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香港中産壓力大 被稱有工作沒生活高收入不消費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6日 07: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按寬泛的標準算,香港半數以上人屬於中産階級。他們普遍有體面的工作,買了房子,受過高等教育,聽起來應屬心情愉悅生活無憂一族。但實際上,香港中産人士生活得並不如想象中開心。

  香港一家社會服務機構近日表示,自2009年為中産階級推出“再晴計劃”以來,他們的服務人數已超過2100人,這些人形容自己“收入中産,生活草根”,因生活壓力太大不得不向專業機構求助,甚至有人罹患憂鬱症。

  高收入卻“不消費”

  電子工程師葉先生,妻子任職貿易公司,家庭月入近4萬港元,是典型的中産家庭。他每月供樓開支佔收入30%,連同5歲兒子學費、課外活動費用、保險等開支,70%月入極速“蒸發”。“現在只要不是必須的都不花費,平日家庭活動以‘不消費’為原則”,葉先生並説,香港電子工業遇到很大的挑戰,從業人員常擔心公司裁員。

  按照香港統計處的定義,月入1萬至4萬港元的住戶即為中産住戶,這樣算的話,香港55%家庭是中産之家。葉先生家月入4萬港元,已屬中産階級中的高收入者,卻仍不得不為過日子擔憂。

  葉先生是家庭危機支援機構明愛向晴軒服務過的客戶之一。向晴軒督導主任郭志英錶示,中産人士大部分有高薪工作,但面對子女教育及置業開支兩大負擔,加上通脹問題嚴重,有人形容自己為“窮中産”——有中産收入,卻像草根階層般節衣縮食。

  此中産非彼中産

  美國的中産階級家庭佔社會總家庭數的60%以上,形成所謂的“橄欖形”社會。有一棟位於郊外的獨立屋,兩三個孩子,一條狗,一年至少有兩三周的帶薪假期在國內國外旅游,是很多美國中産階級共有的特點。

  相比之下,香港中産階層的生活要緊張得多。由於眾所周知的高樓價,香港人的住房很狹小。候任特首梁振英幾年前曾撰文説,只要有500平方英尺住房(不到50平方米),就算符合中産標準。同時,向晴軒指出,香港中産人士的時間幾乎“全被工作與進修佔據”,生活品質因而大幅下降。

  從事房産銷售的林小姐,工作之初曾為自己報了進修班,但她很快發現每天要工作到晚上九十點,有時甚至通宵達旦,連周末也難倖免,根本沒時間上課。平時好不容易和朋友約好吃飯,卻常因突然加班而放人鴿子,最後連男朋友都受不了冷落離她而去。因長期不吃晚餐,林小姐的體重降至不到40公斤,年紀輕輕就出現慢性腸胃病等亞健康狀況。

  “有工作,沒生活”,是許多香港白領的日常寫照。向晴軒的客戶中,一些為人父母者還因為長期沒時間陪孩子而內疚,多重壓力下導致抑鬱症。有學者指出,世界各地對“中産階級”的定義有所不同,某種程度上,香港中産階層或許更像“中層收入者”,與西方的中産階級並非一回事。

  付出多 得到少

  中産階層被視為整個社會的中堅力量,但時下如果在香港街頭問對中産人士的看法,反饋往往是“不羨慕”,甚至有中低層收入者直言“香港中産很可憐”。

  一個原因是,香港中産是典型的“付出太多得到太少”階層。在香港超過360萬的工作人口中,60%的人無需交納個人收入所得稅,而37%的交稅人口中,大部分為中産人士。香港約10%的最低收入家庭可享受低保、30%的中低收入者享受政府的廉租房,偏低收入者可申請經濟適用房。而中産的收入剛剛超標,住房問題完全需靠自己打拼解決。

  在醫療保障、社會保險、教育以及財政“派糖”方面,中産也常常是“被遺忘的角落”,很少受到特殊照顧。收入符合標準但“不認為自己是中産”的港人蘇先生接受媒體採訪時説,富豪及地産商雖交稅多,但因其特殊地位會在産業政策等方面受到關照;草根階層則因收入較低,能夠進入與民生有關的諸多社保扶助體系;只有中産階級,處在“大把交稅看不到回報”的境地。

  “會哭的孩子有奶吃”,而中産人士恰好又不太會“哭”。他們大多務實、理性而忙碌,因而政治上沒有多少情緒化的表達,也沒時間去街頭為自己鼓呼,很自然地因缺乏媒體和政團代言人,成為“沉默的大多數”。

熱詞:

  • 中産階級
  • 香港街頭
  • 沉默的大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