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創新,衝刺世界前沿——時代先鋒:總參某信息化研究所助推我軍戰鬥力生成模式轉變紀實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5日 15: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風起雲涌,一場軍事演習正在緊鑼密鼓地舉行。

  大雨不期而至。號令剛下達,指揮系統就阻塞了。由於不能互聯互通,指揮員只好冒雨站在兩台指揮車中間,用手勢和喊話來實施指揮。嘆息聲與危機感,伴隨著電閃雷鳴,強烈地衝擊著演習官兵。

  有一個觀摩者更是如坐針氈!他就是王建新——帶領科技工作者前來調研的總參某信息化研究所所長。

  不久前,官兵們從電視畫面中,目睹了一種全新的作戰樣式:信息化戰爭。

  我們到底怎麼樣?人們拭目以待。

  “要麼趕上去,要麼被消滅!”由愧疚、危機和責任意識匯聚而成的使命之火,點燃了一個群體的熾熱奮鬥。這一幹就是20年!這一幹結出纍纍碩果!僅“十五”以來,以一體化指揮信息系統為代表的200多項科研成果從這裡輸送到戰鬥力建設第一線,並屢獲國家和軍隊科技進步大獎。

  作為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項目的總師和代表,王建新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千里之外的信息化研究所裏,掌聲伴著熱淚。在電視機前守望著這一刻的科學家們深感驕傲:這是黨和人民對我們的最高褒獎!

  突破,啃下最硬的骨頭

  信息化戰爭是基於先進信息系統的一體化戰爭。一體化指揮、控制、通信平臺,是軍隊信息化皇冠上最閃亮的明珠。

  20年前,我軍裝備體系基本上徘徊于機械化、半機械化之間。僅有的通信系統,還比較落後。許多單位迫不及待要搞信息化建設,卻陷於“村村點火、戶戶冒煙”造成的分散之困。一體化指揮信息系統?那只是一個夢!

  世紀之交,該所接受了攻破這一核心難題的重任。

  調研回來,專家們用“一個刺猬”來形容面臨的難題。各軍兵種獨立建成的指揮信息系統,多達數百種!它們技術體制各不相同,彼此無法互聯互通,整合起來異常困難。

  “老虎吃天,無法下口。但天大的難題也得吃下去、消化掉!”一向習慣邏輯思維的科學家們,此刻卻滿是激情與意志。

  科研,從走入實踐開始。深入上百個單位展開調研,記錄技術參數筆記100多萬字,撰寫論證報告850多萬字,構建數千種軟體的技術模型,對每個模型進行幾十次甚至幾百次測試……經過調研論證,一份打造我軍一體化指揮信息系統的報告,呈送到軍委、總部。

  不久,建設我軍一體化指揮信息系統命令下達了。一開始,人們感受到的是千鈞重壓。一個研究所,能不能擔得起這副重任?早已瞄準未來的王建新對大家説:這件事關係全局,幹成了是大功,幹不成就是大過!我們必須以鋼一般的意志、鐵一般的決心,殺出一條血路來!

  層層分析、研究,層層評估、動員,層層分解責任,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打響了。

  科研大樓猶如大戰將臨的指揮部,電話聲不絕於耳。將要退休的老專家也像年輕人一樣,辦起事來一路小跑。各研究室支起了行軍床,睏倦時躺在上面休息一下,成為最奢侈的享受。

  一次,系統聯試取得成功,總部領導叫大家合影留念。可就是叫不齊合影的專家們。走進聯試大廳一看,很多人都已經在沙發、桌椅上呼呼大睡,怎麼叫也叫不起來……他們實在是太累了。

  研發和建設一個涉及諸軍兵種的一體化指揮信息系統,是一個重大系統工程。該所擔負的是&&與總攬任務。與他們一樣艱苦奮戰的,還有全軍和國防工業部門300多個單位8000名科研人員。

  “什麼是&&?最關鍵的是在創新、拼搏、打贏上,能&&、帶好頭!”不止一個科學家這樣告訴記者。

  歷經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與反復,穿越一個又一個的技術險峰,接受一次又一次的演練檢驗,數以千計的“斷層”、“孤島”實現了巧妙集成,原本阻塞的“血脈”終於被打通,我軍一體化聯合作戰指揮手段從無到有,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大步!

  攀登,搶佔科技制高點

  “國外有現成技術,買來就用豈不更好?”在進行第一代指揮自動化系統建設時,鋻於技術儲備缺乏,信息化研究所試圖“走捷徑”。

  與國外某公司一談,對方出價了:先拿1億美金來,再談合作!這對於全年科研總經費還不足100萬元人民幣的信息化研究所來説,無異於是個天價。而這個“天價”的背後,隱含的是另一種現實:你們想得到這樣的技術?辦不到!

  被深深刺痛的科學家們立下壯志:“堅持自主創新,攀上高新技術的塔尖!”

  “軟體無線電”技術被稱為無線通信領域的一場革命,也是解決三軍協同通信這一世界性難題的關鍵技術。當時,即使是發達國家也剛剛將其列入研製發展計劃。

  留法歸來的年輕博士于全毅然地站在了這條跑道上。他的身後則是一支由2名博士、5名碩士組成的,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年輕隊伍。在大洋彼岸,一支擁有雄厚資金、150多名專家加盟、世界著名通信公司和實驗室做後盾的研製隊伍,也站在了這條起跑線上。

  這是一場搶佔科技和發展制高點的“登山賽”。幾年後,國內第一台“軍用軟體無線電網關電臺”誕生。一群年輕的中國人成了本領域“領跑者”。為牢牢把握信息化命脈,于全等專家們又經過幾年奮戰,主持完成了我軍特色的某新型通信網,使我軍通信手段再次發生質的飛躍,走在世界的前列。

  對該所科技人員來説,技術的難度就是創新的高度,攻關的靶標永遠瞄準核心關鍵技術領域的最前沿。

  信息安全防護是指揮信息系統的核心關鍵技術,直接關係到系統管不管用、各級敢不敢用。起初,該所研製出一套網絡安全防護系統,經過多次演練,本以為該系統是安全可靠的。但在一次演習中,導演部悄悄安排技術人員從指揮所內部植入一種新型病毒,導致整個系統全線癱瘓。為達到“頂級防護、萬無一失”的要求,他們下決心突破內部防護這個重大難題,創造性地構築了從外到內的縱深防禦體系。

  這個體系,就像給指揮信息系統加裝了鷹眼、安置了門禁、穿上了盔甲,有效提升了指揮信息系統的安全系數,在多次重大演習演練中,經受住了高強度的內外攻擊考驗。

  地下通信隱蔽性好、抗毀性強,在戰爭中具有特殊軍事價值。該所資深通信專家司徒夢天為了攻克這一世界級技術難題,帶領科研團隊潛心鑽研,刻苦攻關,一幹就是30多年,終於成功研製了“地下通信系統”,榮立一等功。

  不停頓的創新,不停頓的超越。戰術互聯網、數據鏈等創新成果産生了;一大批擁有關鍵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産權的重大項目獲得突破!

  競爭,起爆“千里馬”潛力

  信息化研究所人才濟濟,是個“千里馬”雲集的地方。怎樣讓每一匹“千里馬”都能盡情奔騰?“打破論資排輩的舊模式,建立鼓勵競爭的新機制!”深知信息化科研事業是一場創造力競賽的研究所黨委,定下了這樣的決心。

  幾番調研、多方借鑒之後,領軍人才培養專項計劃、院士後備人選培養長遠規劃公佈了;對研究室領導進行綜合考評、競爭上崗,對課題組負責人實行AB角競爭管理;對高職技術幹部嚴格執行不低於10%的末位淘汰制産生了巨大鞭策力;設立的所長基金、創新基金和特殊貢獻獎,與分類分級績效考評標準一道,在“平靜的水面”激起“興奮的浪花”……

  人才能不能擔重任、打硬仗,實踐是磨刀石。所黨委特別注重讓科研人員在重大科研任務中加速成長,專門規定,每年60%的重大科研項目由35歲左右的年輕人擔任課題負責人,讓他們有責有權,在科研一線挑大梁、打頭陣,做到“完成一個課題培養一批骨幹,取得一項成果,催生一批能手。”

  某中心主任楊林,本、碩、博讀的分別是儀器儀錶、自動化和雷達三個專業,跨專業、跨學科研究能力非常突出,30歲就擔任某項目負責人,34歲被任命為一體化指揮信息系統安全防護分系統總師,成為當時我國最年輕的“863”專家。

  某中心主任劉東紅,剛參加科研工作時,對軍事指揮還是個外行,與作戰部門的同志研討軍事需求,自己講得口乾舌燥,聽者卻是一頭霧水,所裏科學的機制使她在一體化指揮信息系統建設等重大科研攻關項目中得到充分鍛鍊,現在已經成為指技合一的專家型人才,被大家譽為“軍中穆桂英”。她帶領的研究中心是一支以善打大仗、硬仗著稱的科研勁旅,4人榮立二等功,15人榮立三等功,2010年獲得總參首屆“科技創新群體獎”。

  這些年,該所還先後派出170多批次技術幹部,參加重大演訓活動、中外聯演、亞丁灣護航等軍事行動,既保障了重大任務的完成,又提高了科研攻關的實際能力。

  院士、專家和科研骨幹往往是人才群體中的“酵母”。所裏通過開展傳幫帶競賽、締結“酵母”型內部關係,創造便利條件“以才生才、以才育才”。

  戴浩院士是我軍某重大工程建設的一體化信息系統總師。這些年來,他把培養年輕科研骨幹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在重大課題攻關中手把手地教,毫無保留地傳幫帶。

  尹浩研究員作為數據鏈項目總師,曾主持完成新型軍事通信系統等20多個科研項目,2008年他獲“全軍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獎”。他將10萬元獎金全部捐給所“人才獎勵基金”,鼓勵年輕人成長成才。

  目前,全所擁有3名中國工程院院士、8名全軍科技領軍人才和拔尖人才、31名國家和總參優秀中青年專家、5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組成的頂尖人才方陣,形成了一線過得硬、二線接得上、三線有儲備的可喜局面。2011年,該所還被評為“全軍人才培養先進單位”。

  拼搏,把打贏當做信仰

  “一切為打贏”,在信息化研究所已經成為一種信仰。

  某中心主任唐宏,被大家稱作“拼命三郎”。為了在45天時間內研製出一套邊海防指揮信息系統原型,他和戰友們白天黑夜連軸轉,一拼就是40天!直到實在撐不住了,暈倒在研討現場。醫生要求他住院檢查,每天至少休息10小時。但唐宏哪能停得下來,拿幾盒藥回到所裏,每天服用一大把阿司匹林,又繼續戰鬥,硬是按時完成了任務。

  “你不要命了嗎?圖什麼?!”有人這樣問。“就圖不讓我軍吃敗仗、能打贏!否則國家要我們這幫人幹什麼!”“拼命三郎”這樣回答。

  初寧,一個30多歲的年輕人,&&研製攻關的是“多維態勢顯示”技術。在他的團隊中,上有老、下有小。幾名資深老專家自願打下手,一群中青年科研骨幹承擔著攻堅重任。採訪初寧時,他的感受發人深思:“他們不是在服從我,而是在服從自己的信仰和價值。”

  作為一體化指揮信息系統項目總師的王建新一向苛求技術完美,所裏不少人背後叫他“倔死牛”。在他看來,戰爭不等人,時間如戰鼓,信息化建設必須只爭朝夕。

  所以,他總會不分上班下班、節日假日地安排新的任務,總會對已經成型的彙報和方案橫挑鼻子豎挑眼,總會深入到部隊的一線單位搞調研,而且説走就走。幾乎所有技術骨幹都跟王建新跑過部隊。大江南北的營區,大大小小的演習,太陽底下、坑道深處、雷達站裏,直跑得又黑又瘦,脫一層皮,大家對他又敬又怕。

  王建新的妻子劉平平也有一怕:怕老王帶課題組成員晚上一起到家裏研究問題。每到那時,家裏抽煙的人多了,受不了煙草味的劉平平就會被“熏”出家門,到大街上轉悠。到了冬天,手腳凍得發麻。鄰居看見了,心疼地請她到家裏暖和暖和,可劉平平不忍心打攪人家孩子睡覺,堅持回到樓道裏等待。每次疲憊地回到家裏,王建新總是忙不迭地道歉!

  劉平平不無怨氣地對王建新説:“天天等你回家、盼你回家,可又怕你帶著工作回家!”

  王建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你怕,我也怕。我是怕搞出的東西不管用,到了戰場上打不贏啊!”聽了這話,再多的委屈和煩惱,也都化解了。這樣的話傳開,大家在敬畏中又多了一份理解:生當其時,軍裝在身,為了打贏,這不都是我們共同的信仰嗎?用我們這些人的拼搏、奮鬥,換取一個個保障人民幸福、國家安全的勝利,難道不值得嗎?!

  為信仰而奮鬥,總會付出犧牲。而滿含激情的慷慨犧牲,在這個研究所的科學家群體中表現得更深沉、更普遍!

熱詞:

  • 信息化戰爭
  • 戰術互聯網
  • 時代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