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刪帖氾濫扭曲網絡真實 對網絡虛假信息説不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26日 15:1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通過刪帖服務掩蓋負面信息,雇用“水軍”、“槍手”散佈不實信息、撰寫商業軟文,製造謠言打擊行業競爭對手,冒用正當名義建立假冒網站,發佈假新聞和假黑名單攻擊他人,借此索取“封口費”、“廣告費”,以達到非法牟利的目的……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網上的虛假信息層出不窮。專家認為,網絡虛假信息的存在,嚴重惡化了網絡生態,使原生態的網絡變成被金錢操縱扭曲真相的地方,受害者是廣大網民。

  行業亂象 刪帖氾濫扭曲網絡真實

  “小網站每條1200元,貼吧快的2000元,大網站視情況而定,你把要刪除的信息整理一下發過來吧。”記者在網上剛與一家名為“網絡危機公關受理中心”的網站業務員通過QQ取得聯絡,他就向記者推薦起了刪帖業務。

  隨後,記者在百度用關鍵字“刪除負面”搜索,結果竟達到238萬個。頁面上呈現的網站大多是專業的刪帖公司,或打著網絡公關公司、廣告公司的旗號從事刪帖服務。它們中很多沒有留下真實的辦公地址和對公電話,只能通過網站上顯示的QQ號與手機號與之聯絡。

  業內專家表示,刪帖業務的氾濫,可以左右網絡輿論導向,甚至改變網民對網絡信息的真實判斷。

  在一家名為“360網絡品牌顧問”的公關公司網站上記者看到,他們提供的刪帖服務內容十分豐富:包括各大門戶網站和報業網絡版本、各大論壇社區、各大視頻網站、各大知識問答平臺、各大網站博客的撤稿、刪帖服務,搜索引擎相關快照以及指定網絡負面文章的刪除,還可以封殺博客,提供搜索引擎公關終極維護服務,保證指定關鍵詞百度搜索結果的前N頁無負面信息。

  在網上提供的刪帖服務流程中,普遍分為報價、簽訂協議、付預付款、刪除負面信息、驗收、支付餘款等步驟,並普遍承諾在兩至三個工作日內就能將負面消息全部刪除。

  “刪除負面信息不外乎人脈和技術兩種方式。”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道,“這些網站往往擁有相關領域的人脈資源,擁有大量網站編輯人員的‘內部關係',通過公關負面信息的編發負責人,達到清除目的;或是利用黑客手段進入網站進行刪除屏蔽,對頁面和搜索引擎進行‘優化',將負面信息壓至靠後,或指使‘水軍'散佈大量軟文信息覆蓋負面信息的傳播。甚至還有一些網站將客戶提供的負面鏈結提供給他們的‘聯盟成員',先對信息進行大量的轉發,再進行刪帖,以此獲得更多的利益。”

  灰色利益 制假者借機分成牟利

  “利益驅動導致虛假信息。”曾在某網絡公關公司工作過的員工小李告訴記者,“為了疏通關節,這些公司收了客戶錢之後,會與相關的網站編輯等分成。”

  事實上,在一些大型門戶網站和論壇中,無論是轉載還是刪除新聞信息,都有明確的規定與流程,而部分網站采編人員責任意識淡薄,與一些網絡公關串通聯合,上傳不加證實的虛假信息,或隨意撤除負面稿件,其目的不外乎是為了一己私利。

  小李説,從事這些灰色行為雖然會付出一定的公關成本,卻收入可觀,他們的客戶群體比較穩定,而且一般“不差錢”,在危機公關方面舍得投入,而且他們會以高出成本幾倍的價格向客戶要價,即便被砍價,也能保留相當的收益。

  在這條灰色利益鏈中,為了牟取利益,還不斷衍生出更加隱蔽而卑劣的運作手段。

  當記者自稱是企業宣傳代表與一些網站公關人員進行線上溝通時,他們不僅“力勸”記者加入會員交納年費,還“熱心”地為記者推薦擅長撰寫商業軟文的客服,暗示可以充當“網絡打手”幫助企業進行“有效競爭”,即通過在網絡上製造傳播競爭對手的虛假新聞,提升企業自身品牌影響力,從而達到宣傳、銷售産品的目的。

  更有甚者,打著國家機關和公益機構的旗號肆無忌憚地騙人,偽造證件從事所謂的“新聞”採訪,通過發佈假信息和假黑名單攻擊公司和個人,要挾當事人“花錢消災”,收取“封口費”、“合作費”後再將虛假信息刪除,如果對方不買賬,就繼續大肆散佈傳播。

  “實在是無可奈何。”某民營企業宣傳負責人王某説。2011年,王某所在的企業曾因污染環境為由被並沒有真實資質的某“調查網站”“曝光”,後支付了他們一筆費用後才得以息事寧人。“不給錢,真不知道他們還會怎麼寫我們,到那時我們更不好辦。”

  長效機制整治行動需多管齊下

  網絡虛假新聞的出現,背離了新聞真實性的基本要求,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創新,其製作手段也更加“高明”,給網絡環境帶來諸多不安定元素。

  北京郵電大學國際學院院長,互聯網治理與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李欲曉認為,由於互聯網缺乏對信息發送機制認證的渠道和途徑,不提供信息真實性和可信度的判斷,缺少信用體系的建構,在這方面要想做到事先的防範和監管,確實存在一定的難度。

  中國互聯網協會信用評價中心法律顧問、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産權中心特約研究員趙佔領認為,對於因虛假信息受到敲詐勒索的網絡用戶而言,很多情況下面臨舉證困難,尤其是有些網站沒有進行登記備案,通過代理IP上線,或直接境外註冊難以徹底查封,他們通過“網絡水軍”發佈詆毀信息,受害者也難以判斷其真實身份。此外,對於非法刪帖、操縱輿論等灰色行為,相關法律也還沒有明確的界定。

  針對如何判定一個網站是否具有真實資質,趙佔領建議,如果是經營性網站,至少需要具備工商部門頒發的營業執照和通信管理部門頒發的互聯網信息服務許可證(即ICP證),如果發佈新聞信息,還需要具備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針對這些行業市場亂象,2011年以來,國家有關部門開展了一系列專項整治行動,包括“招搖撞騙、敲詐勒索網站”在內的一大批從事非法網絡公關的網站被依法關閉,打擊“新聞敲詐”和治理有償新聞的專項行動也于近期展開。

  “專項整治行動相當於互聯網的清污工程。”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説,“其意義在於還網絡以本來面目。”

  姜奇平同時強調,運動式的整治工作只能收一時之效,真正解決問題還需靠系統工程。長遠來看,要在産業層面形成規範與引導,在法律和制度層面完善法律法規,並進一步加強行業自律和部門協調監管。此外,對利益關係也要區別對待,保護正當利益,打擊不正當利益,以免對正常經營和産業發展造成不必要的損害。

熱詞:

  • 虛假新聞
  • 不正當利益
  • 虛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