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香港的焦慮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8日 10: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環球企業家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內容導讀:兩地消費文化衝突背後,是香港對其“只是另一個大陸城市”的身份認同憂慮

  沒有人預料到香港與內地的微妙情緒會如此積聚並爆發。早在一年前,一首名叫“蝗蟲的世界”的音樂錄影帶以粵語流行歌曲的形式呈現香港人的抱怨,它以黑白畫面為背景,描繪了一群蝗蟲毀滅一片土地的情景。穿插其間的是大陸游客在公共場合隨地吐痰,大聲講話,以及允許孩子隨地大小便等陋習。“蝗蟲絕不會罷手”,歌手低聲地唱著,“慢慢地,香港將會被這些害蟲所吞沒。”此前一則名為“火車內罵戰香港人大戰內地人”的視頻亦廣為流傳,內容是香港人不客氣地“管教”在地鐵吃東西的大陸兒童。

  發酵的情緒隨著一幅廣告的出爐達到極致—一群自稱是黃金論壇的小組在《蘋果日報》和《爽報》全版刊登了“反蝗”廣告,大字標題是“香港人,忍夠了”。該廣告標語直指在港降生的內地兒童—“你願意香港每18分鐘,花100萬港幣養育雙非兒童(即父母均不是香港人)嗎?去年有4萬來自內地的孕婦在香港産子,進而得以享受香港的免費教育和醫療。這讓香港的産房不堪重負,為此香港政府不得不宣佈將非本地居民産子數量限制在每年3.4萬人以內。

  這些言論激起了內地的強烈反彈。北京大學教授孔慶東因此稱香港人是“狗”,一些人則呼籲對香港進行經濟制裁—“切斷他們的水、能源和食物的供應!看誰先勝利!”這凸顯了以下尷尬事實—1997年大陸統一了香港,並給予其高度的政治自治權,卻未能最終建立起一種共享的認同感。

  自從15年前,英國被迫放棄了對香港的控制權,來自大陸的遊客急劇上升。香港旅遊局數據顯示,去年有超過2700萬的大陸游客赴香港旅遊,是當地人口的三倍,比前一年上漲了16.5%。

  儘管擁有諸多共同的文化傳統,但很多香港人認為大陸人缺乏溫文爾雅的氣質以及起碼的公共禮儀。去年聖誕節期間,香港人、東方仁德傳播機構高級總監梁廼謙(Man NH Levng)曾在港逗留數日,在一家周生生珠寶店內,他曾看到一位身材高大的大陸女士剔著牙走進店內,她用牙籤指著櫃臺內的首飾要求試戴。牙籤上的肉屑落在櫃臺的玻璃上,店裏服務人員顯得手足無措。梁廼謙已在內地生活了6年,至今仍然不能適應諸如不按規矩排隊、隨地吐痰等陋習。“就像參加一場舞會,當你看到所有人都穿著裙子,而你穿著褲子入場時,難道意識不到自己的不得體嗎?”梁對《環球企業家》感嘆説。

  伴隨著內地權力和經濟實力在香港的影響力日益擴大,香港人擔憂的是所謂的“香港價值”正在流失。香港非營利智囊團思匯政策研究所(Civic Exchange)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陸恭蕙(Christine Loh)認為:“當有一種強大的力量逼近的時候,人們會很自然的想要維護自己的身份,作為一種不讓自己感到不知所措的方式。”

  “網絡的放大作用很容易讓事情變成一個問題。地鐵站內吃東西的不只是大陸人。如果貼上香港人跟內地人衝突的標簽,焦點就會轉移至內地人的問題,內地人跟內地政府又沒有分開,更大的衝突就會出現。”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助理教授周保松對《環球企業家》説。

  2011年12月底,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公佈的民調結果顯示,香港市民對“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升至十年新高,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僅有16.6%,跌至新低。你或許能從香港和內地之間集中爆發的衝突中窺見一斑。

  在過去的兩個月中,香港則爆發多起事件。其一是反對大陸媽媽赴港生子,其二則是意大利奢侈品製造商杜嘉班納(Dolce &Gabbana)深陷香港人與內地人之間的矛盾漩渦,該旗艦店禁止香港本地人拍照,卻允許內地人拍攝。遂引發了集體抗議事件。

  緣何如此

  你或可將此歸咎於港人財富失衡的弱者心態。以往,香港人曾經不屑內地人,把其稱之為“阿陳”,意為鄉巴佬。以前香港人曾擔心貧窮的大陸人會拖垮香港,而如今內地“阿陳”卻潮水般涌入香港揮金如土。而面對一擲千金的內地豪客,他們更像把自己貶低為“港陳”。“僅僅幾年前,內地遊客還是鄉巴佬,而如今內地人卻成了大財主,這令香港人深感厭惡。”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教授麥高登(Gordon Matthews)解釋説。

  這根源於中國內地的財富爆炸。中國內地聚集了除美國以外最多的億萬富翁。中國人在香港奢侈品店一擲千金,如同在超市購買糖果一樣,這在香港已不是私下談論的秘密而是人盡皆知的常態。 中國的富人與中産階級的財富與赴港購物的次數成正比。前Chlo的亞太區總經理海倫韋爾頓(Helen Willerton)説:“奢侈品牌預測以每年35%的幅度上漲。大陸客戶飛來香港幾天,住在三星級酒店省開銷,而把錢花在高端零售品如手錶,珠寶和服飾上。”

  在過去的一百多年間,香港堪稱自由市場經濟的典範。《經濟學人》在1977年曾如此描述香港:“一個在香港開店的商人會發現這裡的稅負低,沒有愚蠢的政府干預……一個放下架子鼓勵他盡其所能賺錢的政府。他會幸運地發現這裡沒有政治。”時至今日仍是如此。

  回歸之後,經濟學家臆想中的經濟波動並未出現。獲益於內地經濟的崛起,香港經濟依然充滿活力。周保松認為,2003年“自由行”至今,除了寥寥數起香港導遊與大陸游客的零星衝突之外,表面來看兩地尚且平和,但潛在隱憂猶存。

  令港人情緒激憤的表面原因在於內地人對其就業、人口流動、房價、社會醫療福利等稀缺資源的搶佔,更深的原因在於香港所面臨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內在困 擾。

  港府也無力解決貧富分化難題。香港2010年的基尼指數是0.53。香港雖以外資自由流通、世界一流的法制和低稅著稱,但亦是一個由少數人、少數企業掌控的經濟體,它們則消耗了大量底層的生存氧氣。

  香港普通市民未能從經濟繁榮中獲益。香港有兩張面孔—一張是從窗戶可見的繁華都市,這座城市所擁有的路易威登店舖比巴黎還多,處處都是豪宅,繁榮的房地産交易已屢破紀錄;另一張臉就是窮人的籠屋世界,一些人被迫躋身於空間與棺材尺寸相差無幾的“籠屋”階層。通常這類階層其個人面積僅約1.4平方米,僅能容身,空氣污濁,蟑螂老鼠橫行。如同貨架重疊起來的每個房間內塞滿了超過20名住戶,房東則向其每月徵收高達200美元的租金—沒有人想住在這裡,但他們別無選 擇。

  來自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的數據顯示,2010年上半年,香港居民貧窮率為18.1%,即有126萬香港人處於低收入人群,為歷史最高數字。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行政總裁方敏生認為,貧窮問題持續惡化足見經濟向好亦無法改善全民生活。

  在某種程度上,這亦是房地産價格飛漲與香港貧富差距相互疊加的結果。第一太平戴維斯2011年數據顯示,香港最貴的樓盤價格每平方米超過72萬人民幣。即使並非黃金地段,其價格也高出倫敦、紐約、莫斯科等約40%以上。香港緣何倍受青睞?究其原因在於其毗鄰大陸,語言相通。更重要的是處於升值的人民幣在港表現強勢—香港雖受統治,但在過去29年來,港幣一直與美元挂鉤,固定在1美元兌7.8元港幣左右。中國出臺包括限購多套住房及提高購房利率的樓市降溫措施則更加刺激了中國投資者放眼海外。

  “國內的調控越緊,就會有越多資金出逃”。香港理工大學房地産教授許智文表示,“資金需要出路。大陸的中國人強烈地相信投資不動産是保值的最佳手段。”香港則是首選之地。2010年,當中國政府重拳打擊房地産泡沫之時,香港的房地産價格相對於2009年初飆升了50%。僅2010半年,內地買家購買所售豪宅的三分之一,而6個月前這個比例僅為20%。

  投機推動了普通住房的租金上漲—其在2010年亦上漲了20%左右。香港公共住宅一票難求,每年大約有30萬人排隊等候。等待週期平均為3年,而住在籠屋內等候10年的情況亦不鮮見。

  在這些貧困階層看來,港府不是沒有能力,只是不想救助而已。中下階層的香港人將貧富差距拉大的源頭直指內地與香港的融合。兩地充分的經濟融合意味著更大的流動性,亦造成地産及消費品價格的高漲。2011年上半年,香港物價指數上漲7.9%,創下16年內的最快增幅。與此同時,普通香港人的工資水平沒有太多變化。同樣一家店的奶茶,梁廼謙發現兩年內每杯的價格上漲了12 元。

  奪食者

  雪上加霜的則是劇增的“雙非”嬰兒數量。後者亦被視作香港本地人福利的奪食者與終結者,這亦是兩地關係最典型的困境。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2001年,僅有620名“雙非”嬰兒出生,佔同年全港新生嬰兒數48219人的1.2%;2010年,香港88323名新生嬰兒中,“雙非”嬰兒為32653名,約佔該年香港新生嬰兒總數的37%。十年間,“雙非”嬰兒的每年出生數量飆升50倍。

  1990年代到2000年,香港生育率一直很低,由於缺乏生源,香港政府在過去幾年曾不斷“殺校”(關閉學校)。“雙非人口”的劇增源於2001年7月20日,香港特區終審法院對首宗內地人香港生子是否擁有居港權案所做的判決,該案判定父母皆為內地人,但在港出生的小孩莊豐源擁有香港永久居住身份。自此,赴港生子獲得香港永久居住身份漸成風潮。支持者認為“雙非”嬰兒有利於緩解香港人口老化問題,亦為香港直接帶來數十億港幣的嬰兒商機。

  一胎政策是大陸媽媽涌向香港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則是香港絕佳的醫療條件。香港一直是全球頂級醫生的理想擇業地。早在香港經濟繁榮的奠基人、香港財政司司長郭伯偉任期內(1961年至1971),半數以上在港醫生就曾在海外受訓。此外,香港對自由貿易的推崇及嚴格的安全監管使其食品成為全球屈指可數的安全凈土之一。香港永久居住身份亦意味著免費醫療、免費教育以及超過一百個國家的免簽證待遇。

  大陸媽媽集體赴港生子催生了特色經濟—仲介公司提供包括床位預定及酒店客房服務等一應俱全的服務。這亦是內地經濟欣欣向榮的又一縮影。以往赴港生子僅為臨近廣東省,而現在則遍及全國。“那些想要去香港生小孩的婦女通常是受過良好教育,所以他們也很有錢。”香港的婦産科醫生於開曼説。于所在的醫院位於香港新界區,每年誕生超過5500個新生嬰兒,超過一半父母來自大陸。

  2007年,香港政府被迫推出了“産科服務中央預約制度”後,公立醫院對大陸媽媽在有預約的情況下收費為3.9萬港元,沒有預約的情況下為4.8萬港元。2011年10月份,香港亦宣佈暫停大陸媽媽在香港公立醫院産房預約,不過,這一規定並不適用於私立醫院—其住院費用通常高達8萬港元。此外,“雙非”嬰兒還刺激了私人醫院的生育收費以每年20%的速度攀升,

  對私人醫院來説,這是一本萬利的生意。對香港來説亦如此。按照2010年3.3萬名“雙非”嬰兒計算,僅此一項香港即有數十億港元的直接收益。除了住院費用,每次産檢的交通費用、産前産後的房租等花費驚人。

  大陸産婦直接導致醫院産房人滿為患。香港的醫療服務90%屬於公立醫院,公共開支因此花費驚人。原已捉襟見肘的醫療資源卻被眾多“雙非”孩子無償佔用,這引發了港人諸多不滿。香港政府雖有意禁絕,但亦力不從心—“雙非”嬰兒完全合乎法律。《香港基本法》第24條規定“任何在香港出生的嬰兒,無論父母的移民狀況如何都將自動獲得永久居住權和12年免費教育。”重新修憲或作出憲法解釋等於不尊重法制精神,在改動程序上亦非易事。若在符合基本法的前提下,以行政方法來強制處理亦易激起民怨。

  另一個直接衝擊則是就業。2004年起,香港高校開始擴充內地生源,內地生佔據7%至10%的招生配額,每年約有1.5萬人赴港學習。這相當於香港中文大學3年的招生總和。大陸學生因深諳兩地文化在港普通勞動力市場更具競爭優勢,海歸派則佔據高層管理職位,於是留給本地年輕人向上遊流動的機會則少之又少。

  時代憂慮

  在反對者看來,“自由行”所催生的蜂擁而至的大陸游客亦使得香港資源承受能力超過極限。香港已是全球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每平方公里居住著超過3萬名居民。目前這一現狀絲毫沒有緩解的跡象。香港旅遊發展局數字顯示,2011年全年訪港旅客數字屢創歷史新高,接近4200萬人次,較2010年上升16.4%。其中,內地旅客超過2810萬人次,佔總旅客人次的67 %。

  大陸游客在為香港催生消費經濟的同時,亦因不良舉止而聲譽不佳。街頭不斷涌現更多的珠寶店、時裝名店,使得香港被迫改造成毫無個性的消費樂園。以尖沙嘴、銅鑼灣、旺角為代表的香港黃金地段店舖的平均年租金每平方英尺高達1700美元,僅次於紐約曼哈頓,位居世界第二。

  伴隨畸形的消費經濟而來的則是諸多承載著香港人生活方式的行業被邊緣化。以書店為例,以往因租金昂貴,香港書店通常不在一層,而多為“二樓書店”。現在,書店已經承受不起二樓的租金而越搬越高。在旺角,你甚至可以看到搬到十層的書店。大陸游客催生的消費經濟亦侵害了香港本地的生活方式與文化。香港人的擔憂在於在大陸的影響下,其文化和權益可能逐漸流失。香港《明報》亦佐證了這一點,每三個香港人之中就有一人對自由行産生抗拒情緒。僅有16%的香港人表示自己受惠于自由行政策,而沒有受惠者則佔73%。

  其更深層次的心理原因在於,香港人將香港看做一個特殊的區域,其自身渴望保持主體性和獨特性。回歸之後,其年輕一代對香港的理解不再是一個殖民地,而認為自己是香港的主人。獨立的司法系統、有效的政府機構、以及相對開放的經濟體系是香港最大的優勢所在。但不幸的是在這個領域,“大陸模式”正侵蝕香港。

  最典型的例證莫過於港人因渴望保留主體性而反對修建高鐵。2009年12月18日,香港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審批廣深港高速鐵路計劃撥款,香港人則群起反對,則令這一全長26公里,預算669億港元的超級工程被迫告 吹。

  “香港人對高鐵説不潛意識要反的不僅是經濟利益,也是要重塑香港價值,避免內地化趨勢。最近的諸多衝突原因亦類似。”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副總編輯林沛理對《環球企業家》説。在林看來,本地香港人面臨一場保衛香港獨立身份與重塑香港價值的雙面戰爭。民間的反對者擔心,回歸之後香港經濟以“令人膽戰心驚的速度大陸化”。香港人梁廼謙亦感到香港“擁擠了很多”。走在香港的街道,普通話此起彼伏,令其有身在北京之感。

  雖然香港法治與自由仍獨立,但對於內地經濟的病態依賴,其獨特的文化與經濟地位亦“岌岌可危”。自2006年開始,保衛香港歷史建築,如喜帖街、天星碼頭、皇后碼頭、鳳園等社會運動層出不窮,媒體將之定義為“保育運動”,一種集體回憶的情緒性行動。“這些事件均彰顯了在無可挽回的香港大陸化趨勢下,香港人對“只是另一個大陸城市”的模糊身份認同與焦慮。”林沛理對《環球企業家》説。林認為在港府積極推動“與內地全面接軌”、“避免被邊緣化”等背後,香港人的獨立情緒尚待消弭。

熱詞:

  • Chlo
  • 樓市降溫
  • 香港高校
  • 香港經濟
  • 香港人
  • 樓盤價格
  • 香港中文大學
  • 香港理工大學
  • 香港大學
  • 雙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