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語文專家:高考作文二等卷約佔75% 對考生不公平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11日 04: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資料圖)

        今年的高考已結束,語文和作文試題一如既往引人注目。如何評價今年的高考命題?高考作文閱卷是否存在“秒殺”和“草菅人命”的情況?在高考的前提下,語文教學如何擺脫應試模式?帶著這些問題,高考結束後,中國青年報記者在第一時間採訪了山東大學文科一級教授、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先生。

  今年作文題注重理性思維

  北京卷出得不錯,有新意

  中國青年報記者(以下簡稱記):請您從整體上評價一下今年的高考作文題目,有沒有什麼特別的亮點?作文命題的趨勢是什麼?

  溫儒敏(以下簡稱溫):從網上看到全國的和一些省市的高考作文題,總的印像是比較放得開,體式多樣,能儘量考慮讓絕大多數考生都有話可説;材料作文還是佔多數,讓學生有想象、思考的空間,但又有一定的限制。和往年比較,還有一點變化很突出,那就是注意往理性思維靠攏。大約有半數以上作文題都是給一些材料(故事、圖片或者語錄等),要求學生找到材料所提示的核心,展開各自的思考與議論,考查的除了語言運用,很重要的是理性思維能力。我覺得這個變化是可喜的。去年這個時候我在《人民日報》也曾評論高考作文出題的趨向,認為應當往理性靠攏,擺脫“文藝腔”和套式作文的風氣,引導學生多讀書,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現在看來,這越來越成為共識。

  高考作文題是很難出的。既要體現時代精神,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多數學生有話説,又要考慮有合適的難度。往年很多作文題的題旨太單一和常見,學生很容易把平時準備好的素材裝進去,“套式作文”或者“餡餅作文”比比皆是,閱卷時很難拉開距離。今年北京卷出得不錯,比較有新意,有適當的難度,不容易套題。所給材料是火車巡邏員每天在深山裏守護鐵路的故事。考生閱讀材料後必須抓住某些可以發揮的要點,比如平凡的工作,執著地有責任感地做事,生活的充實和內心的寧靜等。這些都要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理解,才能寫好,空話套話比較難派上用場,也就比較能考出真實的水平。

  但也有些省市作文題比較直白,缺少新意。如四川卷“關於水的討論”,江西卷圍繞“擁有什麼”的討論,新課標卷關於油漆工給船油漆時順便補洞的故事材料,學生一看就會奔向 “職業道德”等“意義”,容易千篇一律套題,因為難度系數不合適,就不容易考出水平。

  記:每年高考結束後,對高考作文的分析就會馬上出來,也有不少人會拿當年的作文題目與國外的題目相比,或是與民國時候的作文題目相比,您認為這樣的比較是否科學?

  溫:不能簡單地拿外國的作文考試題目和中國高考作文題進行比較。為什麼?考試的規模、性質不一樣。外國沒有像中國這樣的大一統的高考(韓國等少數國家有高考,但規模較小),他們一般都是“資格”考試(相當於“會考”),是設定的一個基本的較低的“門檻”,過了這個“門檻”,再由考生所申報的學校來組織考核,很看重學生平時的成績及綜合素質。外國的考試不會像中國高考這樣“一考定終身”,所以標準可以低一些,區分度不用那麼精細,考題也可以靈活一些。

  民國時期也不是全國統考,是各個大學獨立組織考試,學生可以同時報考多所大學。因為是學校説了算,考試題目往往比較個性化。

  而中國的高考是全國性統考,考生多,規模大,牽涉千家萬戶,公平性不能不放到首位,這種考試政策性很強,是名副其實的“國家考試”。但是,在充分考慮考題科學性、適當的難度系數和評分的區分度等要素的前提下,高考語文和作文的命題也還是要不斷改革的。從這一點説,又可以適當參考國外作文考試命題的經驗。例如,歐洲有些國家的會考作文題,比較注重考查學生理性思維的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維能力與邏輯能力。死讀書的學生,這類題目就比較難做好。我們的高考題歷來較側重描述與抒情,考文筆如何,這要改一改。高中畢業生應當具有一定的理論思維能力,高考作文命題儘量往理性思維靠一靠,這一點可以借鑒外國出題的經驗。至於民國時期的考試作文題,五花八門,但又都比較傾向抒情描寫。比如,季羨林先生報考清華大學那一年的題目,是《夢遊清華園》,很有趣,但不太能考查理性思維。這類題目人文性強,能得到喝彩,但放到現今高考,就不一定合適。

  作文閱卷的問題不是“草菅人命”

  而是“趨中率”太高,拉不開距離

  記:高考作文評分閱卷帶有更大的主觀性,更容易引起人們的議論,甚至有觀點認為,高考作文的評分是在“草菅人命”,您怎麼看這個問題?您認為如何才能更科學地閱卷?

  溫:説高考作文的評分是在“草菅人命”,這就有點過分了。不能把高考“妖魔化”,那樣對學生的心智成長是不利的。現在的高考語文閱卷是嚴肅的。拿作文來説,閱卷之前都有“崗前訓練”,標準定得較細,是多個閱卷老師評分的綜合,不是一個閱卷者就敲定。雖然時間短,但還是有基本操作要求的。今年很多省市作文考題都往理性思維靠攏,而且難度適當,儘量避免套題作文,這都有利於考出水平。廣大考生和家長沒有必要聽那些謠傳,受“高考妖魔化”的影響。

  高考閱卷馬上就要開始了,我這裡提點建議。根據往年的情況,高考作文閱卷的確存在問題,這問題不是民間傳説的“秒殺”,不是“草菅人命”,而是分數“趨中率”太高,拉不開距離。高考語文總分150分,作文佔60分。作文評分一般分4個等級,其中二等40分上下(或者35~45分)。據北京、福建等多個省市調查,近四五年來,二等作文卷佔75%~80%,一等佔8%~10%,滿分作文鳳毛麟角,35分以下的三、四等也不到20%。其他省市的情況也大致如此。二等分佔比重如此大,即“趨中率”畸高,考得再好也很難企及高分,稍有準備就可以拿40分上下,再差也不至於落入三、四等。評分等級的這種非正態分佈,不能反映考試水平,對考生是很不公平的。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因作文評分有不確定因素,規定同一份作文需2~3人閱評,彼此給分的差異若超過5分,就需重新評閱。這規定本也是為了保證質量,卻容易造成閱卷者為求“保險”而求同“趨中”。我曾建議調整高考作文評分等級標準,實施評分正態分佈。如果分四等,二等(也就是35~45分)以佔50%~60%為宜。應當提高一等的比重,可以達到15%左右。這些可以作為規定性指標。區分度大了,才公平,也才有選拔功能。

  高考作文因為趨中率太高,無論怎樣都不會太差,也不能太好。結果就給廣大師生一種錯誤印象,普遍認為語文和作文教學“投入與産出不成正比”,因而放鬆語文教學。有的學校校長甚至讓語文給其他好“拿分”的學科“讓路”。這就是語文教學越來越邊緣化的原因吧。

  高考語文應減少選擇題

  適當增加文言文分值

  記:您以前曾説過,高考制度還需要在一定時間內存在,因此語文的改革還要在高考的框架下進行。我們如何做才能發揮高考指揮棒的正面作用?

  溫:都説高考是很無奈的“指揮棒”,那麼我們可以試試改造這支“指揮棒”,讓它從正面去“指揮”,讓教學和社會風氣朝積極的方面改進和發展。我提三點建議:一是解決剛才説的高考作文評分“趨中率”問題,讓二等分這個“大肚子”減減肥,考分正態分佈。二是減少選擇題。選擇題表面上容量大,覆蓋面寬,但有意製造似是而非的“圈套”,考生在這裡要花很多時間,試題的難度提高了,區分度反而可能小了。實力較差的考生碰“運氣”都可以拿到較高的分數。所以要改進,少出選擇題,寧可多出一些填空題。三是關於文言文。今年文言文考分佔的比重較大,我認為是合適的。不能因為文言文難學,應用性不那麼強,就放棄。文言文是漢語的源頭,沒有一定的文言文語感,就很難説語文學得好,再説,適當接觸文言文,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體驗。高考語文中文言文適當增加分值,會刺激與鼓勵教好學好文言文。

  我還有一個建議,就是增加高考語文總分,可以從現在的150分,增加到200分。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讓學生在作文考試中能儘量考出各自的水平。現在語文高考150分鐘,由於作文之外其他考題太過繁瑣,需要的時間也多,擠給作文的時間一般也就是50~60分鐘。在這樣短時間內要寫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其實是很難的,別説是中學生,就是中學或者大學老師恐怕也很難寫好。如果高考語文的總分增加到200分,其中作文100分,這會極大激勵語文教學,重視母語學習。這建議不能簡單理解為是為學科“爭地盤”。語文教學現在受到很多批評,但怎麼改都很難讓大家滿意,因為這是“基礎的基礎”;事實上受高考(包括分值)制約,語文“拿分”的確“投入産出”不成正比,就很難得到重視。

  “語文是基礎的基礎”這句話是著名數學家蘇步青先生説的。語文是綜合性很強的課程,也是給其他課程的學習打基礎的課程,增加一些總分,大家應當會理解。對高考的“指揮棒”不要光盯著負面的影響,也可以從正面去發揮作用。如果高考語文和作文能實事求是做一些調整改革,讓這個“指揮棒”從正面去“指揮”,相信那很管用,能切實提高語文教學的水平。

熱詞:

  • 作文評分
  • 高考語文
  • 作文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