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這是一張保存了整整60年的照片,記錄下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場景,照片拍攝于1951年5月23日,這一天宣告西藏和平解放了。
阿沛阿旺晉美之子 阿沛丹增晉美:左面的是陳雲副總理,中間這位穿軍裝的是朱德司令,右面第一位是我父親阿沛阿旺晉美。我想就是這個17條的簽訂 西藏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也説明西藏從黑暗走向了光明,從貧窮走向了富裕 。
從此,西藏擺脫了千百年來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枷鎖,為了這一天藏族同胞歡欣鼓舞。中央政府從內地抽調各行業精兵強將對口支援西藏的經濟建設。
照片上這個山東小夥子叫王兆潭,1956年被組織分配到了西藏。事隔兩年,這個叫安如玉的年輕人也從遼寧趕到了拉薩。他們在西藏一幹就是30幾年,時至今日,他們剛進駐西藏時的情景依然好似發生在昨天。
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委員會原副主任 安如玉:首先對拉薩的印象,貧民窟都是那種小帳篷,帳篷本身就只有這麼高,人得鑽進去。他們的窮人犯罪了就往蝎子洞裏一放,就被蝎子給活活咬死了,扒人皮、挖眼睛、就是那麼一個封建農奴制度,最殘酷、最黑暗、最反動的這麼一個社會。
王兆潭被分配到拉薩市一個汽車修配廠,當時的西藏農業還處在一個極端落後的時期,已經工作快一年的王兆譚還沒吃到過一口青菜,這讓他覺得比西藏高寒缺氧的自然環境還難以克服。
西藏自治區交通廳原副廳長 王兆潭:饞的很,想吃青菜,沒有,沒有賣的,饞得見了青草都想吃了,對青菜非常嚮往的。
當時的西藏,還沒能掌握在高寒地區種植蔬菜的技術,藏區牧民只能靠食用酥油茶維繫身體對營養的需求。解決藏族同胞千百年來沒缺少蔬菜吃的現實,成了當時進藏幹部們急需解決的問題。
彈指一揮間西藏和平解放60年了,當我們攝製組行進在西藏的青山白雲之間,已經無法在這裡尋找到進藏幹部所描述的當年場景。如今在西藏吃蔬菜還會有困難嗎?蔬菜産業發展 會發生多大變化呢?我們在日喀則白朗縣採訪的時候,這裡的農戶用頂花帶刺的鮮黃瓜招待了我們。
記者:幹農活也修要體力啊,這個雪域黃瓜就是不一樣,很濃,黃瓜味很濃。
西藏海拔高氣溫低,整個七月的平均氣溫也就15度左右,一年下來的平均氣溫還不到
10 度,不適應蔬菜的生長。過去有一個蘿蔔換一頭羊的説法,不過現在的西藏可是今非昔比啦。
記者:真是沒想到在這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還真能種蔬菜,你看有西紅柿,黃瓜,西葫蘆,看來這現代農業的魅力真是不小,不過,這種是種了,它的産量如何?效益又怎麼樣呢?
西藏日喀則白朗縣蔬菜種植戶 洛傑:您看,這種西紅柿的話,這一個棚産5000多斤。
記者:一個棚多大?
洛傑:三分地。
記者:三分地産5000多斤,那這麼算的話,一畝地就産15000-16000斤了。
洛傑:對。
記者:不可能吧?我覺得這個……
洛傑:這個100%的,我們種了有三四年了,這個是我們100%的産量,這是我們按無公害的標準來種植的。
眼前的場景已經很難再讓我們和幾十年前的那個西藏進行對照了,當我們再次把思緒拉回60年前,留給我們的依然是難以下咽的苦澀。
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委員會原副主任 安如玉:那個時候,只有一種蔬菜芫根,一般我們還買不到,市面上是沒有的。
芫根在藏語裏叫紐瑪,長得有點像蘿蔔,是專門生長在3500米高海拔地區的一種藥食兩用植物,我們在拉薩市曲水縣達噶鄉採訪的時候,正巧遇到農民們正在收穫地裏的芫根。
拉薩市曲水縣農牧局局長 達瓦頓珠:你是第一次到西藏來吧?
記者:沒錯,剛到。
達瓦頓珠:你們剛到西藏的人,吃了這個芫根,可以緩解你們的高原反應,而蘿蔔就沒有這個特性。
記者:那怎麼吃呀?
達瓦頓珠:可以生吃。
記者:還可以生吃,這就能吃了?
達瓦頓珠:可以吃,你得把那個皮子削掉。
記者:皮子削掉?
達瓦頓珠:你看,有刀子最好,沒有的話用嘴,啃。
記者:傢伙事沒帶齊全,還是啃吧。
達瓦頓珠:唉呦,你比我還要削得好呀。
記者:是吧?你別説,味道還真不錯,非常甘甜,而且沒有蘿蔔的辛辣味,我要多吃幾個這個,肯定不會有高原反應了,再吃幾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