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視頻 >

[新聞週刊]本週人物 陳作兵:另一種選擇(20120526)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26日 23:2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7a9eb419390649b5a569d598dca4d2c4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他和父親的選擇有人理解,有人不理解,但是卻留給我們很多的思考空間。

    陳作兵:治和不治都是沒有對錯之分的選擇,家屬任何一個選擇只要是他自己理性做出的,充分了解病情,憑自己良心、憑自己思想做出的選擇,我覺得都是正確的。

    在父親離世兩個月後,陳作兵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每天,他都會不停地接到電話,安慰的、鼓勵的、質疑的,也有正在被腫瘤折磨的患者,從幾十歲到近九十高齡,都期望聽到他的意見--究竟是繼續做放療化療藥物治療,還是珍惜最後的時光和親人相聚?陳作兵只能説,這個問題,我無法回答。

    陳作兵:手機打電話的很多,有認識的,有不認識的,很多不認識的病人,他們通過號碼打電話問,陳大夫、陳醫生我家裏有什麼情況,有腫瘤疾病,我們很艱難,你能不能幫我看一下病人資料,幫我們分析一下到底怎麼辦,要不要回家?這種病人很多。

    改變陳作兵生活的,是一篇短短的日記。僅僅1610個字的短文,被轉發超過6000多次。2011年4月,陳作兵78歲的父親被查出惡性腫瘤晚期,已經全身轉移。在急診科工作了10年的陳作兵,以兒子和醫生的雙重身份,在論壇上寫了一篇手記,記錄了父親最後的救治過程。

    “由於腫瘤晚期,全身轉移,無法手術。同事親友們紛紛提出一系列治療方案,包括化療、放療、熱療等。以往都是我給別人挑選方案,現在輪到給自己的父親決定治療方案,我束手無策。”---陳作兵醫生手記

    陳作兵是浙江省紹興市諸暨市馬劍鎮上和村的第一位博士,也是父親和全家人的驕傲。他立即把父親接到杭州的大醫院治療,父親有公費醫療,兒女的經濟條件都還不錯,如果放療化療,是可以多活些日子的,但藥物副作用也會讓病人十分痛苦。和家人商量後,陳作兵決定把實情告訴父親。

    “父親問,化療放療可以延長多少時間?我説,不一定,效果好也許幾個月……父親問,多少錢?對人體有什麼不好?我説:全部公費的,副作用是脫髮無力、胃口不好等等。父親説,讓我想想,我明天上午告訴你。”---陳作兵醫生手記

    陳作兵:做出選擇的不是我,是我的父親做出的選擇。他從小就喜歡看書,看《莊子》、《老子》、《孫子》,這種國學類的書尤其喜歡看,所以對生死有自己的理解。他經常跟我們説,他説人就好像溪流一樣的,一開始一滴滴水,然後是小溪,到年輕期聲音會越來越小,波瀾壯闊,最後流到大海裏面去了,無聲無息就平息掉了,或者會流到泥土裏面去,就滲進去了,生命是這樣。

    陳作兵同意了父親出院回家的要求。第二天,在遊覽了杭州西湖後,父親回到了諸暨老家,在這裡度過了生命最後的幾個月時光。他每天鋤地種菜、四處散步,和左鄰右舍聊天,吃自己最喜歡的東西,給遠方的朋友打電話告別。每到週末,陳作兵必定帶妻女回去探望,直到父親安然離世。

    陳作兵:任何一個選擇都沒有對錯之分,一方面比如説自己親人你積極搶救有積極搶救的好處,什麼好處?你的親人可能多一分鐘心跳,多一天活著,這個就是好處。如果是放棄治療,最後一段時間使病人走的會比較安詳,應該説比較有尊嚴

    放棄治療,一向被認為是萬般無奈之舉,而陳作兵的醫學博士背景和良好家境,卻讓這個選擇顯得有些“驚世駭俗”。謾罵和質疑撲面而來,這位急診科醫生和他的家人,都感到無比的疲憊。

    陳作兵:我可能是個醫生,醫學博士,急診專家,所以他們覺得我做了這個選擇不可思議,不理解的就罵人,説是大逆不道,畜生,這種人應該在人世間消失掉。這種事情在中國的急診室每天都在發生,醫生告訴他病情,他回去了,回家去這裡玩玩那裏玩玩,度過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每天每天都在發生。只不過我把它記錄了下來,引起了媒體的關注。

    2011年年底,陳作兵曾在英國進行3個月的進修。正是在那裏,他感受到更多關於臨終尊嚴的理念。他的第二導師查理,被查出患有胰腺癌後,不肯為了15%的存活率而接受化療放療,而是回家盡情享受生活,幾個月後在家中平靜去世。

    陳作兵:我到病房發現很多危重病人,尤其高齡的,80多歲的或者90多歲的,或者一些惡性腫瘤晚期病人他上面都帖了一張黃的紙條,拿過來看,是“No CPR”,翻譯成中文就是不要搶救我,我説這個紙頭是醫生寫的還是病人寫的?他説當然是醫生寫的。我説那病人家屬如果要治療呢?他説我在英國從來沒有想到這個問題,他説我們兩個主治醫生,三四個醫生討論了一下,覺得這個病人再接下去已經沒有治療必要了,我們就告訴家屬,然後接著就帖了這個紙頭

    NO CPR--意味著在人生終結時,拒絕延長幾小時或者幾天的生命,同時也拒絕了隨心肺復蘇術而來的肋骨斷裂的結果。活的是質量,死也要有尊嚴,這是陳作兵在國外進修的額外收穫。

    陳作兵:我第一次從醫的時候,在另外一個醫院,當地的一家基層醫院從醫的時候,活生生看到一個肝癌晚期的護士長從12樓跳下來。她太痛苦了。難道就沒有我們可以給他生命質量好一點的死嗎?非得一定摔下來摔得面目全非嗎? 

    現在,陳作兵依然忙碌在浙江大學醫學院一附院的急診病房。為了讓家人的生活重歸平靜,他關閉了自己的論壇。但他説,會把寫日記的習慣堅持下去,繼續思考那些可能永遠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

    陳作兵:我覺得生死都是不同的形式,但絕對沒有説你是錯的,我是對的,他是不對的,不是這樣的,我只是憑自己內心,憑家人的內心做了一點點的選擇。 

    “我知道死亡有一萬多道門,讓人們各自退場離去。”---陳作兵醫生手記

    主持人:圍繞著陳作兵順應父親的選擇、最後沒有強行治療的行為,遠方的人理解得多,而近旁的人卻多了一些不解的談論,讓陳作兵的心裏也有小小的壓力。但是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醫生兒子不強行給重病的父親提供治療的故事。在這其中,讓我們思考:生命的尊嚴是什麼?過度治療是不是很普遍?死如秋葉般靜美是不是越來越難?孝順是什麼?而最後對有些醫學無能為力的狀況,不治療是不是也是一種與生命、與心理、與尊嚴有關的治療呢?問號太多了。

熱詞:

  • 新聞週刊
  • 本週人物
  • 陳作兵
  • 另一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