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進口奶粉3年內4次集中調價被指賺取暴利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6日 06: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廣播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一罐奶粉的成本不會超過100元,可是國內市場上"洋奶粉"的零售價動輒三四百元,比境外貴一兩倍;還有一些打著"洋奶粉"旗號的中國特供奶,價格也高得離譜,對消費者産生一定的誤導性。”一位專家抱怨,“洋奶粉”暴利已經到了讓人難以置信的地步,但消費者對其肆無忌憚的連續漲價卻束手無策。

  《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進口奶粉量價齊增,一方面是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則是行業的暴利驅使更多企業進口奶粉。值得關注的是,進口奶粉與國産奶粉的競爭正在向中低端延伸。以前,進口奶粉主攻高端市場,現在各種中小品牌和雜牌“洋奶粉”也蜂擁而至,向中低端市場挺進,直接蠶食傳統的國産奶粉市場。

  “洋奶粉”暴利幾何?

  《經濟參考報》記者調查發現,國內市場上惠氏奶粉旗下高端品牌“啟賦”系列1階段産品900克零售價格為408元,號稱是新西蘭原裝原罐進口的光明培兒貝瑞奶粉定價418至458元/900克,同樣號稱使用新西蘭奶源並在新西蘭加工生産的紐瑞滋奶粉3階段1千克零售價為258元。一些消費者反映,中國市場上新西蘭或澳大利亞産奶粉,價格要比在新西蘭、澳大利亞超市裏直接購買貴1至2倍。

  以今年1月份上海海關關區進口奶粉平均價格每噸5103美元計算,1千克奶粉約合32元人民幣。據估算,即便加上包裝、運輸和銷售費用,每罐(900克)奶粉成本不會超過100元,而一些“洋品牌奶粉”市場零售價動輒200多元甚至400多元,堪稱暴利。

  業內人士介紹,一些“貼牌”奶粉進入中國的成本價每罐只有80至100元,但其終端售價卻超過了200元乃至400元。

  “更為暴利的還有牛初乳奶粉,實際上它比配方奶粉成本還要低。”長期關注乳品行業的上海銘泰銘觀營銷諮詢公司總經理勞兵稱,儘管牛初乳複合奶粉是寶還是草,目前還存在爭議,但在中國內地仍然受到消費者的青睞,中國已成為牛初乳最大消費國。據估算,一些品牌牛初乳粉産品毛利率在10倍以上。由於相關標準的缺失,中國近期已暫停對牛初乳複合粉的進口。

  美讚臣發佈的財報數據顯示,公司整體毛利率自2009年以來一直保持在63%以上。合生元年報則顯示奶粉業務的毛利潤超過70%。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進口奶粉在國內的毛利潤至少超過50%。

  東方艾格農用諮詢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自2008年,三鹿爆出“三聚氰胺事件”後,洋品牌奶粉就進入集中漲價期,三年內共有四次集中調價,包括美讚臣、雅培、多美滋、雀巢、惠氏、明治、美素等品牌在內的“洋奶粉”,每次提價幅度均在10%左右。經歷幾輪提價後,現在每罐奶粉至少提價50元,多的達到100元。

  乳業專家王丁棉介紹,嬰幼兒配方奶粉的基礎營養就是蛋白質、鈣質等,基本上所有的奶粉都以統一基礎來生産,再添加不同含量和成分的微量營養元素,總體上大同小異。“無論是更換包裝,還是升級配方乃至於推出新産品,其原材料的成本變化不會很大。”

  王丁棉稱,國外原裝進口的奶粉和在國內加工“洋奶源”的成本差異,主要是體現在用工成本、關稅和運輸成本三項。但這三項相加,也不會超過50%。

  “洋奶粉”逐步蠶食國內市場

  中投顧問發佈的《2009-2012年中國奶粉市場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顯示,自“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後,消費者對本土奶粉的不信任導致進口奶粉衝擊國內市場。“洋品牌”在高端市場的佔有率由2008年初的70%上升到目前的85%。

  統計數據顯示,在中國高端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上,美讚臣以市場佔有率25%居第一,惠氏以20%居第二,多美滋以12%居第三,三者加起來佔據高端市場份額的50%以上。2011年進入國內的“洋品牌”增加了近20個,其中歐洲品牌佔據了半數左右。2011年,我國奶粉熱賣排行榜前10名中6個為外國品牌。

  王丁棉表示,目前整個嬰幼兒奶粉市場規模約200億元“洋奶粉”佔100億元至120億元。

  據上海海關最新統計,2012年1月份,上海海關關區乳製品進口共3 .1萬噸,是僅次於去年12月份的單月進口量歷史次高值,7成以上由內資企業進口。其中進口奶粉1 .5萬噸,增加16 .8%,佔同期關區乳製品進口總量的49 .6%。去年1至12月,上海關區進口奶粉超過8萬噸,佔同期關區乳製品進口總量的四成。據估計,2011年中國進口奶粉規模可能已達到50萬噸,市場佔比超過50%。

  與此同時,進口奶粉的平均價格也一路走高。去年1月份,上海關區進口奶粉平均價格為每噸3393.7美元,同比上漲25.3%。而今年1月份,上海海關關區進口奶粉平均價格已上漲至每噸5103美元,同比上漲50.4%。

  相較頻頻漲價的“洋奶粉”,國産奶粉的漲價顯得底氣不足。據瑞銀證券統計,從2006年至今,國內奶粉的平均銷售價格僅從每千克80元漲至100元左右。專家稱,國産奶粉市場定價能力較弱,如果不是成本壓力較大,一般不會提高産品市場零售價。國産奶粉主要針對中低端市場,尤其是區域性品牌,很難像高端奶粉品牌那樣有超額利潤空間,消費者也對價格較為敏感,貿然提價必然會“趕走”部分顧客,提價實為無奈之舉。

  “海外奶源+本土營銷”策略

  正是看中了“洋奶源”和“洋品牌”的暴利空間,國內企業越來越傾向於進口奶粉特供中國市場。例如紐瑞滋奶粉,採用的是新西蘭本土奶源,在新西蘭當地授權工廠完成生産包裝,産品檢驗合格後,原罐進口到中國,由於目前只在中國內地市場銷售,被媒體稱為“中國特供奶”。

  事實上,“紐瑞滋”並非唯一一個“只針對中國市場”的“洋品牌”。此前“紐之健”、“紐利茲”等都曾陷入真假“洋品牌”的爭議中。這些品牌大多有類似的特徵:在新西蘭註冊時間不長,且公司註冊人多為華人,並請當地企業代為加工。雖然最後證實“紐之健”的確是原裝進口,但因成立時間短、在當地沒有太大名氣卻宣稱為“新西蘭頂級品牌”等問題仍遭到消費者詬病。

  合生元奶粉因一直以“法國合生元”自詡也曾遭受質疑。公開信息顯示,雖然法國確實有一家合生元公司,但這是在2008年成立,是在廣州合生元的“法國身份”受質疑之後。還有曾一直宣稱“美國施恩”並稱奶源全進口的施恩奶粉,也被媒體曝光未在美國監管當局註冊,公司董事長最後不得不承認:施恩公司、包括施恩品牌完全由華人擁有。

  光明乳業也選擇了“海外奶源+本土營銷”的市場策略,培兒貝瑞就是光明乳業和新西蘭信聯公司合作的産物,從目前的定價來看,培兒貝瑞每900克定價在410至450元,不僅高於國內同行産品的定價,也高於部分“洋品牌”。

  從湖南本土起家的澳優乳業去年3月也宣佈並購荷蘭老牌乳品企業海普諾凱集團51%的股份,到海外尋找優質奶源。上海一家地産公司鵬欣集團也提出收購新西蘭16家奶牛場,欲將奶製品銷往中國和亞洲其他地區,但受阻于當地企業,目前交易仍在進行中。

  專家認為,目前國內大部分奶品企業都在全球化經營,對於一個奶粉品牌到底姓“洋”還是姓“中”,並沒有明確的規定和統一認識。例如“多美滋”旗下很多産品也是在進口大包粉之後,在國內加工分裝,但又由外資性質的企業進行生産和研發,這樣的品牌既可以説是“國産”,又可以説是“洋奶粉”。

  東方艾格農業諮詢有限公司的乳業分析師陳連芳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以“雀巢”為例,其在瑞士的銷量並不大,更多是在全球其他國家進行銷售,很難説它是哪個國家的品牌。是以母公司所在地,還是以品牌註冊地,或是以産品生産地作為劃分標準,業界也沒有統一的認識。

  一方面是“中”“洋”品牌很難界定,另一方面國內部分奶源質量不高,國産奶粉的認同感比較弱,消費者對國外奶粉相對信任感較強,導致了中國奶企在宣傳中會著重強調自己的“洋”身份,而對其他方面有所模糊,這也是我國乳企面臨的一個尷尬事實。上海奶業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曹明是表示,這些産品在宣傳過程中,往往可能因為信息披露不夠全面、公開、透明,過分強調其“洋”身份,對消費者産生一定的誤導性。

  “洋奶粉”並非“質優”代名詞

  其實,即便是純正的“洋奶粉”也並非是“質優”的代名詞,近年來“洋奶粉”也爆發了類似雅培“甲蟲門”、美讚臣“金屬門”和明治“召回門”等眾多質量事件。然而消費者對於“洋品牌”出現的品質問題,卻出現了“選擇性忽視”,即便“洋品牌”也出現質量問題,消費者卻依然義無反顧地選擇它,這更加值得國內企業深思。

  專家指出,對於中國乳企而言,最需要去面對的仍然是養殖水平整體較低、部分奶源品質不達標等質量問題,而不能僅僅依靠傍上“洋”身份。這些奶粉企業如果沒有和當地的知名品牌合作,或並未收購當地知名品牌,卻宣稱“知名”“標桿”“頂級”等説法,就可能涉嫌誇大宣傳,情節嚴重者甚至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

  “一個品牌能否得到消費者的認同,還需要時間的檢驗,現在的消費者辨別能力也正逐步加強,會去翻品牌的"家底"。一旦消費者知曉這一品牌更多是國內運營、國外代工,對品牌的認可度也會造成一定程度影響。”曹明是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

  有專家認為,由於我國奶源不足,且主要用於新鮮奶而不是奶粉,從短期來看,進口奶粉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加工、市場的缺口,但從長遠角度來看,過度依賴進口奶粉會使國産企業産生短視行為,忽視奶源基地建設,企業根據進口奶粉價格倒推計算生鮮乳收購價格,打壓國內生鮮乳價格。

  上海大學教授顧駿認為,中國的乳製品企業需要潛下心來重建信心體系,同時通過透明化生産過程等手段向國人證明自己的品質。加強奶業發展規劃,加大奶牛養殖等基礎投入,引導奶農科學養殖、規模養殖,增強抵禦奶源風險的能力。同時,引導奶業加強質量控制和産品研發,嚴格監管,樹立品牌形象,推動誠信體系建設,增強高端消費市場競爭力,以加大對進口奶粉的替代力度。

  進口奶粉“攻城略地”國産奶粉“漲價求生”

  3月,國內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頻傳漲價消息,完達山、雀巢、美讚臣等集體提價,大有掀起新一輪漲價風潮之勢。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此輪奶粉漲價,“洋奶粉”依舊試圖通過漲價牟利,加速在國內市場擴張。而以完達山為代表的國産奶粉則在多年價格未變的情況下,迫於成本壓力和企業發展需要,不得不拋棄“薄利多銷”的經營模式,開始試圖通過“漲價求生”尋求産業復興。《經濟參考報》記者走訪哈爾濱市部分嬰幼兒奶粉市場發現,此次完達山奶粉漲幅較大,以完達山“元乳”奶粉為例,原價每袋56元的奶粉,提價後價格為60多元。“洋奶粉漲價是常事,國産奶粉漲這麼多還挺少見。”哈爾濱市一家大型超市奶粉銷售人員説。

  作為國內奶粉産業的“老牌勁旅”,完達山乳業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在談起這次漲價原因時卻顯得頗為無奈:“面對成本不斷攀升,完達山已經苦撐2年,現在實在撐不下去了。”

  記者了解到,近年國産奶粉質量問題頻出,市場銷量減少,不得不採取“薄利多銷”戰略。而在進口奶粉猛烈衝擊下,國産奶粉市場佔有率不斷萎縮,加上生産、營銷成本上漲,導致國産奶企利潤下降,沒有更多資金投入産品研發和推廣,市場份額進一步縮小,最終陷入“薄利難多銷”的困境。

  黑龍江省奶業協會秘書長張維銀等人表示,“洋奶粉”借國産奶粉“三聚氰胺事件”等大舉進軍國內市場,在輪番、連續漲價後,獲取更多利潤持續投入市場,形成更具競爭力的態勢,導致國産奶粉在與其競爭時節節敗退。

  除了消費者對國産奶粉質量心存疑慮,導致國産奶粉銷售狀況不佳外,市場環境惡化也是國産奶粉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

  一些國內奶粉企業負責人説,如今國産奶粉在一線城市生存比較困難。很多大城市的大型零售商利用市場優勢地位,向奶粉企業違規徵收節慶費、條碼費、開戶費等,令國産奶粉難以承受。即便硬著頭皮進入商場,由於資金實力較弱,沒有雄厚資金投入後期宣傳和營銷,産品銷量依然有限,這導致部分國産奶粉逐漸退出國內一線城市。

  一位乳業分析師表示,目前在國內市場,外資奶粉品牌市場佔總份額的50%以上,而在高端奶粉市場,外資品牌則佔據85%的份額。外資奶粉肆無忌憚的“説漲就漲”,顯示內地乳業的話語權逐步被洋奶粉侵蝕。

  面對國內奶粉産業所處的尷尬境地,業內人士認為,乳品行業不僅關係到企業自身,還關係到包裝、原料、畜牧養殖等上下游多個産業,涉及範圍廣,社會影響大。如果“洋奶粉”市場份額繼續擴大,我國奶粉市場定價權也將拱手讓出。我國奶粉産業要想走上復興之路,除了提高産品質量重獲市場信任外,政府還需要對國內奶粉行業進行適當扶持和規範。

  業內人士建議,對同樣生産經營乳製品的企業,應按照其在拉動産業發展方面貢獻不同而實行不同的幫扶政策,或對國家級産業龍頭企業給予技術改造方面的傾斜投入,促使國産奶粉企業提升産品質量贏得市場。

  “一到超市就發覺洋奶粉價格高了很多”

  上海白領劉樂樂給《經濟參考報》記者算了一筆賬,由於沒有選擇母乳喂養,她1歲的兒子每週要喝掉近2罐雀巢“超級能恩”奶粉,每個月光是花在奶粉上的開銷就要近2000元。去年“超級能恩”每罐從286元漲到298元後,每個月的花費就多了100多塊。“今年打算給寶寶換奶粉,但一到超市就發覺洋奶粉價格高了很多。”劉樂樂説,“還好寶寶長大了有些輔食,但每個月也要1000元左右的奶粉錢。”

  “洋奶粉”頻頻漲價,讓很多家長直呼奶粉吃不起。

  有一些家長選擇網購奶粉省錢,但隨著嬰幼兒奶粉食品安全問題頻頻見諸報端,“膽大”的父母們又一次犯了難。

  “其實網購也並沒有便宜多少,例如惠氏金寶寶旗艦店商品的賣價其實和門店零售價相差不多,只是買的多會有一些試用裝的贈品。”劉樂樂稱,“而網上售價過低的,我們也不敢買。”

  “不是我們一家在漲,其他品牌也在漲,物價這麼高,成本這麼高,漲價也正常。”雀巢中國公司相關負責人證實將要上調價格。而《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走訪上海多家超市也了解到,美讚臣和雀巢已經下發調價通知,美讚臣奶粉新包裝上市,漲幅約為10%,而雀巢則是全品項提價,包括奶粉和穀物産品系列,漲幅約為5%。但目前價格仍維持原價,預計本月中旬將調整價格。

  奶粉市場的上一波漲價潮出現在去年6月。當時,惠氏金裝健兒樂、幼兒樂等奶粉換了包裝,價格漲幅普遍在10%以上。此外,雅培、多美滋、美素等奶粉價格也分別提10%左右。統計顯示,從2006年至今,“洋奶粉”年平均漲幅已達15 .5%,每年“洋奶粉”至少會有一次提價。

  經歷幾輪提價後,相比2008年,就雀巢品牌旗下産品的價格來説,每罐至少提高了50元,部分産品的提價幅度更是超過了100元。2010年2月,美讚臣嬰幼兒奶粉全線平均提價8%,最高達到11%。而自2008年至今,進口脫脂奶粉(俗稱“進口原奶粉”,是進口奶粉的主要原料)的平均價格反而下降近10%。

  來自一淘搜索的數據顯示,在最近一個月內,全網發生價格明顯上漲的奶粉/輔食類商品約有6800件,佔全網該類目商品總數的18 .1%,價格漲幅在1.5%至2%之間,不計網絡商家打折促銷等優惠因素致使部分商品降價,該行業近一個月內平均價格上漲1.73%左右。

  不少業內專家稱,“龍寶寶”扎堆出生、廠商成本上升、奶粉配方升級以及從新西蘭進口奶粉關稅提高,這些都成了本次“洋奶粉”品牌“喊漲”的理由。

  而乳業專家王丁棉稱,其實“洋奶粉”並無原料漲價壓力,漲價還是為了追求高利潤,另外,“現在消費者都認為價格高才代表營養高,價格低了反而就認為産品落後了、不夠好。”

熱詞:

  • 進口奶粉
  • 奶粉企業
  • 奶粉質量
  • 奶粉錢
  • 國産
  • 洋奶粉
  • 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