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視頻 >

[視頻]走基層在崗位上:鸚哥嶺有群大學生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04日 08: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4d2a1808583a4b2e97d8419df177434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在海南省的中南部山區,有一個叫鸚哥嶺的地方,這裡保存著目前我國發現的最大的連片原始熱帶雨林。從2007年開始,來自祖國各地的20多名大學生陸續來到鸚哥嶺,遠離親人,遠離繁華,不畏艱苦和困難,保護生態,展開科研,幫助當地原住民致富,把青春揮灑在了這片珍貴的原始熱帶雨林中。本台走基層記者最近走進鸚哥嶺,認識了這群可愛的年輕人。

  這是紅外線照相機拍下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海南山鷓鴣的視頻:

  這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水鹿;

  罕見的彩蝠;

  國家二級保護鳥類白鷴。

  本台記者 毛鑫:我手裏拿的就是大學生們最近在鸚哥嶺自然保護區裏發現的一種小型捕食性昆蟲,這種昆蟲在海南還是第一次發現。

  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管理站 王合升:帶我的那個採集網捕蟲網,然後我就在那個草叢,在那個灌木叢啊,草叢掃網,然後我就發現了這個凹頰獵蝽。

  王合升告訴我們,所謂凹頰獵蝽,其實跟我們熟悉的臭蟲是同一類,目前國內已經發現過三種,但這次他在海南發現的可能跟那三種都不一樣。

  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管理站 王合升:接下來我要(把它)拿到試驗室,在體視顯微鏡下面去描述它的一些形態特徵,然後對照檢測表,看看它是不是新種或者新記錄的。

  儘管還沒有確切的結論,但這樣的發現已經足夠讓王合升感到興奮。生於1979年的他,家在山東,在雲南上大學,專業是研究昆蟲。在海南中南部這個我國最大的連片原始熱帶雨林——鸚哥嶺,王合升仿佛發現了寶庫。

  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管理站 王合升:我覺得能揭示雨林的一些現象啊,發現一些新事物啊,我覺得這是很有樂趣的一件事情。

  一説到昆蟲,王合升的眼睛裏就閃現出熱切的光芒。自從2007年來到鸚哥嶺,王合升不但找到心頭所好,還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同事。來自湖南的大學生廖常樂就是其中之一,最近這兩年,他的大部分心思,都花在了研究鸚哥嶺獨有的綠色樹蛙上面,為掌握這種樹蛙的分佈與繁殖狀況,他和同事最長一次在山上守了五天五夜。

  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管理站 廖常樂:每天晚上都是下雨,基本上就是睡在水裏面,晚上有時候也會被凍醒。

  而1983年出生的廖高峰,最大的業餘愛好是看鳥,雖然學的是會計專業,幹的是社區工作,但廖高峰現在算得上是鸚哥嶺保護區的觀鳥第一高手。2010年11月,他在鸚哥嶺拍到了已經有近30年沒在海南野外發現過的、國家二級保護鳥類緋胸鸚鵡。

  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管理站 廖高峰:我最想看到的是那個紫林鴿,但是目前三年來我一直都沒有見著過,但是我聽同事説有人在這邊見到過。

  廖高峰説,他來這裡三年了,連鸚哥嶺的十分之一都沒走完。

  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的面積有500多平方公里,有將近半個香港那麼大。2006年底,保護區設立,20多名大學生陸續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匯聚到這裡,有做科研的,有做社區工作的,有幫助周邊村民致富的。保護區各項工作的推動,靠的就是這群現在平均年齡在32歲的年輕人。五年多來,鸚哥嶺的動植物資源記錄不斷被刷新,植物增加了近一百種,達到2209種;脊椎動物增加了50種,達到481種,其中國家I級保護動物新增1種,II級保護動物新增21種。

  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管理站副站長 劉磊:他們對動植物的熱愛比如説鳥類、蛇類大家是狂熱的,他們晚上去拍魚,晚上去找蛇,去拍蝴蝶,他們狂熱的狀態,所以他們在這裡工作得很高興。他們不想錢是怎樣的,他們會想保護下來這個東西價值會很高。

  因為人手並不寬裕,保護區管理站的每位工作人員幾乎都要參與巡山,檢查捕獸夾、勸阻盜伐林木。記者在跟隨王合升巡山時,一路上過河爬山,風景很美,我們的鏡頭也屢屢捕捉到山林中一些奇形怪狀的小傢伙。不過,王合升告訴我們,其實巡山路有時候也很危險。

  海南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站 王合升:深山裏面更潮濕,很多地方都是懸崖峭壁,沿著那個動物走的路通過才行。走到半山腰上,螞蟥特別多,我們當時在高峰嶺上做了一個調查,當時每條腳上腿上爬20多條螞蟥。

  有一次,在海拔1812米的鸚哥嶺主峰上調查時,腳下幾乎沒有路,又起了大霧,王合升差點回不來。

  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管理站 王合升:面前當時是大霧,看不太清,不辨方向,然後憑著直覺,抓住那個樹榦一步一步往下挪,如果掉到溝裏去,我有可能不能站在這裡跟你們説話了。

  住的是帳篷,吃的是壓縮乾糧,喝的是溪水,還要跟蚊蟲和毒蛇打交道。現在,保護區上山巡護的保障已經強多了,相機、GPS等專用裝備已經配齊,也新建了多個護林分站、護林點。不僅如此,採訪中我們發現,管理站還建成了完整的鸚哥嶺動植物檔案庫,實現了保護區各種資源的動態監測管理,而來自河南的王偉峰,就是勇挑這個重擔的人。

  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管理站 王偉峰:原來我們保護區剛成立的時候,領導就拿了一張圖紙,一張1比5萬(比例尺)的圖紙,還是四張小圖拼起來的,整個保護區就那一張圖紙資料,幹什麼工作你都沒法開展,我們的保護區(邊界)在哪都不知道,

  鸚哥嶺山高林密、人煙稀少、交通閉塞,幾乎與世隔絕,關於它的資料也是少之又少。五年前,王偉峰才24歲,剛出大學校門,他和同事們帶著護林員,肩扛、手抬,搬著界碑、標樁,翻山越嶺為保護區劃界。

  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管理站 王偉峰:2008年那時候,整個保護區要開始埋樁,村民就覺得你這樁埋在這裡,我在你保護區裏面(種的)橡膠我就不能再割膠了,所以他們就不理解,就全村的人上山堵著我們。

  保護區周邊,涉及到103個自然村,之前很多村民都在山上砍樹開荒,種植了經濟作物橡膠林。一輩子靠山吃山,現在保護區設立,是不是就不能再上山割膠了呢?村民們生怕出現這種情況。

  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管理站 王偉峰:(後來)我們跟周邊村民簽集體土地協議,每個村每個村下去喝酒跟他們簽,簽完了之後現在那些村民都很理解,我們只是管理這片土地,不給你去砍樹,但是你還可以經營你的作物,現在他們理解了,樁我們都埋進去。

  用了兩年多時間,王偉峰和同事們收集整理了包括鸚哥嶺地形、村莊、動植物種類,以及科研成果等在內的資料,建起一個先進的數字化信息管理平臺。

  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管理站 王偉峰:(鸚哥嶺)到底有多少資源,哪是天然林,哪是次生林,哪是原始林,還有哪有橡膠,(村民)他的橡膠林年齡有多大,現在都非常清楚,對整個保護區的資源,可以説現在是瞭如指掌了。

       編輯:王青濤

熱詞:

  • 走基層
  • 崗位
  • 鸚哥嶺
  • 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