  在載人航天工程戰略中,此次飛行具有怎樣的意義?作為“中國航天員搖籃”的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又為航天員出征做了哪些準備?

  昨天,記者採訪了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航天員系統總指揮陳善廣,聽他們説説神九飛天,説説載人航天工程所走過的20年曆程。

  談關注 人身安全是重中之重

  記者:神舟九號飛行任務中的火箭、飛船在技術狀態上與神八基本一致,那麼這次飛行的各系統、各環節中您最關注的是什麼?

  周建平:我的關注重點是人的安全。我反復告誡大家,要對過程的每一個細節進行反復研究分析,並通過不同的手段方法、依靠技術上的進步和成熟來實現。這不僅是指正常程序,而且還要保證故障程序、故障預案都能可靠地實施,才能確保人的安全。

  記者:神舟八號、九號、十號將先後與天宮一號對接。為什麼要用三次飛行來驗證交會對接技術?

  周建平:一次成功不是完全的成功,一次掌握技術不意味著全面掌握技術,因為航天器的差異、空間環境的差異等都會影響任務。3次飛行、多次交會對接,可以比較充分地驗證交會對接技術,保證神舟技術狀態的穩定。

  記者:同樣是載人航天器,人在飛船和目標飛行器裏能發揮什麼樣的不同作用?

  周建平:航天飛行的意義在於探索太空,但飛船在軌運行時間不可能太長,作為在軌科學試驗平臺的效費比是不高。這次飛行,航天員將打開飛船艙門進入天宮一號,要驗證組合體的大氣、溫度、濕度等環境控制技術是否滿足載人要求,是否具備支持人較長時間在軌生活工作的能力。

  談發展 天宮二號將國際合作

  記者:2011年我國航天發射頻率超過發達國家,近年來的發射成功率也領先,這是否意味著中國航天能力已位居世界前列?

  周建平:我國航天已經具相當規模,技術水平取得巨大進步,這使得我們能夠大步接近美俄等領先國家,但差距仍然非常明顯。僅從載人航天來看,我們無論是神舟飛船還是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的發展,都是為了獲得載人航天的基本能力。我們還處基本能力的建設過程中,而美國和俄羅斯已經在這個領域耕耘了很多年,技術上明顯領先。

  周建平:剛起步時,我們的技術力量、基礎設施、研發經驗、研發能力非常有限,發射頻率也很低。經歷了多次挫折失敗,載人航天在挫折中奮起,非常不易。20年來,中國航天打造了比較完整的載人體系,為今後建造空間站奠定了基礎。

  記者:我國載人航天發展了20年,作為見證者,您認為最大的成就是什麼?

  記者:我國在載人航天領域開展國際合作嗎?

  周建平:由於過去神舟飛船運輸能力的限制,合作有限。隨著能力的提高,國際合作可望進一步拓展,天宮二號上會有新的國際合作項目。今後建成空間站後,就可以給科學家提供一個可以從事太空探索和研究的、具備相當規模的平臺,讓他們去科學研究。實際上,我們與國外同行在技術上的交流一直很多,我們的態度是開放和積極的。

  談準備

  反復訓練須萬無一失

  記者:為完成神九任務,乘組航天員做了哪些準備?

  陳善廣:飛行乘組定選後,迅速轉入任務訓練。手控交會對接難度很大,要靠人的感知去判斷兩個高速飛行器之間的角度、位置和姿態,同時依靠手動操縱來矯正與目標飛行器之間的距離,對航天員的眼、手、腦的協調性要求非常高。為順利完成任務,唯一的辦法就是在地面進行反復刻苦訓練。尤其是手控交會對接操作崗和指令長崗位,我們要求萬無一失。

  記者:航天員中心做了哪些準備?

  陳善廣:這次任務,要實現載人航天任務短期飛行向中長期飛行的過渡,飛行時間超過十天,對航天員健康監測與保障非常重要。我們除了常規的檢測指標,在醫學的監測上增加了在軌無創心功能的監測以及生化指標檢測,來觀測長期飛行中航天員的生理變化特徵。

  談工程

  管理技術人才是基礎

  記者:今年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實施20週年,您作為親歷者,感受最深的是什麼?

  陳善廣:在這20年間,載人航天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我個人來説,為能從事這項偉大的事業,生活在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而感到光榮和自豪。我相信,中國航天事業會越來越進步,在技術上的突破上也會越來越迅速,在國際的載人航天舞臺上,中國人一定會取得更大的成就。

  記者:在您看來,我國載人航天事業通過什麼取得今天的成績?

  陳善廣:除我直接參與的載人航天飛行外,非常可喜的就是人才隊伍建設,通過幾次載人航天飛行,錘煉出了一支優秀的管理和技術人才隊伍。航天員是我們載人航天工程的明珠,但背後有許多默默無聞辛勤工作的科研人員和管理團隊。他們通過實踐鍛鍊造就出良好的科研素質和管理能力,是我們國家載人航天興旺發達、欣欣向榮的基礎,是非常了不起的一支力量,是未來載人航天事業的中堅力量。

  綜合新華社本報記者商西通訊員朱霄雄

熱詞:

  • 載人航天
  • 總設計師
  • 人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