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國醫改進入而立之年 諸多問題仍需求索問道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4日 15:0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改革開放以來,醫療制度改革已進行快30年,我國實際已經歷過多次不同深度、不同範圍的醫療體制改革,每一輪醫改其政策形成的過程都有不同特點。而“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雖有改善,但仍是普通民眾求醫之路上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藥價越改越高,的醫患關係愈見緊張,甚至一再爆發血案,這樣的結果説明,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離群眾要求的仍有不小的差距。

        中國的醫改分三個階段,以2000年和2005年為界線。在2000年之前醫改的主要問題是醫療機構運行機制僵化,而當初為了增強醫療機構獲利,政府採取了放權讓利,擴大醫院自主權的同時減少財政撥款。因此在2000年—2005年之間,醫療系統出現大量問題,主要表現為醫藥衛生工作者的積極性低,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醫德醫風問題突出,醫藥費用增長過快。政府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提出“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城鎮醫藥衛生體制,促進衛生機構和醫藥行業健康發展,讓群眾享有價格合理、質量優良的醫療服務,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旨在改變醫療系統的困境,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進行醫療機構産權改革,分類管理、醫藥分家,局部市場化的擴大。而市場接納了這一改革之後,新的問題出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成為了至今都難以解決的問題,新的醫改迫在眉睫,政府為了建立中國特色醫藥衛生體制,逐步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終確定新醫改原則,出臺綱領性文件《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和《醫改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而在這些政策的作用下,一些問題逐漸得到解決,但仍有一些痼疾難以根除。

        3月22日,國務院發佈“十二五”醫藥改革規劃提出:到2015年,個人醫藥費支出低於30%,醫療費用跨省異地即時結算,取消公立醫院行政級別等一系列目標,大致是延續與深化了2009年《醫改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提出的醫藥改革思路。

        醫保困境:覆蓋面積擴大而深度仍不夠

        在醫保方面,在過去三年,最值得稱道的成績就是醫保範圍的擴大:參保總人數12.95億人,無論是農民、農民工、城鎮無業居民、自由職業者、老人或兒童,都可以在醫保制度中找到對應的醫保形式,基本實現全民醫保;2011年應住院而未住院的病人比2008年下降2個百分點,因經濟原因而出院的下降近6個百分點。但全民醫保並不等於完全免費醫療,《人民日報》日前曾刊文反駁僅20余國未實行免費醫療説法,稱只有古巴實行真正意義上的全民免費醫療,完全免費醫療只能是理想狀態。

        全民醫保也並不等於全面醫保,雖然絕大多數人擁有了醫療保險,但是目前仍然有約10%的人群沒有參保,在求醫問藥時沒有任何保障,這些人多是困難群眾。在很多地方低保居民有醫保,沒醫保的恰恰是剛過低保線的那部分居民,因為他們享受不到政策扶持。 在異地就醫報銷方面,由於牽扯到各地的複雜實際利益問題。 仍然面臨不少麻煩。而且,就目前的“全民醫保”而言,雖然醫保已覆蓋了我國大多數人口, 仍然只是一個低水平的“全覆蓋”。 據了解,2009年,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政策範圍內住院醫療費用報銷比例約為72%;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策範圍內住院醫療費用支付比例約55%;新農合政策範圍內住院醫療費用報銷比例約為55%。患者,特別是得了大病的患者個人仍然要支付大量醫療費,“因病返貧”的家庭還不少。

        資源不足:國家投入與市場選擇的錯位

        在醫療資源方面,根據2011年底中國社科院發佈的《社會藍皮書:2012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的數據,在全國三甲醫院的分佈方面,北京、上海、廣州分別有53、38和35所,加上中國80%以上的醫療資源都集中在這些大城市的大醫院裏。“新醫改”的三年階段性目標有一條是“強基層”,投入了大量的公共資源,加強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把患者留在鄉鎮留在社區。但令人驚異的是,對比2009年、2010年、2011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鑒》提供的數據,2008-2010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服務量增長量為-6.1%,三級公立醫院的服務量(月均診療人次)的增長率為-6%。三年來基層醫療機構診療服務基本上原地踏步,而住院服務則在萎縮,三級醫院就診量的增長明顯高於一二級醫院。

        而據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在《醫改三年評估與回顧》的調查顯示,37%的患者愛去三甲大醫院,只有15%的患者選擇社區醫院;而與之對應,98%的醫生接診多不用來大醫院的小病。造成的結果就是,全國需要就醫的人都會往大醫院跑往大城市跑。 另一方面,有87.75%的患者認為掛號很難,22%的患者認為等待看病的時間長,25%的患者覺得流程複雜;在醫生方面,30%的醫生每天需要看50名以上的病人,53%的醫生需要管理20名以上的病人。患者“看病難、看病貴”的另一面是“醫院擠死、醫生累死”。

        醫患之爭:社會底線的一再觸底

        在醫患關係方面,前段時間,“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醫生被殺”事件引發廣泛關注。 這樣的新聞並不鮮見,近年來,醫患關係日益緊張,暴力事件觸目驚心。醫改三年來,幾乎每年都會出現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典型事件:“2009年,福建南平醫鬧事件”,“2010年,深圳‘縫肛門’糾紛”,“2011年,上海新華醫院醫患衝突”,“2011年,北京同仁醫院血案”。 有調查顯示,96%的受訪醫生表示其所在醫院發生過“醫鬧”,而且“醫鬧”已經嚴重影響到醫生的職業行為。自我保護越來越成為醫生行醫時的第一原則,而不是“患者利益優先”的古訓。

        惡化的醫患關係隨即變成了“醫院喪失社會責任心,醫生沒有醫德,醫藥代表利欲熏心……”等怨氣。在“哈爾濱醫生被殺”事件發生之後,在某網站一個有6161人參與的調查裏,居然有4018人對此表示“高興”,這樣的社會心態更讓人驚悚,令人深思。

        面對複雜難題,整個醫療改革的有過曲折。 2005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與世界衛生組織合作的研究報告《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于發佈,報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結論是:“目前中國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 對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進行了總體性評價和反思,並提出了新框架,2009年新一輪醫改拉開帷幕,至今已三年。

        回望改革的歷程,雖然一直以來都離不開政府的主導,但市場化這個改革的方向已經凝聚成共識,問題的出現並非是市場化而導致,而恰恰是市場化不充分造成的。但這並非是全面否定政府干預,任何改革都需要決心,需要打破現有的利益格局,醫改面臨的嚴峻迫切的環境,恰恰是中國的現實與歷史欠賬的彌補。

熱詞:

  • 中國
  • 醫改
  • 進入
  • 而立之年
  • 諸多
  • 問題
  • 求索
  • 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