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知音》上市遭質疑 被作家斥責“無道德底線”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04日 08: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網5月3日訊(“微觀中國”魏婧 報道)在大量時尚刊物的包圍中,堅持27年風格不改的《知音》似乎顯得很落伍,但正是這本看起來不那麼入流的雜誌,卻掀起一陣“知音體”風潮,近年來又因與名人對簿公堂,衍生出媒體公信力的社會討論。而更重要的是,由這本雜誌做主導的知音傳媒集團將進軍股市,成為中國期刊第一股。

  但遺憾的是就在《知音》等待上海證券交易所審批的時候,卻遭遇了和其身份不相稱的的質疑。

  知音“長青” 靠抓市場空白與編造百姓明星情感故事

  據公開數據顯示,知音雜誌社1985年靠湖北省婦聯撥付的3萬元開辦經費起家。27年過去了,如今知音雜誌社已成長為知音傳媒集團,總資産近9億元、凈資産6億元,2011年實現凈利潤1億元。

  《知音》崛起的背景倚靠了二三線城市、城鄉結合部、農村讀者群的群眾基礎,得益於這些地區不發達的媒體現狀。

  然而,其贏得讀者青睞的“殺手锏”卻是利用千字千元的高稿酬,引誘一些寫手加入,依靠“編造”的伎倆,迎合大眾文化消費,通過大量複製堅貞愛情、負心漢故事,以及説不清理還亂的名人故事,成為一個獨特的大眾文化符號:知音體。

  《“供養”的愛情雞飛蛋打,男友3根斷指在哭泣》、《深圳還你完整未來:父親當街咬斷兒子命根》等等,這些煽情、惡俗的標題和內容您一定不會陌生,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檸就為“知音體”畫了一幅鞭辟入裏的畫像:“其敘事風格,介於客觀敘事和肉麻抒情之間,夾敘夾議,大起大落,情節跌宕,用客觀語調講離奇故事,用離奇語調講客觀故事;時而如泣如訴,時而循循善誘,有控訴、有勸説。”

  張檸認為,“知音體”這種“軟硬兼施”的敘事,還兼顧恐嚇和誘導。 “這種帶有農業文明趣味的敘事,塑造了大批消費者——那些生活平淡無奇、毫無起落的中小城鎮的女性,靠閱讀別人的悲歡離合的故事度日。”

  演員于和偉被“被採訪” 畢淑敏怒斥《知音》無道德底線

  翻開最近一期《知音》雜誌,其中涉及的名人之一有演員于和偉,這篇名為《于和偉漂泊南北,還有一個愛妻躲在樹後》的文章中寫道:“于和偉在接受筆者採訪時,感激地説:‘在我事業最不得志的時候,是我愛人給我陽光,給我鼓勵,給了我堅持下去的動力,否則,一定不會有今天大家在電視上看到的于和偉!’”

  不過,于和偉的經紀人説:“文章的作者從未採訪過於和偉,事實上,《知音》已經多次找過我要採訪于和偉,但我一直沒有答應採訪要求。”

  至於文章中涉及的具體內容,他説,有一部分內容是從網上搜來的,也有一部分是杜撰的,並帶有“誹謗”意味。

  另外,同樣遭受過《知音》侵權的著名作家畢淑敏得知《知音》上市的消息之後,表示雜誌缺乏道德底線,一而再、再而三地損害作家的尊嚴。

  據悉,《知音》被作家、明星告上法庭的頻率與其600余萬份的發行量一樣,在國內期刊中同樣位居老大。

  比如,2009年,《知音》刊登了《畢淑敏母子環遊世界114天:眺望更高遠的人生》一文,署名畢淑敏。畢淑敏説“這完全是一篇偽作,肆意捏造了我的口吻來攻擊我的兒子。”為此,她選擇了法律維權。法院判《知音》3個月內公開道歉,並賠償畢淑敏10.1萬元精神損失費。但14個月之後,才見到“一塊口香糖那麼大的道歉聲明”。

  《知音》追逐名人之切 超高額稿酬令人瞠舌

  《知音》追逐名人之迫切,不少北京媒體人都領教過。據《北京晨報》一位記者説,她曾數次接到《知音》雜誌編輯的電話,對方力邀她寫一些明星八卦。

  這位記者拒絕後,編輯的電話還是三番五次打來。終於,編輯向這位記者發問:“你平時怎麼上班呀?”記者答:“坐地鐵。”對方遂採取激將法:“你怎麼還坐地鐵呀,我們稿費一個字一塊錢,你給我們寫稿,一個月怎麼也能掙一萬。”

  這位編輯所言屬實,江蘇鹽城的簽約作者作者徐向林透露,他獲得的稿酬是千字千元以上,在年終特稿評選中,他一篇文章甚至獲得過3.7萬元的獎勵。

  普通讀者褒貶不一 有人信以為真有人嗤之以鼻

  讀者中,對於《知音》,有信賴者,也有反對者,甚至還有人從信賴者蛻變為懷疑者或反對者。

  山西壽陽縣的王俊仁就對《知音》表現出執著的信任,他曾試圖通過貼吧尋找《知音》作者。他在貼吧中説:“我有一個鮮為人知的真實寫作題材,但我接觸的記者很少,想拜託您引薦一些朋友,把我的故事發表在《知音》上。”

  “這家雜誌社敢説話,我看了十五六年了,哭得多了。”王俊仁説。

  有趣的是,與此同時,曾和他一樣,同是忠實讀者的其女王燕琴,卻拋棄《知音》已達三四年之久。她説: “以前,傳媒還不發達,我從來沒有質疑過它的真假。但現在知道的多了,覺得當年太傻了,什麼都信。”

  另有讀者趙倫質疑道:“《知音》看起來是一本無所不知的雜誌,人家在家説的悄悄話,和愛人做的私密事,兇殺案件的點點滴滴……它都可以描述得絲絲入扣,連當事人所説的話都知道。”他戲稱道,莫非當時《知音》的記者們就在旁邊?

  警示《知音》:媒體有公信力才有生命

  《知音》的這種做法在社會上也引發了關於媒體公信力的討論,各界人士均表示如此行為已引發媒體公信力的危機。

  針對《知音》,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應用理論研究室主任徐升國認為,大眾期刊如果不進行內容提升,品牌升級,也會越來越邊緣化,在社會中的話語權就會逐漸降低。

  北京大學教授、社會學家夏學鑾也認為:“就中國現階段來説,還存在城鄉差別大的現象,《知音》擁有二三線城市和農村讀者群的龐大資源,理當利用好這個豐富資源,更多地負起媒體的社會責任。而不能僅靠虛假信息贏得眼球和煽情內容吸引讀者。”

  創辦人胡勳璧毫不諱言的説過《知音》擁有鮮明的草根文化消費特徵,他直言自己“就是農民的兒子,就是草根”。

  我們不禁要問: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草根文化”?也許我們並不能完整的概括它的含義,但是有一點是大家所認同的,即“草根文化”不等於低俗虛構,所以,請尊重“草根”,尊重“文化”!

  同時,也希望相關部門也能夠對這種傳媒行業的亂象給予充分的重視,儘早制定法律法規,凈化傳媒行業市場。

熱詞:

  • 知音
  • 大眾期刊
  • 知音體
  • 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