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1989年戈爾巴喬夫訪華側記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14日 14:5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共産黨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文摘自:中國共産黨新聞網,作者:馬保奉,原題:《1989年戈爾巴喬夫訪華側記》

    前蘇聯最高領導人訪華,有兩次最引人注目:一次是1959年赫魯曉夫訪華;另一次則是30年後的戈爾巴喬夫訪華。赫魯曉夫的訪問標誌著中蘇關係由“蜜月”期逐步走向破裂,而戈爾巴喬夫的訪問則是中蘇經歷了10年論戰、10年武裝對抗、10年談判之後,兩國關係正常化的開始。因此,戈氏的訪問在當時顯得尤為重要。

    戈爾巴喬夫1989年對我國的訪問,在中蘇關係史上留下了閃光的一頁。在那次訪問中,雙方所確立的兩國關係的框架,對中蘇以及對後來的中俄、中國與獨聯體各國關係的發展,都産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然而,就是這樣一次非同尋常的訪問,卻有著諸多的遺憾。例如,這麼重要的國賓,卻沒有享受到鋪紅地毯的禮遇;戈氏車隊不能走大道,而必須到處繞圈子,以避開人群……種種窘況,在中國幾十年接待國賓的歷史上絕無僅有。

“結束過去,開闢未來”

    1969年中蘇兩國關係降到冰點,在莫斯科和北京的兩國大使館,相當長時間內,雙方大使都缺位,僅有臨時代辦維持著館務;雙方外交人員見面基本上是為了抗議和反抗議。

    歷史已經證明了這樣一個事實:武力解決不了分歧,最終只能走到談判桌前。

    1969年10月,中蘇開始邊界會談,1979年9月,雙方又把會談擴展到兩國關係正常化方面上來。隨著前蘇聯逐步消除威脅中國安全的“三大障礙”,中蘇國家關係正常化的時刻到來了。戈爾巴喬夫1989年訪華,正是1979年至1989年共10年中蘇兩國關係正常化談判的結果。

    為了這次訪問,錢其琛外長半年前就訪問了莫斯科,並當面向戈爾巴喬夫轉達了中國領導人歡迎他于1989年訪華的邀請。僅僅兩個月後,前蘇聯外長謝瓦爾德納澤回訪北京,確定了戈爾巴喬夫訪華的具體日期,即1989年5月15日至18日。戈爾巴喬夫是應當時的國家主席楊尚昆的邀請,來我國進行正式訪問的。因此楊尚昆主席主持了機場的歡迎儀式和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歡迎宴會。

    當戈爾巴喬夫一行途經天安門廣場和東西長安街時,聚集的人群造成了交通堵塞。接待辦公室為了保證客人的安全,在安排戈氏車隊的行車路線時,儘量避開人群。然而,隨著戈氏訪華消息的公佈,群眾開始圍追國賓車隊。戈爾巴喬夫那時正在兜售他的“新思維”、“公開性”,沒有理解中方儘量讓他避開人群的特別用意。他以“與公眾接觸”為由,多次要求車隊停車,下車與路邊群眾握手、交談,更增加了接待工作的難度。

    戈爾巴喬夫訪華的重頭戲是與鄧小平的會見。

    1989年5月16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東大廳,鄧小平同戈爾巴喬夫進行了兩個半小時的會談,中午鄧小平又在福建廳宴請了戈氏一行。這就是著名的中蘇“高級會晤”。鄧小平提出的“結束過去,開闢未來”的主張,得到了雙方的一致認可。這次會晤確立了中蘇關係正常化新框架,為雙方建立超越意識形態的睦鄰友好關係奠定了基礎,也為後來中俄以及中國與前蘇聯各加盟共和國進一步發展友好關係,提供了新的契機。

“只握手,不擁抱”

    在外交禮儀中,互相握手或者擁抱是很常見的禮節,但這兩種禮節所表示的意義是不一樣的。當時,中蘇經過長達30年的隔閡,終於在1989年實現了關係正常化。當兩個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最高領導人見面時,並沒有按照過去的禮節習慣互相擁抱,而是互相握手問好。

    早在1988年,在中蘇關係正常化即將開始時,鄧小平對此就有了明確的指示,那年10月28日,鄧小平辦公室秘書給總理辦公室打電話,並作了如下電話記錄:“小平同志説:告訴錢其琛同志和李鵬同志,請外事小組開一次會,討論一下錢外長訪蘇、蘇外長來訪,包括以後首腦會晤時禮遇方面的問題,定個調子、熱的尺度。現在西方都在注意中蘇熱的情況,比如説擁抱不擁抱的問題。從外長開始,蘇聯一定熱,我們熱到什麼程度?有些甚至定了的,要給蘇打個招呼,比如不擁抱。擁抱會震動世界。”

    鄧小平當時考慮的只是不擁抱,並沒有説握手問題,雖然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過去,鄧小平同前蘇聯領導人交往很多,深知他們愛行擁抱禮。當年,在以前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中各國領導人為了表示彼此親密無間,在會晤中行擁抱禮是十分常見的事情。

    1988年11月3日外事小組召開會議,並把鄧小平的指示更具體化:即只握手,不擁抱。這就是“只握手,不擁抱”指示發出的整個過程。1988年12月1日至3日,錢其琛外長訪問莫斯科時就執行了鄧小平的這一指示。兩個月後,前蘇聯外長謝瓦爾德納澤回訪我國,為戈訪華作最後準備,也執行了“只握手,不擁抱”的禮節。

    禮節形式是為政治關係服務的。中蘇關係即將正常化,中國方面究竟如何做才能符合中國的最大利益?兩國關係正常化不是恢復到新中國成立初期中蘇友好同盟關係,因此,不能再像原來社會主義兄弟國家那樣,見面就擁抱。如果這次會晤時再行此禮,肯定會給世界傳遞一個錯誤的信號。在如此敏感時刻,要冷靜,在禮節上不能做得過火。關係正常化後的中蘇兩國決不能再走過去的老路,而是要建立在國與國之間交往的普遍原則基礎之上。握手禮節,正是這種普遍原則的體現。因此,鄧小平“只握手,不擁抱”的指示意義深遠,影響巨大。它不僅僅是一個禮節問題,更是為今後中蘇兩國關係定位,同時也蘊含著深刻的政治內容和長遠的戰略考慮。

熱詞:

  • 戈爾巴喬夫
  • 訪華
  • 蘇共
  • 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