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六)保障改善民生力度加大。
就業形勢保持穩定。就業政策得到較好落實,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221萬人,超過預期目標321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4.1%,實現了預期目標。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到77.8%,比上年提高1.2%。下崗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分別達到553萬人和180萬人。外出農民工15863萬人,增長3.4%。
圖表六、城鎮新增就業情況。
居民收入繼續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21810元和6977元,剔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4%和11.4%,農民收入是1985年以來實際增速最快的一年。外出農民工月均收入達到2049元,比上年增長21.2%。頒佈了新10年農村扶貧開發綱要,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扶貧攻堅啟動實施,易地搬遷農村貧困人口90萬人,超額完成計劃目標3萬人。
圖表七、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情況。
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制度基本建立。2147個縣(市、區)開展了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2343個縣(市、區)開展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覆蓋面達60%以上。連續第7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將312萬名企業“老工傷“人員和工亡職工供養親屬納入工傷保險統籌管理。年末參加城鎮基本養老、城鎮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人數分別達2.89億人、4.73億人、1.43億人、1.77億人和1.39億人,國家新農保試點地區參保人數達3。26億人。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惠及農村5300多萬人、城市2200多萬人。
大規模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落實並完善優惠政策,運用多種融資渠道,支持廉租住房建設,國有工礦、林區林場、墾區和中央下放煤礦棚戶區改造,以及農村危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工程,其中中央安排財政性資金1713億元,是上年的2。2倍。增加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供應,做到了應保盡保。截至年末,基本建成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432萬套;新開工1043萬套(戶),超額完成計劃目標。
(七)教育、衞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積極推進。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水平繼續提高,公用經費年生均基準定額又提高了100元,中西部地區小學年生均達到500元、初中700元。在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啟動實施了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惠及2600萬農村在校學生。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1。5%,比上年提高1。8%;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84%,比上年提高1。5%;普通高等學校招生681。5萬人,研究生56萬人,均完成計劃目標。基層醫療衞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全科醫生臨床培養基地、基層醫療衞生信息化建設啟動,每千人口醫院和衞生院病床數達到3。51張,比上年增長7。3%。中央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進行了全面部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成效顯著,文化産業加快發展,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新聞出版東風工程取得重要進展,國家文化和自然遺産地保護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國家博物館改擴建工程、國家話劇院劇場工程竣工。哲學社會科學、新聞出版、文學藝術等事業繁榮發展。全國重點景區和旅游線路的配套設施進一步改善,旅游産業規模持續擴大,旅游接待總人數達到27。8億人次,增長12。7%。人口自然增長率4。79‰,完成計劃目標。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步伐加快,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數達到20。1張,比上年增長11。7%。全民健身計劃深入推進,體育事業加快發展。殘疾人康復和托養工程啟動實施。
(八)改革開放繼續深化。
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邁出新步伐。25個省份基本完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任務,國有林場改革試點正式啟動,水利建設管理體制改革順利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繼續深化,電網企業主輔分離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三網融合試點擴大到各直轄市和各省(區)的省會城市及其他符合條件的城市。制定出臺了促進小型微型企業發展的扶持政策,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體制環境進一步改善。資源性産品價格改革穩步推進,煤炭電力價格綜合調控方案和試行居民階梯電價指導意見出臺,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在部分地區試點,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以及水價改革有序推進。全民基本醫保體系初步形成,基本藥物制度在城鄉政府辦基層醫療衞生機構基本實現全覆蓋,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穩步推進。修訂後的資源稅暫行條例頒佈施行,個人所得稅改革方案出臺實施。逐步建立金融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實施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機制,符合現代銀行特點的公司治理體制機制不斷健全,跨境貿易和投資人民幣結算範圍擴大到全國。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取得實質性進展,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改革正式啟動,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工作順利推進。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取得積極進展。
開放型經濟水平繼續提升。進出口貿易趨向平衡。外貿進出口總額36421億美元,增長22。5%,其中,出口18986億美元,增長20。3%;進口17435億美元,增長24。9%;貿易順差1551億美元,比上年減少264億美元。利用外資結構繼續優化。全年非金融領域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1160億美元,增長9。7%,其中服務業使用外資增長20。5%。借用國外貸款252億美元,增長23%。企業“走出去“穩步推進。全年非金融類境外直接投資601億美元,與上年基本持平;對外承包工程業務完成營業額1034億美元,增長12。2%。
圖表八、非金融類境外直接投資情況。
“十二五“規劃實施總體上進展順利。(1)進行年度分解的7個約束性指標中的11個分項指標,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氨氮排放量、城鎮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城鄉三項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全國總人口8個分項指標,完成或超額完成年度任務;但是,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3個分項指標,沒有完成年度計劃目標。(2)進行年度分解的9個預期性指標中,國內生産總值、城鎮化率、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城鎮登記失業率、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等7個指標,實現或超額完成年度預期目標;但是,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産總值比例2個指標沒有實現年度預期目標。(3)一些指標未能完成年度計劃任務或實現年度預期目標,主要原因是:經濟發展方式還沒有根本轉變,經濟結構調整仍然滯後,重化工業比重偏大,産業技術水平總體偏低;有的約束性指標是“十二五“規劃新確定的,工作基礎比較薄弱,尚未形成完整有效的政策措施,已有措施的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實際工作也需要進一步提高和改進。
在嚴峻複雜的國內外環境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保持良好態勢,成績來之不易。這是黨中央國務院科學決策、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各地區各部門不懈努力、紮實工作的結果,是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團結奮鬥的結果,也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清醒地認識到,2012年宏觀調控面臨的形勢仍然嚴峻複雜。從國際看,世界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上升,下行壓力明顯增加,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繼續惡化,國際金融市場劇烈動蕩,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加劇。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此起彼伏,全球能源資源穩定供應面臨重大挑戰。從國內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矛盾和問題仍很突出。一是經濟增長存在下行壓力。外需持續疲弱和內需增長放緩可能同時顯現。2011年9月份以來我國出口增速持續回落,2012年面臨的困難進一步加大。內需增長的制約因素繼續增多,消費增速可能穩中趨緩,企業投資能力和意願有所減弱。二是物價上漲壓力仍然較大。勞動力、土地、能源資源等要素價格上漲呈長期化趨勢,面臨的輸入性通脹因素不容低估,部分農産品緊平衡格局難以改變,理順資源性産品價格關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推升價格總水平。三是農業穩定增産的難度較大。農業基礎尚不鞏固,科技水平不高,資源約束加劇,務農比較收益較低。同時,糧食在實現“八連增“後,面臨産量基數高、生産成本高等新的情況。四是節能減排形勢嚴峻。結構不合理問題突出,淘汰落後産能、促進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的市場條件和政策環境有待完善,能源消費增長較快,節能減排長效機制尚不健全,污染物排放量仍然較大,環境污染事故呈多發態勢。五是部分企業生産經營困難加重。一些行業産能過剩問題凸顯,企業虧損面擴大,特別是一些小型微型企業經營困難突出。同時,財政金融領域存在潛在風險,房地産市場調控處於關鍵階段,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教育、衞生事業改革發展任務艱巨,在安全生産、産品質量、徵地拆遷等方面存在一些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對於上述問題,我們將高度重視,在工作中認真加以解決和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