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煙草研究10年7次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煙草業獲利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0日 06:0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煙草院士”的評選風波尚未遠去,近日,一項與煙草有關的科學研究再次將煙草字眼與科技榮譽捆綁在一起,引發一番爭議。

  國家發明專利42項,軟體著作權3項,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54篇,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在還未像今天這樣引起公眾高度關注之前,《中式捲煙特徵理論體系構建及應用》(以下稱“中式捲煙”)這項研究就已經斬獲頗豐,這一次,它盯上的是一塊更大的勳章——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上月,中式捲煙研究出現在科技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網站公示的2012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受理名錄中,與其他800多個項目一決高下。此舉頓時引來一片爭議之聲,“荒唐!”“給捲煙加香的煙草商也能評獎?”以控煙人士為代表的反對者率先提出了異議。

  在這場爭議中,有人調侃,罵聲一片的煙草項目不花毫釐卻佔盡各大媒體版面,使得原本被明令禁止廣告宣傳的煙草業反倒成了最大贏家。爭議的當事人——該項目推薦方中國煙草總公司則一直保持沉默。4月9日,中國青年報記者致電該公司,對方表示對此無可奉告。

  煙草類研究10年7次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去年,謝劍平以“降焦減害”為成就之一當選院士。當時,控煙人士站在了質疑隊伍的前列,他們的板子打在“降焦減害”這一科技的真偽上。

  而在此次備受爭議的中式捲煙項目公示材料中,“創造性”、“首次”字眼頻頻出現:“實現了捲煙風格特徵的系統、規範和定量評價,填補了中式捲煙風格特徵感官評價的空白”、“首次以風格特徵評價結果為目標導向和判定依據,創造性地提出了‘中式捲煙系統調香’理論”等。

  從技術層面來看,該研究參評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似乎並無太大異議。然而,這正是讓控煙人士所擔心的地方。

  在該項目的公示材料中,一組數據引人注意:“研究成果的應用,提升了産品質量和市場適應性,近3年累計實現新增銷售收入1735.74億元,新增利稅1421.8043億元。”

  有網友就此評論:“堂堂中國,世界第二經濟體,為了幾根煙卷的蠅頭小利不惜甘願毒害13億人民的長期健康?”

  控煙人士、中華預防醫學會傷害預防與控制分委會原副主委吳宜群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1700多億元利稅背後,是更多鮮活的生命在慘遭荼毒。

  “我是一個過去、現在都受到二手煙危害的人。是一個和不尊重別人健康權、不遵守室內公共場所禁煙規定的人較勁的人。讓所有的人遠離煙草是我的追求。”吳宜群在微博中這樣介紹自己。中式捲煙項目出現在國家科技進步獎受審名單上,讓這個多年致力於控煙的人感到失望,她甚至稱這是“又一個奇恥大辱”、是“科技的墮落”。

  不過,這並非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第一次向煙草類研究敞開口子。中國青年報記者查閱國家煙草專賣局下屬《中國煙草》雜誌發現,一篇題為《中式捲煙減害新探索》的文章列舉了新世紀以來,全國煙草行業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的項目名單,包括2002年《紅河捲煙廠自動化物流系統》、2003年《提高白肋煙質量及其在低焦油捲煙中的應用研究》、2004年《根結線蟲生防真菌資源的研究與應用》、《降低捲煙煙氣中有害成分的技術研究》、2005年《二醋酸纖維素漿液精細過濾及高密度生産技術研究》和2010年《捲煙危害性評價與控制體系建立及其應用》,加上該文章並未提及,但同樣在2010年獲獎的《煙草物流系統信息協同智慧處理關鍵技術及應用》,10年來,煙草行業已陸續有7項研究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但這7項研究中,明確提及降低捲煙有害成分、減輕煙草對人類危害的研究,僅有兩項。

  煙草業是否應該獲得國家級的科技獎勵

  煙草業如此熱衷國家級科技獎的評選,在吳宜群看來,其目的是想通過申報獎項來獲得國家層面的肯定,以使整個行業的利益合法化。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楊功煥表示,前幾次的獲獎,已經被許多煙草商用在煙草營銷上,給煙草業帶來了利潤。而謝劍平能夠在去年成功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也與他曾多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有關。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魏復盛在去年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他之所以會給謝劍平投贊成票,正是以謝劍平通過科技部審定的一些科研成果為基礎來判斷的。

  獲得國家級的科技獎勵,對整個煙草行業及煙草領域的研究者而言,似乎不單單是一種榮譽,更是一塊會帶來“好處”的金字招牌。有控煙人士表示,他們的質疑並非僅僅針對今年參評的項目或是謝劍平本人,而是不想讓整個煙草業獲得這塊金字招牌。

  至此,爭議的焦點集中到整個煙草行業的研究是否應該被授予國家級科技獎勵的問題上。

  日前,針對控煙協會提出的質疑,科技部新聞發言人吳遠彬表示,當前,煙草行業以一個合法的身份存在,規模等各方面還比較大,如能切實降低吸煙危害,這樣的研究不能不説是一種進步。

  中國科學院教授李大光持類似觀點,他告訴記者,考慮到目前中國還有一大批煙民的存在,如果研究確實能夠降低煙草對人類的危害,兩害相權取其輕,應該給予一定的獎勵。

  控煙人士卻不這麼認為。吳宜群説,雖然謝劍平的研究成果之一“降焦減害”已被國外大量研究證明是錯誤的理論,卻仍舊被煙草商大肆宣傳。她還表示,即便一些研究真的能起到降低危害的作用,但打著“減害”旗號獲了獎,會對吸煙者傳遞這樣一種信息——抽煙的危害沒那麼大了,也就沒有戒煙的必要了——這不但沒有“減害”,反而是在“加害”。

  科技獎評選,倫理因素抵不過科技含量

  隨著對煙草類研究該否參評國家級科技獎勵的爭議白熱化,公眾也將目光投向了這一獎項的評選標準上。

  從科技部、國家科技獎勵辦公開的相關法律條文來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評選本身就已將社會倫理、道德層面的因素納入其中。《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實施細則》第九十六條規定:獲獎成果的應用不得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安全和人民健康;《國家科學技術進步法》第二十九條則規定:國家禁止危害國家安全、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危害人體健康、違反倫理道德的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活動。

  然而,一位曾多年擔任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評委的教授告訴記者,在實際的評審過程中,評審組往往更重視參評項目的技術成果及價值,道德、倫理方面的因素則容易被弱化。

  “利益,人們往往會為利益昏了頭。”這位教授進一步解釋,這種利益指的並非小團體的私利,在進行科技獎勵評選時,人類自身謀求發展的私欲,是一種更為可怕的利益驅動。歷史也多次印證了這一説法。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作為一種殺蟲劑, DDT的使用範圍迅速擴大,在瘧疾、痢疾等疾病的治療方面大顯身手,同時還帶來了農作物的增産。發明者瑞士化學家保羅赫爾曼穆勒由此獲得諾貝爾獎。

  然而,幾十年後,一個殘酷的現實擺在了人類面前——因為DDT在環境中非常難降解,污染了環境,威脅到人類生命安全。為此,DDT被世界各國禁用。諾貝爾獎協會也收回了對穆勒的獎勵,並向公眾致歉。

  同樣的問題在核能運用、轉基因食品上均出現過。

  “煙草類評選爆出的口水戰只是科技與倫理之爭的冰山一角,面對科技給人類帶來的種種便利與好處,其隱含的道德、倫理問題很容易被忽視。”中國科學院研究科技哲學的胡新和教授告訴記者,評獎具有一定的示範意義,獲獎即是對某項研究的一種認可,因此,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作為科技類大獎,在進行評選時,更需要綜合考量國計民生、人民健康等因素,否則只能使獎項本身聲譽受損,公信力下降。

  本報北京4月9日電

熱詞:

  • 減害
  • 評價與控制
  • 精細過濾
  • 倫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