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蔬菜出口大省受制于洋種子 "中國菜"種出來一天就蔫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5日 07:2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4月的一天上午,雲南省昆明市呈貢區烏龍村村民張祥和在自家的蔬菜大棚裏采收“意大利菜”,然後一筐筐地往小貨車上裝。當天下午,這些葉嫩莖肥的“意大利菜”將被運往一家蔬菜公司,並從那裏轉運到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

  “意大利菜”其實就是萵苣,不過老張想了半天才想起他種了四五年的這種蔬菜的學名。他説,這種萵苣以意大利進口的種子為最佳,從而得此外號,學名反而無人提及。

  “國産種子整不成!”老張説,國産種子種出來的萵苣品相不好,味澀,“別説出口,就是在昆明也賣不動。”他指著滇池邊那片一眼望不到頭的大棚區説:“我們這裡主要是種蔬菜,都用的外國種子。”

  雲南省政協委員、省政府生物産業辦公室教授程達對此感到痛惜:“雲南具有發展種子産業的種質資源、遺傳資源和氣候資源三大優勢,卻只能白白守著資源,靠高價引進外國種子或購買品種權來發展蔬菜産業,將産業鏈最上遊的定價權拱手讓人。”

  這位雲南省生物産業領域的專家經過大量調研後提出建議:政府應儘早對種子産業進行前瞻性戰略佈局,充分利用雲南省的野生蔬菜種質資源和栽培種資源,加快培育蔬菜育種的自主創新能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蔬菜種子産業集群。

  蔬菜出口大省受制于洋種子

  官方數據顯示,雲南省蔬菜已經銷往全球5大洲30多個國家,以及國內146個城市,供港澳蔬菜佔整個港澳市場的1/3,供港蔬菜的數量和種植備案基地面積均為全國第一。

  但發展勢頭迅猛的蔬菜業卻有一個致命的“軟肋”:作為最重要生産資料的種子産業發展滯後,被外國公司搶得了先機,尤其是“兩高一優”(高産、高效、優質)蔬菜種子,幾乎全部被外國公司壟斷。

  中國青年報記者在昆明市呈貢種子市場採訪了解到,進口種子售價昂貴,至少比國産種子低的貴出20%,高的貴出五六倍。國産種子一般按每千粒來賣,但進口種子按克賣,一些品種甚至按粒賣。比如説蕃茄,國産種子不到一毛錢一粒,進口種子卻要兩三毛錢一粒。

  儘管如此,大部分農民還是選擇來自荷蘭、韓國、美國、日本等國家的蔬菜種子。這當然絕不是因為“洋種子”包裝精美。

  專營大棚蔬菜種子的經銷戶潘女士説:“進口種子優勢明顯:品種豐富,産量高,抗病蟲害能力強,農藥化肥用量少,而且品質好,耐儲藏。”她告訴記者,“耐儲藏”意味著經得起長途運輸,銷路更廣,“國産種子種出來一兩天就蔫了、壞了,運到昆明都沒人買。”

  潘女士已經好幾年沒有賣過國産種子了。她説,國外種子公司對市場的調查細緻嚴謹,産品更新速度快,銷售政策靈活。前幾年有一家日本公司的彩椒種子賣得很貴,一粒種子要一塊多錢,最開始沒有人買,公司就免費送給農民用。種出來的彩椒在市場上優勢地位明顯,後來這種彩椒種子就再不愁沒人買了。

  據了解,進口種子已佔據絕大部分溫室、大棚蔬菜市場,只有少量大田蔬菜還選用國産種子。儘管進口種子比較貴,但産量至少高出20%,並且對準了中高端菜品市場,在國外和超市的售價也相應較高。農民們更看重品質和産量,國産種子逐漸被淘汰是市場必然。

  數據表明,我國是全球蔬菜生産和出口的第一大國,常年蔬菜播種面積超過2.8億畝。2011年蔬菜産量為6.77億噸,種植面積和産量均佔全世界50%以上。但蔬菜品種2/3以上的種子來自外國公司。僅在蔬菜生産第一大縣山東壽光就有30多家外國種子公司,每年銷售蔬菜種子超過6億元。

  由於商品蔬菜種子絕大多數為雜交種,農民無法留種,蔬菜育種、繁種這一上遊産業長期被外國公司壟斷,這意味著失去蔬菜種子的定價話語權,蔬菜産業的核心競爭力受制於人。

  同樣被“洋種子”攻下大半江山的花卉業前段日子就敲了一次警鐘。幾個月前受國際市場影響,百合花價格大跌,雲南花農血本無歸,其中佔成本最大頭的就是進口種球,差不多一畝地要投入1萬多元買種球。

  為什麼國産種子不爭氣

  程達曾多次考察國際大型種子公司。他看到,在一些發達國家,種子被看成是戰略資源,被列為高、精、尖産業。

  “比如,鬱金香的原産地是小亞細亞,但荷蘭人卻將鬱金香培育出了8000多個品種。荷蘭沒有足夠的土地、陽光,發展農業的條件惡劣,但他們找準了研發種子這一智力産業,專門售賣技術物化的成果。”程達説。

  他對國外種子公司集科研、生産、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産業化生産印象十分深刻:“他們對市場的研究十分精細。就拿小小的馬鈴薯來説,不同的種植條件和用途對品種的需求多樣化。用於炸薯條的品種糖分要控制,專門用來提煉澱粉的品種又要求澱粉含量多。國際種子公司的科研開發部、生産部、銷售部分工十分明確。科研開發部主要從事品種資源收集、品種改良、新品種培育、配製親本組合。新組合配製成後或新品種育成後,便交給生産部門進行繁育,産品交給銷售部。銷售部門負責把市場信息反饋給科研部門,培育市場所需的品種,同樣生産部門也把生産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反饋給科研部門,以便對親本組合隨時調整。”

  但反觀我國的種子産業,由於缺乏統一佈局和綜合規劃,未形成生産的專業化、規模化和産業化,目前主要以小公司甚至家庭為單位進行種子代繁。這些生産分散、規模小、缺乏技術指導、管理粗放的小種子公司生産出來的種子産量低、純度不高、發芽率較低、抗風險能力差。由於不重視檢測和包裝,常出現種子外觀差、凈度低、水分超標、種子帶菌等情況,包裝粗劣簡陋,即便是一些高檔種子,由於包裝質量差也賣不出好價錢。

  數據表明,目前中國種子企業有10萬餘家,但絕大多數都只賣種子,不做研發。從事育繁種的企業只有8000多家,而其中真正擁有自主知識産權,做到培育、繁種、推廣一體化的僅有不到100家。這8000多家蔬菜種子企業沒有一家市場份額達到5%,根本無力與國際種子公司抗衡。

  中國青年報記者了解到,國內種子公司散、小、弱的狀況與長期以來科研和生産嚴重脫節的體制有關,“兩張皮”,各顧各。

  在我國,88%的育種都在科研單位完成。科研單位沒有進行市場推廣的資金和人力,以前培育出了新品種,開完成果鑒定會後就束之高閣了。最近幾年,在加快科研成果轉化的新思路下,科研單位不再閉門造車,逐漸加強了與企業的合作,但也僅僅停留在最基本的階段。

  一位研究人員告訴記者,常見的做法是:農科所完成育種後,將種子的父母本交給一些繁種基地或種子公司,公司又分交給農戶進行增繁和擴繁,收集上來的第三代種子就上市成為商品種子。“種、管、收”各管一段,環節脫離,育種人員得不到有效反饋,種植戶得不到科學的指導。

  調查中記者還發現,一些企業急功近利,不願花錢投入産品研發。

  3月底,雲南省科技廳“馬鈴薯産業種子科研項目”的報名截止,沒有一家企業拿到這1000萬元的科技部重大專項科研資金。該項目要求申報企業為“育、繁、推”一體化、銷售收入達到1億元以上的種子公司,後來發現,在馬鈴薯産量和種植面積均為全國第一的雲南省內,居然連銷售額3000萬元以上的種子公司都難以找到,於是退而求其次,與馬鈴薯相關産業的公司均可申報。

  昭通一家銷售收入上億元的土豆片公司最初表達了意向,但最後仍然沒有申報。究其原因,對方説,投錢到研究品種上,投入太大,沒有直接效益,風險高,成本收回太慢,寧可買現成的種子來種植。

  國産種子如何收回失地

  對雲南省生物産業進行了10多年調查研究的程達認為,雲南有發展種子産業的天時和地利。

  “雲南具有種質資源、遺傳資源和氣候資源三大優勢,育種、制繁種條件得天獨厚。”他指出,雲南擁有400多種已查明的野生蔬菜種質資源和216種栽培蔬菜種類,分別佔全國的23%和52%,蔬菜種質基因材料和育種資源極為豐富。世界蔬菜種類中絕大多數為溫帶植物,故氣候溫和、雨量適中的雲南具有發展蔬菜産業的自然優勢。獨特的立體氣候條件,使數百種蔬菜能夠全年交替種植。

  2009年,在著名植物學家、中科院院士吳徵鎰的倡導下,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建起了“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這是全球按照國際標準建立的兩個野生生物種質資源保藏中心之一。程達建議,要充分發揮雲南的生物多樣性優勢,將生物種質資源的巨大潛在價值轉變為突破種子産業瓶頸的利器,使其為生物經濟服務。

  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副主任李唯奇研究員告訴記者,在英美等國家,大型商業化種子公司都掌握了重要的種質資源,用高端技術培育出了許多優秀品種。而我國雖擁有優良的種質資源,但長期沒有和育種工作結合起來,産業落後。該資源庫收集的許多野生近源種種質資源具有優良的性狀,一旦加以開發利用,將對育種作出巨大的貢獻。

  李唯奇説,提升我國蔬菜育種的自主創新能力、發展種子産業的戰略意義不僅在於打破國外公司的壟斷,讓農民獲利增收,更重要的是,擺脫對外國技術的嚴重依賴,將農業發展的命脈掌握在自己的手裏,解除糧食安全的隱憂。

  程達建議,要豐富野生蔬菜種質資源收集,強化蔬菜産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開展自主知識産權的種子品種培育,並創新農作物新品種研發和育種的體制機制,鼓勵和支持企業與科研機構共同組建“育繁推一體化”種子公司,以蔬菜和馬鈴薯種子産業為切入點,充分利用雲南土地分散、封閉的特點及育種的三大優勢進行農林作物新品種研發和育種,結合山地農業,走出一條種子産業發展的特色之路。

  兩位專家表示,國産蔬菜種子收復失地,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個蔬菜優良品種培育需要通過不斷雜交對其後代進行遴選,在不同地區多年試種後才能推廣,這個週期最短也得5年,正常在8至10年。有關部門應對這一産業進行前瞻性戰略佈局。

熱詞:

  • 種子産業
  • 蔬菜産業
  • 蔬菜種子
  • 種子産量
  • 栽培種
  • 育種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