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十七大以來文化建設成就系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題新聞發佈會主報告(全文)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13日 16:1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第一部分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情況綜述

  黨的十七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各級黨委、政府和文化部門按照中央關於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戰略部署,以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目標,以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為著力點,以重點文化惠民工程為抓手,以文化設施為載體,以文化服務為核心,加大建設力度,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呈現出蓬勃發展、整體推進、重點突破的良好態勢,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基本形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框架基本建立,為“十二五”時期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是文化投入力度不斷加大,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基本建成。隨著我國財力的增強,文化建設投入不斷增加,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2011年,全國文化事業費為392.62億元,與2007年的198.96億元相比,增幅達97.33%。人均文化事業費從2007年的15.06元增加到2011年的29.14元,增幅為93.49%。在基層文化設施建設方面,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項目等一系列面向基層、面向農村的重大文化設施建設項目順利實施,顯著改善了基層文化設施的整體面貌。2007—2010年,中央財政共投入39.48億元,補助全國2.67萬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到“十一五”末基本實現了“鄉鄉有綜合文化站”的建設目標。為解決鄉鎮綜合文化站設施“空殼”問題,財政部2008至2011年安排鄉鎮文化站設備購置專項資金15億元,為中西部22個省(區、市)已建成且達標的2.25萬個鄉鎮文化站配備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設備和開展文化活動所必需的設備器材。2009年—2011年,中央財政共投入8.1億元,對全國面積不達標的621個公共圖書館、1502個文化館進行修繕。2009年開始,中央財政設立“城市社區文化中心(文化活動室)設備購置”專項資金,用於全國城市街道文化站(社區文化中心)和社區文化活動室設備購置。截至2011年,累計投入5.7億元,補助1276個社區文化中心(街道文化站)和7274個社區文化活動室。201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文化部和國家文物局共同實施《全國地市級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規劃》,“十二五”時期,中央將補助70億元用於地市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和博物館建設。截止到2011年,全國共有縣級以上獨立建制公共圖書館2952個,文化館(含群藝館)3285個,鄉鎮(街道)文化站40390個,基本實現了“縣有圖書館、文化館,鄉有綜合文化站”的建設目標。國家、省、市、縣、鄉、村六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已經基本建立。

  二是實施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服務能力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機構免費開放是近年來公共文化服務創新的一項重要舉措。從2004年開始,我國各級各類國有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有條件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公共文化設施逐步實行了免費或者優惠開放制度,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公共文化資源的社會效益。2011年,全國各級文化文物部門歸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館、紀念館有2115座陸續向社會免費開放。2011年文化部聯合財政部推動了全國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美術館免費開放。截止2011年底,全國2952個公共圖書館、3285個文化館、34139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實現了無障礙、零門檻進入,公共空間設施場地全部免費開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務項目全部免費,按時完成了《意見》預定目標。據不完全統計,免費開放政策落實後,2011年3月至10月,全國各級文化館免費開放服務人次514.45萬,比2010年全年429.8萬服務人次的數量增長19.7%,各級公共圖書館到館人次4.27億,比2010年全年3.28億人次的數量增長30%。此外,我們還會同財政部、教育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中國科協等相關部門,共同推進科技館、工人文化宮、青少宮、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免費開放工作。李長春同志評價免費開放“標誌著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上了一個大臺階,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標誌,適應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新期待,適應了建設學習型政黨、學習型社會的新要求,可喜可賀”。除免費開放以外,各地文化部門還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創新。比如,各地形成了多種模式的跨行業、跨系統的地方性圖書館共建共享體系,圖書館信息無障礙服務、公共圖書館講座等蓬勃開展;遼寧省依託廣播電視“村村通”網絡,傳輸文化共享工程信息資源,實現文化共享工程進村入戶;深圳自主研發“城市街區24小時自助圖書館系統”;廣東、浙江等地積極發展流動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使群眾能夠享受就近、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務等。

  三是行業管理手段日趨規範,公共文化機構建設穩步發展。加快制定公共文化機構服務標準和服務規範,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的制度化、標準化、規範化。積極推動公共圖書館立法,起草了《公共圖書館法(草案送審稿)》,並報送國務院法制辦。地方性圖書館立法工作加快推進,截至目前,各地已出臺10部地方性圖書館法規。業務規範化建設取得新進展,《鄉鎮綜合文化站管理辦法》、《公共圖書館建設用地指標》和《公共圖書館建設標準》正式頒布,2012年5月,《公共圖書館服務規範》正式實施,公共文化機構標準規範體系日益完善。加強公共文化機構行業評估。2011年底開展了全國第三次文化館評估定級工作。這次評估與2007第二次評估相比,在評估標準提高的情況下,上等級館由1099個大幅增長到2028個,達標率由35%提高到62%,充分反映了近年來文化館事業發展的整體面貌。同時,我們在山東、安徽、寧夏、重慶四省(區、市)開展鄉鎮(街道)文化站試評估工作,探索開展鄉鎮(街道)文化站評估工作的方式方法。成功舉辦“2011年中國圖書館年會”。年會進一步借鑒國際經驗,創新機制,將地方政府、圖書館産業、圖書館事業和我部行業管理幾方面需要有機結合,把年會辦成了圖書館界交流與合作、文化事業與産業攜手共贏的盛會,規模創歷屆之最。實施中華古籍保護計劃。該計劃自2007年全面啟動以來,國務院頒布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9859部古籍及150家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文化部批准設立了12家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設立西藏、新疆兩地古籍保護專項,成功舉辦國家珍貴古籍特展、新疆歷史文獻及古籍保護成果展等大型展覽,古籍修復、整理、出版等工作取得顯著成果。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實施,對保護歷史文化遺産,傳承優秀民族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是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公共文化服務制度體系建設深入推進。十七大以來,各級文化部門積極貫徹中央文化體制改革精神,轉變政府職能,逐步由辦文化為主向管文化為主轉變,由管微觀向管宏觀轉變,由主要面向直屬單位向面向全社會轉變,履行好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務職能。落實對公益性文化事業“加大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的改革方針,深化公共文化單位內部機制改革,努力向人民群眾提供系統性、制度性、公平性、可持續性的公共文化服務。一是啟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工作。以地級市為單位,充分發揮地方黨委、政府的主導作用,突破體制障礙,盤活文化資源,加強共建共享,建設一批符合中國國情、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符合文化自身發展特點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初步計劃用6年時間分3個創建週期創建90個左右示範區,覆蓋、帶動全國1/3以上的市縣,從整體上推動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創建工作受到中央肯定,寫入了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2011年,北京市朝陽區等首批31個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和47個示範項目通過創建評審,進入創建名單。二是結合示範區創建,積極推動理論和制度設計研究工作。2011年3月,成立了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專家委員會,圍繞當前公共文化建設中存在的重大矛盾和問題,積極開展具有基礎性、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理論研究,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理論支撐和決策參考。目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經費保障機制研究、隊伍建設研究、免費開放等重點課題已取得階段性成果,推動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良性運行和可持續發展。三是統籌城鄉文化發展,著眼全局,整合力量,抓住市、縣、鄉、村四級文化建設,分級推進,實現規模化、體系化。先後召開村級文化建設、縣級和地市級公共文化服務經驗交流會,通過樹立一批村級文化建設、縣級和地市級公共文化建設的典型,深入總結村級、縣級和地市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經驗,充分發揮了示範引導作用,全面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五是推進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實施重大數字文化工程。公共數字文化建設是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環境下文化建設的新平臺、新陣地。近年來,文化部和財政部積極適應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的新要求,聯合實施了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等重大數字文化工程。工程自2002年實施以來,經過十年建設,已初步建成國家、省、市、縣、鄉鎮(街道)、村(社區)六級服務網絡, 建成1個國家中心,33個省級分中心(覆蓋率達100%),2840個縣級支中心(覆蓋率達99%),28595個鄉鎮基層服務點(覆蓋率達83%),60.2萬個行政村基層服務點(覆蓋率達99%),部分省(區、市)村級覆蓋範圍已經延伸到自然村。數字資源建設總量已達到136.4TB(1TB相當於1500小時的視頻量),累計服務群眾已達11.2億人次。截至2011年底,工程經費投入總額達66.87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30.64億元,各地累計投入資金37.12億元。2012年中央補助地方專項資金將達1.62億元,主要用於資源建設。2011年文化部、財政部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提出要加大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與公共電子閱覽室推廣計劃三大數字文化惠民工程實施力度。目前,已下發了《文化部、財政部關於實施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的通知》,制定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軟硬體推廣標準、資源配置標準。確定了首批實施的15個省級館和52個市級館,2012年將完成全部省級館和131個市級館的硬體平臺搭建工作,中央補助地方專項資金將達1.23億元,主要用於設備購置。全面推進公共電子閱覽室試點工作,截至2011年底,9個試點省(市)各級經費投入近2.7億元,參加試點的公共電子閱覽室數量達6200個,資源總量達386GB,服務人次近1700萬。2012年中央補助地方專項資金將達2.76億元。

  六是群眾文化活動蓬勃開展,群眾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五年來,我們按照“宏觀佈局、統籌指導、抓住重點、整體推進”的工作思路,以導向性、示範性、帶動性、可持續性為原則,以“群星獎”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為龍頭,努力形成點面結合、上下聯動的群眾文化活動長效機制,引導和帶動全國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群星獎”是文化部為推動全國群眾文化活動開展而設置的一個國家級獎項。近年來,我們通過改革獎項設置、設立“群文之星”、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獎、建立獲獎節目巡演機制、評獎監督制度等措施,提高了“群星獎”的社會影響力和社會效益。2010年第九屆“中國藝術節”期間,第十五屆“群星獎”評獎活動在廣東省成功舉辦,共評選出220個作品類“群星獎”、110個項目類“群星獎”和100位“群文之星”,舉辦了一百多場群眾文化公益活動,將精彩紛呈的群文節目送進社區、廣場、學校和軍營。“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是文化部為推動民間文化藝術事業的繁榮發展而打造的又一重要公共文化品牌。自1987年創辦以來,活動在全國命名、培育了一批具有影響力和持續性的特色文化品牌,大大豐富和繁榮了廣大城鄉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2011年,文化部組織開展了新一輪的評審命名工作,全國共有528個縣(縣級市、區)、鄉鎮被命名為“2011-2013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此外,我們還組織開展了一系列重點群眾文化活動,比如2008年在江蘇省蘇州市舉辦“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首屆中國農民文藝會演”;2009年在京舉辦“歌聲伴著我成長”——慶祝新中國成立60週年優秀少兒歌曲音樂晚會;2010年舉辦“大地情深”——全國城鄉基層群眾小戲小品展演。2011年“七一”期間,組織開展了全國城鄉基層群眾慶祝建黨90週年等系列群眾文化活動,充分展現了在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中全國人民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中國老年合唱節和中國少年兒童合唱節等常設項目已成為在全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品牌群眾文化活動。在文化部的推動下,各地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主題品牌文化活動突出“示範性”;常規群眾文化活動突出“參與性”;地方節慶文化活動突出“獨特性”。許多地方“月月有主題,周周有活動”,形成了群眾廣泛參與的文化活動局面。

  七是加快推進均等化建設,少數民族地區和特殊群體的文化權益得到保障。按照六中全會努力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要求,各地文化部門以農民、進城務工人員、老年人、未成年人、下崗失業人員、低收入人群、殘障人群等群體為對象,採取政府採購、項目補貼、定向資助等措施,推動公共文化資源向特殊群體傾斜,提高公共文化供給能力。為保障全國2.42億農民工的精神文化權益,2011年,文化部聯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見》,提出把農民工文化工作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這一意見被寫入六中全會《決定》。2011年和2012年元旦春節期間,文化部連續兩年在北京組織了慰問農民工晚會,實現“農民工演、演農民工、農民工看”,推動草根節目走上大舞臺,充分發揮了文化在推進農民工融入城市的橋梁作用。今年5月,文化部在浙江省東陽市組織召開了全國農民工文化建設現場經驗交流會,表揚了北京市朝陽區文化館“民工影院”等40個“2012年農民工文化服務示範項目”,並對下一階段農民工文化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實施“春雨工程”——全國文化志願者邊疆行工作。活動緊緊圍繞“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新時期民族工作主題,把志願者、文化和邊疆三要素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內地五省區和邊疆地區“大舞臺”“大講堂”“大展臺”的對口交流活動,構建起內地與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交流的新平臺。活動開展3年來,共有20多個內地省(市)和單位組成50多支志願團,招募2000多名文化志願者,先後為12個邊疆民族省、區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組織文藝演出300多場,業務培訓1400多學時,文化展覽400多天,惠及群眾達數十萬人次。

  八是人才隊伍建設機制日益完善,公共文化人才隊伍素質不斷提高。按照“存量優化、增量優選”的原則,探索吸引人才、培養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體制機制,建立一支穩定的、高素質的文化隊伍。2010年,我們下發了《文化部關於開展全國基層文化隊伍培訓工作的意見》,策劃實施了基層文化隊伍培訓項目。在“十二五”期間,培訓將堅持“分級負責,分類實施”的原則,對全國現有24.27萬縣鄉專職文化隊伍和366.85萬左右的業餘文化隊伍進行系統培訓;依託中央文化管理幹部學院、山東大學、浙江藝術職業學院等全國基層文化隊伍培訓基地,形成輻射全國、帶動周邊、各具特色、功能互補的培訓基地網絡。培訓以“學得會、用得上、有實效”為出發點,突出了基層文化工作者在學習培訓中的主體地位,堅持把素質和能力培養貫穿于培訓的全過程,帶動了全國基層文化隊伍服務水平的提高。同時,我們積極推廣在村(社區)建立政府補貼的“文化協管員”(文化組織員)制度,壯大文化志願者隊伍,初步形成了一支專兼結合的基層文化工作隊伍。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當前制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體制機制性障礙仍然存在。一些地方黨委政府仍然沒有真正樹立科學發展意識和正確的政績觀,存在“重經濟建設,輕文化建設”、“重文化産業,輕文化事業”、“重硬體建設,輕軟體建設”等錯誤的思想觀念,文化自覺意識不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經費保障機制尚不健全,投入總量少、比重低,城鄉、區域不平衡問題仍然突出;公共文化設施體系不完善,設備落後,資産使用率不高,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公共文化産品和服務匱乏,管理和服務水平不高;公共文化資源分散,缺乏統籌,配置不合理;基層公共文化隊伍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專業素質偏低;公共文化服務的政策法規體系不完善,政策落實不到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還不相適應,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水平還不相適應,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還不相適應。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在“十二五”期間採取有力措施予以解決。

  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到2020年要實現“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發展目標,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今年5月,在文化部黨組的重視和關心下,經中編辦批准,文化部社會文化司正式更名為公共文化司。這次更名充分體現了中央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高度重視,凸顯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對我們貫徹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堅持文化建設“兩手抓”、“兩加強”的發展思路、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改革文化行政管理方式、實現文化事業的發展繁榮具有重要意義。公共文化司的成立,是文化部推進文化改革和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和新的起點,也是對我們全司同志的巨大鼓舞和鞭策。今後,我們將認真貫徹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按照《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和《文化部“十二五”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的要求,以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堅持政府主導,依循“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基本路徑,逐步建立和完善覆蓋城鄉、結構合理、網絡健全、運營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熱詞:

  • 文化建設
  • 公共文化
  • 文化部
  • 文化建設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