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視頻 >

[新聞1+1]拆了報刊亭,報刊“停”?(20120423)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3日 22: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73eaf7dd72814d0ca837287a1696782b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鄭州市民:這麼亮堂的一條路,再有一個小報亭,跟小炮樓一樣,不好看。

    均屬違章建築,全是無證經營,鄭州市區421個報刊亭將被拆除。

    鄭州報刊亭商戶:26日之前鄭州市報刊亭全部拆完,不管郵政、市政全部拆完。

    鄭州市金水區城市管理局工作人員:我們的目的是退路進店,還路於民,這是最終的目的。

    違章佔道,佔壓盲道,影響交通,還有無證及超範圍經營,城市裏的報刊亭,為什麼會成為必須清除的“牛皮癬”?

    鄭州市民:以後買書去哪兒買?看報紙去哪兒看?

    有的城市增加,有的城市減少,有的提供規範服務,有的則要全部拆除,和報刊亭一起消失的還會有什麼?

    紀德尚:城市管理、城市規劃,所有這些方面都是為了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以及他的日常生活的需要。

    《新聞1+1》今日關注“城市到底需要不需要報刊亭?”

    CCTV消息:今天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當初設立這個日子為的就是讓人們親近閱讀、熱愛文字。在中國目前人均閱讀量每年算下來少的可憐,跟我們經濟這幾十年快速發展簡直不匹配。一方面當然希望每個人還是能夠親近閱讀、熱愛文字,多讀書、多讀報紙雜誌等等,但是另一方面也得思考,整個社會以及環境要為人們的閱讀提供一種什麼樣的背景?比如説鄭州市就迅速在幾天時間裏就打算把幾百個報刊亭都拆掉,然後要進店。究竟這是有利於閱讀還是不利於閱讀,今天我們就一起探討這件事。

    2012年4月21日中國之聲《新聞縱橫》

    街頭林立的報刊亭無疑是百姓群眾購買報刊雜誌和書籍的一個重要場所,然而在河南鄭州,市民們想在樓下的報刊亭買本雜誌、買份報紙,或許在將來就要變成不可能。

    今天,鄭州日報也將“鄭州佔道報刊亭退路進店”的新聞放在了頭版位置。報道稱,“截至4月18日上午,鄭州市金水區經八路街道轄區內的書報亭已經全部自行拆除”。為什麼要拆除這些報刊亭,我們從鄭州市委宣傳部的官方微博上找到了答案,兩天前該微博上發佈了鄭州市金水區經八路街道辦事處關於清理佔道經營報刊亭的情況説明。説明稱,“經八路辦事處原有報刊亭大多位於人行道上,存在佔道、遮擋行車視線等問題,清理佔道報刊亭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退店經營、還路於民,保障大多數行人暢通、安全的通行權益。

    如今,在經八路上已經看不到這些報刊亭了,拆除之後報刊亭經營者的生計又該如何解決?

    趙崢(鄭州金水區城市管理執法局督察科科長):拿出33個公益性工作崗位,比如説有環衛、巡防隊員,有計生協管員,還有暫住人口協管員,這四個供他們自己來挑選,原則上是每一個書報亭是一個就業名額。

    此前經八街道辦事處表示,將依託現有的小超市、門店等,在原報刊亭附近安排不少於原有數量的銷售點,方便群眾購買報刊。

    趙崢:我們將協調相關新聞出版、工商這些部門,安排報紙、雜誌這些進入超市經營。

    據《鄭州日報》報道,鄭州目前共有報刊亭421個,鄭州市決定在全市範圍內進行治理佔道經營的違章報刊亭,並啟動報刊亭退路進店引導機制,按照取締一個增加兩個的要求新增零售網點,方便群眾的文化需求。目前,全市新增報刊零售網點選址工作已經開始,初步確定的有415個,與此同時,大型商業連鎖企業正在辦理報刊零售相關手續。

    2012年4月21日中國之聲《新聞縱橫》

    鄭州市民:看著整潔了、亮堂了,環境也美了,路口也通暢了。

    其實可以加強管理,可以疏導,不能堵,以後買書去哪兒買?看報紙去哪兒看啊?這最起碼不方便人民群眾吧。

    主持人:“想看報紙去哪兒看”,當地管理者馬上告訴大家為什麼要把這些報刊亭拆除?提供了這樣幾個主要的理由:違章佔道;違規經營;阻礙交通。規章佔道其實由來已久,但是針對這三個説法我們聽到的是管理者方面的説法,但是我綜合了一下社會各方面的聲音,也提供了另外一些探討。

    首先説違章佔道,過去幾年也曾經大發展過,而且還要把報刊亭快速建設起來,當成一個城市的形象,那個時候為什麼沒考慮到這個問題,另外這是管理的問題,把它給變得不違章了,重新規劃不就完了嗎?

    第二個,違規經營,指的是在報刊亭裏除了賣報紙雜誌外,有的還偷著賣飲料、違禁書等等,其實這件事情特別好管理,因為就在報刊亭的明面上,如果要真想認真管理一兩天之內估計就能消除,第二個是很重要的一點,換一種思路,既然是違規經營,為什麼不能讓它合法經營?比如杭州市就把報刊亭變成了一個綜合服務點,甚至連自行車打氣、辦電話卡等等都能在報刊亭辦,變成了合法經營。另外還有一點針對違規經營,據媒體報道,在中國酒店、民房裏也有時候會出現比如賣淫、賭博甚至販毒這樣的行為,是不是就因為有這樣的行為得把中國所有的酒店、民房全部拆掉呢?顯然不是這樣,但這只是一種説法。

    最後是阻礙交通,首先北京、上海、倫敦、柏林等等這些城市都得想到他們報刊亭的網點更密,他們是不是都應該接受鄭州的批評,因為他們也都阻礙了交通。另外,這是一個規劃的行為,重新去規劃,重新去建設得很好不就不阻礙交通了嗎?另外,可能很多的管理者不常去報刊亭,我幾乎每天都會去報刊亭,這麼多年下來在報刊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報刊亭的那些業主除了賣報紙、雜誌之外,很重要而且非常忙的一個功能就是給來來往往問路的人去指路,我覺得今天借這個機會真想對他們疏導交通這麼多年所做的無償和免費的工作,説一聲謝謝你們了,包括全國所有城市的報刊亭。

    以上是兩種聲音,一個是來自管理者的聲音,另外一方面是我匯總各方面不同的看法。接下來聽聽記者的聲音。

    接下來連線在鄭州的本台記者王濤。王濤,你好。

    王濤:你好,岩松。

    主持人:採訪中有沒有去問問很多原有的攤主,有的拆了,有的沒拆,他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如何?

    王濤(本台記者):今天我們在採訪當中確實也見到了很多即將要被拆除的這些攤主商戶,其實大部分商戶還是表示不太願意被拆除的,因為很多商戶都是以此為生計的,也就是他們吃飯的東西。儘管政府現在考慮到拆除了之後,比如他們就業問題,安排了很多的崗位,如果繼續經營報刊還可以到政府規劃好的商店、超市、門店等繼續從事這個行業,但商戶表示擔憂有兩點:第一個,政府安排的這些工作工資太低,可能沒有現在收入高,所以他們不願意;第二,如果繼續從事這個行業要到門店裏去,甚至有的到大商場、大超市裏面,他們就會擔心這樣一來會不會進去買報的人少了,大商場畢竟租金各方面可能成本要高一些,會不會他們本身的收入要受到很大的影響。

    主持人:這也是很實實在在的一些問題,這兩天在拆的過程中,起碼現在他立即就進店了嗎?還是有可能導致這兩天要讀報紙、雜誌的人要受點影響了?

    王濤:其實這兩天還是不會的,據我們了解實現全部拆除的在鄭州市只有金水區經八路這一個辦事處,像其他的縣區目前的拆除工作還在展開當中,因此我們看到大多數的報刊亭現在還在保留當中,沒有現在展開大量的拆除工作,有一個截止日期。

    主持人:有可能面臨著馬上就要拆了報刊亭的這些業主們現在在做什麼,還有沒有什麼擔心、憂慮?

    王濤:這些業主當然擔心政府現在首先所給的這些優惠政策,比如還有補償金,如果自主拆除要補償三萬塊錢,而且要安排工作,這個能不能到時候確實能夠兌現,是他們現在擔心的問題。

    主持人:非常感謝王濤給我們帶來的介紹。

    接下來看,既然要拆了,而且就要有一些安置包括對策,關於報刊亭經營者的安置:一、拆亭進店;二,為下崗者提供公益崗位;三、自行拆除者每戶補三萬元;四、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享受低保。也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做了很多工作是不是這裡就沒有讓大家擔心的地方,真不一定,回頭再挨個對應。

    首先關注,其實在鄭州報刊亭以及在全國很多地方的報刊亭,怎麼突然就成了新聞焦點?背後是什麼樣的一種思路和問題呢?接著往下看。

    早在2006年8月7日,《河南商報》就以“報刊亭4年難解改造困局”為題,對鄭州市報刊亭的改造工作進行了報道。報道稱,“從2002年起,鄭州市就對市區內310多個報刊亭進行了改造,但是直到2006年這項工作可以説是一波三折,一直沒有結果。”鄭州市政府當年為什麼要改造這些報刊亭?除開這些報刊亭老的佔道證已經到期,而新的佔道證又遲遲發不下來,導致這些報刊亭已成為違章建築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改造後的報刊亭將全由郵政局進行管理。但是劃歸郵政局的做法當時就遭到了報刊亭業主們的一致反對,他們認為報刊亭當初是他們自己拿錢買的,如果郵政局一下拿走,每個月還要向郵政局交納一定的費用,對此業主無法接受。

    兩年後的2008年4月2日,《河南商報》又以一篇題為“鄭州現有報亭要全部拆除”報道説,鄭州市政府公佈了鄭州市報刊亭升級改造的安排,全市報刊亭將被統一規劃,重新安置,整頓預計在5月全面完成,這次整頓宣告了佔道的無證報刊亭從此退出鄭州的街頭巷尾。鄭州市政府相關負責人稱,老報刊亭退役後,報亭的業主不用掏一分錢就能入駐新報刊亭。但《河南商報》的記者卻發現,報刊亭整頓全部完成後,原先600多間報刊亭被縮水到了309間。

    去年底,新華社記者在鄭州街頭髮現了一個個身著綠衣的郵政報刊亭,這些新報亭統一設計,上方有中國郵政報刊亭的亭標。據了解,這是鄭州市為提升城市形象對城市公共設施進行升級改造的一部分。

    再到今年,鄭州市區內所有報刊亭被指屬於違法建築,又將面臨全部拆除的境地。從2002年的改造到2008年的升級改造,再到今年的全部拆除,鄭州報刊亭的命運可謂醫生一生多舛,事實上報刊亭在別的城市也經常是被整治、被拆除的對象。

    2009年,江蘇無錫也以整治市容為由,拆除了1000多個報刊亭,導致市民買報困難重重,而在2010年南京也為了市容開始拆除市內的報刊亭。

    莊佳峰(南京市宣武區城市管理局書記):我們報刊亭的面貌,已經不能適應我們提檔升級之後我們街巷的這種級別和檔次,也許一小部分老百姓就感覺到到我買報紙要多走一些路了,實際上對我們而言,我們也看到應該説還是有好的一面,就是這條路更寬敞,環境更美觀了。

    路的確寬了,但是環境的美卻肯定有不同的理解,對此杭州做出了不同的選擇。去年,杭州市郵政局就斥資2000多萬元,對全市386個報刊亭進行升級改造,除了能買報紙、雜誌,市民還可以在這裡繳水電費,還能買飛機票和省內長途汽車電子客票。一系列增加的便民服務使報刊亭儼然成為了市民的“百事通”,而過去杭州也有報刊亭佔盲道經營等問題,2005年杭州市政府就因此出臺了《杭州市郵政報刊亭市容市貌標準》,逐步規範報刊亭的經營。

    主持人:其實鄭州針對報刊亭幾年來動作一直不斷,而且有的還不太一樣,2002年改造,2008年升級改造,去年年底,也就是幾個月之前,全新郵政報刊亭亮相,而且成為提升城市形象的標誌之一,但是幾個月過後,現在全部拆除退路入店,難怪好多人會説這不是折騰嗎?當然現在也有一些安置的動作,拆亭進店;為下崗者提供公益崗位;自行拆除者每戶補三萬元;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享受低保,都挺好,但是好事一定要做好,這裡會有一些擔心,只有把擔心都解決了,好事才能真做好。

    比如拆亭進店,拆亭進店不影響嗎?進那些超市或者24小時便利店,它的主業不是賣報紙和雜誌,因此在全國各地我們看到,但凡在這樣店裏賣報紙雜誌的都越來越萎縮,因為受地方和利潤空間所影響,所以表面上看沒影響,不就是挪了個地方嗎?大大受影響。另外,在高峰期,比如早報或者晚報來了,賣報的時候,它的結賬系統就會很麻煩,因為同時它會賣利潤更高的怎麼辦?挪不開身怎麼辦?他會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這上面嗎?所以進店往往導致萎縮,這在很多城市都是一樣的。

    為下崗者提供公益崗位,剛才記者報道當中也説了,這是挺好的一個動作,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在關心,他現在如果月收入4000-5000元,但是公益崗位只有1000或1500元,他的實際生活水平會不會大範圍下降。

    自行拆除者每戶補三萬元,但這裡有一個括號,比如中午12點之前要自行拆除了就補,只要過了這個點不是自行拆除就不補,所以很多人也很擔心。

    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享受低保,這個我們先不説了。如果很多原來能很好地去經營報刊亭現在都得吃低保的話,理解吧。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説,希望把剛才提到的這些擔心的事真的辦好,反正這是我們一起在商量的事兒。最後的理由是要讓路於民,關鍵是您跟被讓的這個民商量了沒有?願不願讓給他,其實有時候商量商量挺好的。今天是世界讀書日,是提倡閱讀的日子,由鄭州這件事我們也得來關注我們的環境提倡閱讀嗎?

    2012年4月23日北京

    地鐵乘客:上班途中,我看有很多人拿著報紙。

    早上剛上班的可能大家人手一份。

    以前這個地方都賣報的,好幾種報,特別多,在這裡邊賣報的。

    北京地鐵,曾經也是報刊流通的一個重要場所,因為有了報刊,地鐵上的人也許就會有一段不一樣的旅程,有些人還會通過報刊信息的交流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地鐵乘客:大家都挨著很近,一個人在看報紙的裏面,我可能在後面就看報紙的外面,他翻過去的時候,我還挺不捨的看一下那樣。

    我説你這個消息很好,他説你看吧,我説我看完了還給你,他説不用了,挺好。

    那時地鐵上的報刊叫賣者和叫賣聲,也成為在車廂中乘客與信息交流的獨特方式。

    地鐵乘客:賣報紙的還可以進來,來一份,最早五毛錢一份。

    但是地鐵乘客與報刊的聯絡,近幾年正在漸漸從這個城市消失。

    2010年初開始實行“北京地鐵禁報令”。

    地鐵乘客:現在你想看,説實在從外邊買,要臨時想看沒有了。

    看人家就跟侵犯人家隱私一樣,肯定不好意思看人家手機,報紙就不是,報紙是很公開的,假如説我不看的話完全可以送你或者怎麼樣,很流動,覺得很好。

    如今作為這個城市的信息聚集地,報刊亭甚至規模更大的書店,都正在從很多城市中消失。

    今天,當我們來到一座曾在北京城風光一時,最後卻凋零倒閉的書店--光合作用書店,在五道口的舊址,這裡已經變成了一座餐館和酒吧的結合體。報刊與書籍在這裡,距離周圍生活的人們又遠了一步。

    主持人:鄭州拆報刊亭以及其他有些城市類似的動作,經常用四個字叫“整治市容”。但是整治市容時間長了之後,我就理解成另外的意思了,整的這個城市基本沒什麼文化和生活內容了。城市變得很乾淨了,但是已經不適合人居住了,這個時候面子再好看有用嗎?當然這只是一個商討了。其實很多部門都意識到了問題,比如説中央宣傳部、文明辦,包括新聞出版總署,甚至公安部早都意識到這個問題。

    在2000年中央文明辦、建設部等就下發文件,《關於在全國城鎮建設報刊零售亭的通知》,“各地要把報刊零售亭建設作為綜合便民服務窗口和精神文明陣地建設的重要內容。再到2011年,中央宣傳部、新聞出版總署也急了,”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書店被擠佔,書報亭越來越少,因此要解決群眾買書難、看書難問題等等當成大的文化建設。去年是文化大繁榮大發展提出這樣一個目標,別忘了,得在小細節和小政策上跟得上,否則大繁榮大發展就有點難,各地城市還真得思考一下,針對鄭州拆報刊亭,聽一位鄭州的作家,他會怎麼看?

    鄭彥英(河南省文聯副主席):這個報亭多年以來是我們文化記憶的一部分,紙質媒體本來給人帶來一種閱讀享受,拿在手裏有質感的這種享受,所以越來越應該受到保護的時候,我們把它拆掉了,拆掉了以後我到哪去買?我可能就不買了,我要重新建立新的記憶,我就不需要建立了,不買了,紙質書、紙質雜誌、紙質報紙或者説紙質媒體,這樣就淡化出我們的視野,所以這個紙質媒體就更加萎縮,不但是一個報亭的事情,是一個文化記憶的事情,是一個對紙質媒體保護的事情。

    主持人:其實鄭州這次拆報刊亭跟以前幾個城市在做類似工作的時候,已經有了一些在細節上的思考,包括進步和通盤的考慮,但是如果大的原則是值得探討,或者説大家有的時候會認為可能是不是也有問題的時候,恐怕大家也要心平氣和坐下來一起去商量是不是有問題,是不是真要這樣就把這件事情做到底等等。

    《河南商報》評論員説,也是在鄭州,作為鄭州市民、媒體人,一、我沒覺得影響交通,反而感到了買報的方便;二,沒看到民意徵求,三、我們接到了報刊亭主的投訴電話。當然,這是我一個市民的看法。接著應該把報亭的替代點做好等等,他覺得應該都做好了再動也不遲。來,聽聽一位城市專家對現在很多城市動作的看法。

    楊保軍(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文化空間在逐漸地減少甚至於消失,應該説是我們城市發展當中的一個悲哀,我們沒有很好地去理解城市,從全世界城市發展的歷史來看,城市本身它就是文化的産物,它不是一個簡單的增長機器,可是我們這些年來把城市理解成增長機器了,我們希望這個城市在高速運轉當中能夠給我們創造很多的GDP和財富。這樣一種價值觀導致了不能為我稅收作出貢獻的,那麼它就是不重要的,這是一種對城市理解的偏差,城市應該要從功能城市逐漸轉向文化城市,這也是一個轉型。功能城市就是要強調城市的效率,而文化城市關注的是人的感受、人的體驗,人本身的健康成長和發展,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理念的問題。

熱詞:

  • 央視網
  • 視頻
  • 點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