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透視蘭州軍區加強信息化人才建設六大亮點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31日 08: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軍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陸航某旅博士後科研工作站聯絡點揭牌儀式。 張愛柱攝

新疆軍區某師數字化模擬器材極大提高了訓練效益。劉永攝

  新聞點睛

  年初,蘭州軍區黨委擴大會傳出喜訊——

  剛剛結束的2011年度軍事訓練考核結果表明:全區作戰部隊九成以上各級領導幹部實現“上裝能操作、上場能組訓、上網能作業、上陣能指揮”,標誌著團以上領導幹部信息化素養有了大的提升。

  近5年來,全區研究生學歷幹部數量增加了67%,而要求調動或轉業的高學歷幹部數量較5年前下降了70%,71%的幹部、43%的士兵通過國家計算機等級考試,標誌著該區長期存在的人才引進難、培養難、保留難,正在逐步成為歷史,一支高素質信息化人才方陣正在西北軍營迅猛崛起。

  在落實軍區信息化人才建設“百千萬”工程中,首批遴選出的67名高級信息技術專家、350名信息專業工程師、3000名高技能士官,一年催生科研革新成果222項,其中66項獲得國家、軍隊科技進步獎,標誌著全區部隊信息化建設步入快車道……

  究竟是什麼超常舉措,讓這個昔日的人才“洼地”變成人才“高地”?他們加強信息化人才建設的亮點在哪?隆冬,記者踏訪西北軍營,探尋個中奧秘。

  1

  讓領軍人物發揮領跑作用

  ——20余名院士領銜攻關破解信息化建設難題百餘個

  王明孝,蘭州軍區某測繪信息中心主任,一位年僅47歲的專業技術少將,人稱“西北測繪王”。

  青藏鐵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也是我國第一條數字化鐵路。工程建設之初,王明孝向國家有關部門主動請纓:中國的第一條數字化鐵路,應當由中國人自己來測量!

  領銜攻關後,王明孝帶領由軍地15名技術人員組成的小分隊,在“世界屋脊”的冰雪世界裏戰天鬥地,完成的數十萬種關鍵點數據,測量精度高出國外技術精度3倍,成功實現對測繪點高精度快速動態定時定位。

  去年8月22日,王明孝又從第20屆全國發明展覽會上載譽而歸。他領銜研製的集環保、節能、實用、隱蔽于一體的“夜光地圖”,因具有重大軍事和民用價值榮獲金獎,另有4項技術獲得國防專利。去年底,還光榮當選“全軍2011年度踐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新聞人物”。談及諸多殊榮,王明孝感慨良多:“這些重大成果,離開軍區建立的信息工程科技創新工作站這個大平臺,是不可想象的。”

  2009年11月,蘭州軍區依託所屬某測繪信息中心,率先在全軍建立起首家軍區級信息工程科技創新工作站,該站管理委員會執行主任兼高級工程師,就是王明孝。

  這是一組沉甸甸的數字:工作站成立短短2年,先後有20余名院士、190余名專家、520多名中青年技術骨幹主動進站,參與重大項目攻關,共取得200多項科研成果,其中105項成果獲得軍隊科技進步獎,有效破解部隊信息化建設難題百餘個。

  如果説科技創新工作站,重在讓領軍人物發揮領跑作用,那麼植根于基層部隊的創新人才工作站,則是以作戰部隊需求為牽引、培養“泥腿子博士”“赤腳碩士”的搖籃。

  以駐疆某紅軍師創新人才工作站為例,該站下設聯合作戰參謀人才、信息化建設管理人才等10個工作室,人員囊括司政後裝各部門,業務覆蓋部隊工作各領域。他們採取“吃住在營連、研究在站內”的辦法,組織大家輪流進站集體攻關,讓大家帶著任務來、帶著成果回。

  某師師長常萬琦告訴記者,去年,師裏受領新疆軍區營以下軍官和指揮士官“四會”教練員資格考評認證能力等級晉陞實施方法試點任務,聯合作戰參謀人才工作室集智攻關,成果已在新疆軍區推廣。

  2

  打造學科拔尖人才群體

  ——遴選30多名業務尖子助力10余名重點培養對象

  去年6月,34歲的工學博士趙豐文進入新疆軍區裝備技術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啟動了高原高寒條件下裝備可靠性評估及對策研究課題。

  可就是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團級單位——駐新疆某雷達修理所,讓趙豐文如虎添翼。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成立後,他們聘請軍內外10余名院士、教授作為指導專家,組織開展課題攻關83項。

  更讓趙豐文沒想到的是,為充分發揮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科研工作的龍頭、信息化建設的平臺、人才培養的基地”作用,幫助自己早出成果、出大成果,蘭州軍區從全區精心挑選出3名業務尖子給自己“打下手”。

  近兩年,蘭州軍區為助推科研早出成果、以幹代培鍛鍊骨幹,先後給分佈各學科各領域的10余名重點培養對象,每人從全區選配3名左右輔助科研人員。目前,這10余位“科研大拿”主持的各項研究課題進展順利,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的人才酵母作用也逐步顯現。

  某師指揮自動化站工程師彭軍近年來結合本職工作搞科研小有建樹,有2項成果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他被選送到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當“學徒”後,全力輔助進站博士搞課題研究,自己的科研能力也水漲船高。去年,他主持研究的某型戰場傳感器網絡傳輸系統項目,榮獲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本人被蘭州軍區確定為“科技英才”。

  同時,蘭州軍區還建立了11個博士後科研工作聯絡點,為各類人才發揮聰明才智架起了一座座暢通無阻的橋梁。

  某軍械雷達修理所是蘭州軍區建立的11個博士後科研工作聯絡點之一。該所借助聯絡點這個平臺,分批選派業務人員到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進修。不論誰出去學習,所領導都要“約法三章”:回來後撰寫一份學習報告、舉辦一堂專業講座、帶出一批技術骨幹。

  該所政委張省平興奮地告訴記者,博士後科研工作聯絡點堪稱“學科拔尖人才孵化器”,近年來,軍械雷達修理所被蘭州軍區表彰為人才建設先進單位,有2人入選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6人被軍區確定為技術專家重點培養對象、學科&&人培養對象和信息化人才培養對象,4人被軍區確定為新裝備保障骨幹。

  3

  搭起軍地融合育人大平臺

  ——數十家協作單位網聚數百名院士和專家型人才

  鐵流滾滾,沙場點兵。2009年10月,某紅軍師千里躍進,奔赴塞外某地域參加軍事演習。

  機動途中,裝甲團一輛自行火炮突然“趴窩”。帶車幹部急得滿頭大汗,猛然想起協作單位某軍工廠,旋即抄起電話求援。千里之外的專家遠程會診,很快便開出“藥方”。半小時後,自行火炮重新上路。

  像這樣依託協作單位對裝備進行“遠程會診”“全時保障”的事例,近幾年在蘭州軍區部隊不勝枚舉。官兵們説,這得益於一張看不見摸不著卻實實在在的“網”——軍地攜手共育新型軍事人才協作網。

  蘭州軍區幹部部部長李新民告訴記者,2007年,軍區軍地共育新型軍事人才協作網正式建立後,先後與41家地方院校、科研院所和裝備生産廠家簽訂協議,在突出信息化裝備操作維修這個重點的基礎上,覆蓋部隊建設各領域,邁出了軍地攜手共育新型軍事人才的堅實步伐。

  從此,部隊野外駐訓、演習期間,官兵們常會看到一些“不穿軍裝”的技術專家活躍在演兵場。通過舉辦講座、難題會診、現場示範等方式,解決主戰裝備特別是新裝備形成戰鬥力過程中遇到的重難點問題。這些協作網技術專家中,有80人被蘭州軍區預編為各級預備役軍官。

  據了解,人才協作網建成4年來,軍區先後聘請包括24名院士在內的312名專家擔任技術顧問、帶教導師和“客座教授”,對部隊技術骨幹進行結對幫扶;在選送2000多名各類技術骨幹到協作單位“加鋼淬火”的同時,還邀請裝備研製和生産單位的專家440多人次,到部隊“巡檢、巡修、巡教”,共檢修裝備1300多臺(套),解決保障難題878個,培訓部隊骨幹5690多人。

  去年,某機步旅更換新裝備前,就從全旅精心挑選30名裝備操作維修骨幹,到裝備生産廠家跟産跟師學習2個月。接收新裝備的同時,該旅又邀請廠家16名技術人員來隊,先後2次組織集中辦班培訓,大範圍普及新裝備知識技能,培訓操作維修骨幹800多人,並與協作單位建立了“互駐”制度:生産廠家每3個月更換一批技術專家,來部隊巡檢巡修帶培骨幹,旅裏每3個月選送5名左右骨幹到廠家跟研學習,闖出了一條雙向式、滾動式、不斷線的裝備維修保障和人才培養路子。去年底,這個旅實現了新裝備當年列裝當年形成戰鬥力,在上級考核中取得“滿堂紅”的好成績。

  據蘭州軍區主要領導介紹,目前全區擁有3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11個博士後科研工作聯絡點、2個科技創新工作站和一張人才協作網,這一“網站點”相結合的軍民融合式人才培養體系,先後為部隊培養裝備技術骨幹4300多人,排除裝備故障620多起,開發模擬訓練軟體17套,完成裝備技術革新項目近百個。

  4

  領導幹部率先實現素質轉型

  ——九成以上作戰部隊師旅班子成員實現“四能”

  這是蘭州軍區一次前所未有的競賽性考核:大校上校實打實交手,師長旅長面對面過招,既考一體化指揮平臺基本操作技能,又考運用一體化指揮平臺組織指揮。

  去年7月,賀蘭山下某合同戰術訓練基地,全區上百名作戰部隊師旅班子成員披掛上陣,在這裡上演了一齣練兵先練將、考兵先考官的威武“大戲”,通過考核促使各級領導幹部實現“上裝能操作、上場能組訓、上網能作業、上陣能指揮”的“四能”目標。

  考核期間,他們依託指揮專網同時搭建起1個主考場和多個網上分考點,安裝了一體化指揮平臺,按照“網上分發條件、隨機生成試卷、全程實時監控、自動評判成績”的方法步驟,出了幾千道考題,以同一平臺、同一系統、同一身份、同一條件,進行軍事理論和作戰指揮業務考核。

  推動部隊轉型建設,首先要從“頭”抓起,讓懂信息化的人領導信息化建設。近年來,他們採取一系列超常措施,逼著各級領導幹部率先完成信息化知識升級,加快實現能力素質轉型。

  ——大範圍選拔使用信息化人才。軍區黨委盯著團以上領導班子,盯著作戰、情報、通信、裝備等重點崗位,從全區範圍優先選拔信息素養較高的幹部,讓關鍵崗位的領導幹部先“轉”一步。去年,某集團軍空缺一個旅長崗位,許多團職幹部都有想法,但用標準條件衡量,合適人選不多。為確保選準配強主官,他們把全區符合條件的人員過了一遍篩子,逐人考核,反復比較,最終從另一個集團軍選拔了經過信息專業培訓的碩士團長金洪到該旅任職,樹立起信息化人才建設的鮮明導向。去年以來,全區像金洪這樣被選拔進各級領導班子和機關與信息化聯絡緊密崗位的幹部就有100余名。

  ——破格提拔使用信息化人才。某機步旅裝步二營營長許武勤,在缺少教員、教材的情況下,帶領官兵潛心鑽研、合力攻關,實現了全營全員全裝當年列裝當年形成戰鬥力,成為全旅信息化武器裝備訓練的“領頭雁”,被四總部表彰為“愛軍精武標兵”,當選軍區首屆“崗位練兵崗位成才十大標兵”,2次榮立二等功。前不久,他被越級提升為旅參謀長。近3年,全區像許武勤這樣被破格提拔的信息化人才有34人。

  ——大力推進自主選學工程,有計劃地邀請軍內外專家來部隊授課,給領導幹部“充電加油”。如今,各級領導幹部學用信息化知識已步入常態化軌道。通過全面學習信息化軍事理論,反復研練信息化條件下作戰指揮,很多分管政治、後勤、裝備的領導幹部,也成為信息化訓練指揮的“一口清”“專業通”,領導部隊信息化建設的能力大幅提升。

  5

  鍛造過硬基層主官隊伍

  ——百名碩士博士走上營連主官崗位

  某炮兵團突擊炮連指導員周金良在2011年度軍事考核中,一路過關斬將,取得總評優秀的好成績。對周金良來説,這份沉甸甸的成績單來之不易。

  畢業于蘭州理工大學計算機專業的高材生周金良,專業知識對他來説是“小菜一碟”,戰友們稱他是“軍營IT大拿”。可他也有突出的弱項,就是軍事訓練跟不上趟。

  對這樣的“瘸腿幹部”怎麼用?蘭州軍區各級黨委的認識高度一致:不僅要用其長,而且要補其短!

  就這樣,上級一紙命令將周金良任命為突擊炮連指導員,與“全軍愛軍精武標兵”、連長趙鋒搭班子。上任後,周金良一邊發揮專業優長,積極為連隊培養信息化骨幹,一邊虛心學習,很快就掌握了連隊武器裝備的構造性能和操作要領,補齊了軍事訓練短板,成為官兵公認的“文武全才”。

  自去年初開始,蘭州軍區推出了信息化人才建設“三個100工程”:每年選拔100名研究生幹部擔任營連主官,選送100名營連主官攻讀信息專業研究生,接收補充100名左右信息專業研究生。周金良就是首批“三個100工程”的受益者之一。

  “不想用、不敢用,人才再多也沒用。”蘭州軍區幹部部副部長孫宗政介紹説,過去,部分單位對高學歷幹部存有偏見,認為他們“知識多”但“能力弱”,擔心把這些“秀才”放到重要崗位上幹不好。久而久之,導致一些高學歷幹部不僅才華難以施展,甚至成了“問題幹部”“瘸腿幹部”。

  為此,他們建立了研究生幹部“二次分配”制度,根據研究生所學專業和部隊需求,先後對365名研究生在全區範圍內重新安排崗位,讓這些高學歷人才能夠人崗相適、學以致用,成為部隊信息化建設的“香餑餑”。

  為把營連主官培養成操作信息化裝備、抓信息化建設的明白人,從2009年起,蘭州軍區堅持大抓營連主官任前培訓。他們突出實在管用、急需急用、到崗能用的內容,加大信息化手段運用、聯合作戰知識、重難點課目組訓等培訓比重。首批培訓的3700多名預任營連主官中,已有80%走上營連主官崗位,成為引領基層信息化建設、促進軍事訓練轉變的骨幹力量。

  去年,軍區全面推開選拔優秀研究生幹部任營連主官工作,沒有空崗的騰出位置,給高學歷信息化人才讓路。僅當年就有101名碩士連長、博士營長走馬上任,激情滿懷地登上了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

  “加強信息化建設,關鍵是用好人才。實踐證明,對於信息化人才,早用早受益,重用重回報。自軍區全面實施‘三個100’和‘百千萬’工程以來,‘四個方面人才’和非戰爭軍事行動專門人才增長23%至37%。”蘭州軍區政治部主任苗華如是説。

  6

  信息化人才競相涌流

  ——3000余名“兵專家”成為信息化建設“神經末梢”

  元旦期間,記者走進某摩步旅寬敞整潔、設備齊全的“互聯網吧”,只見官兵們有的在閱讀新聞,有的在查閱資料,有的在視頻通話……要不是親眼所見,真不敢相信這是在部隊營區發生的事。

  該旅政委羅軍介紹説,近3年旅裏相繼投資1000多萬元,用於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從旅黨委到基層官兵都覺得這些錢花得值,加強信息化建設是管長遠的大事,舍得投入才會帶來更大收益。

  如今,網絡不僅為官兵學習生活提供了一扇信息化窗口,更給軍事訓練搭建了一方信息化平臺。記者在該旅觀摩了一場網上對抗演練,方寸熒屏雖不見硝煙但火藥味撲鼻:網絡系統任意生成10多種複雜戰場環境,紅藍雙方在各種戰場環境下拼殺對決,“專業訓練模擬化、戰術訓練網絡化、對抗訓練體系化”格局端倪可見。

  早在2009年,蘭州軍區便提出從等級考試抓起,全員普及信息化知識和技能的思路,要求實現師以下幹部100%、士官60%以上拿到計算機等級證書的目標。為此,他們協調國家有關部門,在所屬部隊設立了166個計算機等級考點和考場,3年來已有近7萬名官兵報名參加了考試。截至目前,全區71%的幹部、43%的士兵通過了國家計算機等級考試。

  近年來,他們又把推進互聯網進軍營、政工網進班排,作為加強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抓手,使學習工作訓練生活網絡化,多數部隊建起了網絡辦公平臺、網絡電視臺、網絡編輯室、軟體創作室,廣泛開展動漫、DV創作比賽,全區部隊學網用網蔚然成風。目前,全區建制旅團80%以上建起了軍營“互聯網吧”,所有建制連、人武部和幹休所全部實現了網絡互聯互通,基層官兵平均每1.5人就有1台電腦,共有171個連隊電腦普及率達100%。

  去年,某師針對信息化武器裝備種類多、技術性能不統一、互聯互通比較難的實際,抽調19名研究生幹部、3名直招士官合力攻關,成功完成了5類18種信息系統裝備與一體化指揮平臺的綜合集成,實現了系統互聯、信息互通、行動互動。

  某步兵團大學生戰士范博入伍前就考取了英語和計算機等級證書,2010年底到部隊後,積極參加作戰訓練軟體開發,短短一年時間,這位年僅23歲的戰士就利用3DMAX軟體建立團武器裝備模型庫,破解並研發了兵棋對抗系統,被表彰為“信息網絡尖兵”。

  某部士官吳利民先後參與研發4個信息化訓練系統,其中有3個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先後取得指揮自動化終端技師、平面設計師等資格證書,被戰友們親切地稱為“兵專家”。據了解,像范博、吳利民這樣精通信息化知識和技能的“兵專家”,全區已有3000余名。

  雨潤西北高原,人才競相涌流。前不久,蘭州軍區通報表彰了發揮信息技術專長,在信息化建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14名官兵,他們的事跡在部隊廣為傳頌,營造出“學信息化有用、鑽信息化吃香”的濃厚氛圍。

熱詞:

  • 軍營
  • 突擊炮
  • 非戰爭軍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