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視頻 >

【中國好人】張軼超的十年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09日 05:2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綜合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f35df1bfd9304b3cba3b3c95bdfa18b9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網絡電視臺綜合消息:“你會去考證嗎?你對自己未來有規劃嗎?”、“想去老師的公司參觀,和老師成為朋友”、“希望能有實習的機會,能更好地面對社會”......昨天下午,上海楊浦區社區活動中心的某間教室裏,不時傳出孩子們的笑聲,幾十個孩子正與幾位志願者熱烈交流。這些孩子思維敏捷、活潑自信,他們來自不同的家鄉,卻有著共同的“家”上海久牽志願者服務社。

  在繁華都市的角落裏,生活著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父母來自異鄉農村,和城市孩子相比,他們少了玩耍的時間,放學後還要做飯、洗衣,心中卻充滿對知識和未來的渴望。“外來工子女”這個稱謂,或中性或帶有些許歧視的意味,但對於張軼超來説,這都只是外界打在他們身上的烙印,為了能讓這部分孩子心靈得到健康的成長,他已付出了十年的時間。

  張軼超,曾是復旦哲學系一名普通學生,因為一次校園報紙的採訪,他遇到了一群農民工子弟,從此他的生活中再也無法抹去那群孩子的身影,並自發組建了一支志願者隊伍給孩子們進行課外輔導。十年前的他或許未曾想到,這將會成為他未來的職業,甚至成為了他決定為之努力終生的事業。

  十多年前的楊浦區江灣鎮,還曾是一片荒蕪。經過一番努力,張軼超和幾位同學最終找出了這些隱蔽在破敗房屋裏的外來工子女們的“課堂”。“昏暗的教室,用黑漆刷成的黑板,破爛的課桌椅,甚至粉筆只有半截。”當時的場景激起了張軼超的一腔熱血,他被打動了。回到學校後,他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組建一支支教隊義務幫助這些孩子們。於是,“久牽”應運而生。漸漸地,這支隊伍走上了正軌,得到了復旦學子們的大力支持。

  2006年,對於“久牽”來説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一位來自美國的志願者憑著特長,會同上海根與芽青少年活動中心成立了一支合唱隊,活動地點設在上海逸仙路一排沿街房內,每週有那麼幾天,在這條路上都可以聽到歡快的鋼琴聲和孩子們清亮的歌聲。同年5月19日,在中福會少年宮,合唱隊演唱了三首歌:《童年》、《讓世界充滿愛》和《拯救世界》,歌聲感動了在座的200多位觀眾,並且獲得了10萬元的善款。這支合唱隊受到了學生及家長的歡迎,它有個好聽又形象的名字“放牛班的孩子”。

  對於一個民間教育機構而言,十年的時間並不算短,而對於一個致力於農民工子女課外教育的民間慈善機構而言,更是一段漫長的歲月。在這十年間,“久牽”經歷了志願者人數達到百人的“輝煌時刻”,也面臨過資助人撤資,場地沒了,志願者相繼退出的“困境”。創辦人張軼超也從一個滿腔熱情的理想主義者,漸漸過渡為一個慈善教育機構的管理者。用他的話説,就是開始只是“觸發了心中的愛心,而做著做著就決定將它化成一項終生的事業”。

  現在,張軼超的另一個身份是浦東某民辦貴族學校的文化課教師,每週給高中部的孩子們上六節歷史、哲學方面的課程。學校位於浦東的國際社區,是教學樓寬敞又明亮,學校的門口停滿了高檔品牌私家車,周圍分佈著的價值千萬以上的豪宅。對於這裡孩子而言,進入海外名校並非遙不可及的事。一面是“貴族子弟”,一面是“外來工子女”,這兩者間的落差讓張軼超深有感慨。“家境好的孩子會很自信,但窮孩子就會很自卑,久牽通過讓他們自選喜歡的課程,多舉辦音樂會、運動會和聯誼會等活動,逐步提升他們的自信,慢慢地這種差距就會越來越小”張軼超認為,教育的本質是讓學生找到真正的自我,學會對自己忠誠。

  按上海市的規定,外來工子女不能進入本市高就讀,只能讀中專。隨著孩子們年齡的增大,漸漸地開始面臨選擇專業和就業的困惑。於是,去年12月份,張軼超和他的同事們又萌生了新的想法,大膽地在“久牽”原本的教育模式裏引入了“導師”項目,“導師”則是來自各行各業的志願者,與以往不同,這些志願者多已在公司或行業內身居高位,有著豐富的社會經驗。

  “和大學裏的導師不同,他們主要是為孩子們在求學、就業時解惑,在人生發展上給予指導”張軼超説。

  “老張説要去崇明,雖然風景很美,但我不知道那裏燒烤到底怎麼樣啊!”在26日下午的動現場,一個學生在小組討論時脫口而出,而旁邊另一個來自安徽的男孩子調皮地對記者炸了眨眼,神秘兮兮地告訴記者,在今日的“久牽”,多數孩子會直接稱呼張軼超為“老張”,或者“張CC”(名字的日語發音),如果你稱他為張老師,那説明關係還“不夠熟”。

  “希望在將來,久牽能發展成為外來工子女的課外活動中心,但這和少年宮又是不同的,久牽培養的是孩子們審視自我及看待世界的思維方式”已過而立之年的張軼超至今還是單身,他沒有外人看來非常體面的工作,每次都讓父母很難開口對外介紹,但他不認為這是對個人生活的一種放棄,“如果你可以選擇自己最重要的事情時,但你選擇了另一件事情,這才算是放棄”。

  如今的“老張”總是習慣穿著一襲黑色長衫,社會讓他褪去了原先的衝動和青澀,但他仍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仍走在實現理想的道路上。

(編者注:本文原載于東方網,時間為2012年2月27日,轉載僅為提供資料。)

熱詞:

  • 張軼超
  • 志願者
  • 久牽
  • 孩子
  • 理想
  • 中國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