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人民日報:媒體已形成對民主進步的監督力量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0日 05: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不設限的媒體提問”,“問題越具挑戰越好”,今年兩會上,新聞發言人的坦誠自信讓媒體幾多興奮;不避敏感熱點的一場場新聞發佈會、“零距離”的代表團開放日,兩會“透明指數”的提高激活著報道熱情;800多名境外記者的走入,2000多名國內媒體人的“跑會”,既是兩會民主開放的見證者,也成為中國政治文明進步的參與者、推動力。

  作為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途徑和最高形式,兩會尤其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無疑是觀察中國民主政治的最佳窗口;作為零距離接觸、報道兩會的主體,媒體的“兩會際遇”及“兩會視角”,給人們感知民主提供了一面真實鏡子。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以30年甚至更長時間為觀察維度,在曲折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兩會所呈現的中國民主開放的步伐,始終堅定並邁進了新的階段。如今已成慣例的新聞發言人制度,在1983年首次設立時,是登上人民日報的新鮮事;如今在各場新聞發佈會上頻頻發問的西方記者,改革開放初期還只能“用高倍望遠鏡眺望人民大會堂”,觀察中國的大事;1988年七屆人大上首次出現的反對票,一時譁然,而如今,媒體正公開討論“十幾年都投贊成票的代表是否合格”、“開會總是請假的委員是否稱職”……以新聞觀察兩會,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更加開放、透明、自信、進步的中國。

  會場內,從鼓掌、舉手、無記名投票到電子錶決,權利主張方式的進步,保證了權利的實現;城鄉人口選舉比例從4:1到1:1,代表産生來源的變革,推進了權利的均等;從全部贊成到反對票習以為常,不同聲音意見的出現,提升了權利的質量;從黨政幹部比例偏高,到農民工代表首次入選,權利結構的優化,擴充了權利的邊界。連西方政治學者也撰文連稱“(中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正變得越來越自信”。

  會場外,憑藉飛速發展的媒介技術,論壇、博客、微博等網絡自媒體,日趨成為社會公眾表達權益訴求、實現民主參與的重要方式。兩會之前,各種網絡調查,深刻揭示社會關注熱點;一條條建議意見,通過留言板通向大會堂;兩會微博直播,讓公眾直接面對決策過程。媒體已不再是兩會的“看客”或是“報道者”,已經成為直接的參與者,更形成了一股對民主進步的正向激勵和監督力量。

  正是官方的開放包容、民間的積極參與,共同推動兩會一系列“跬步小流”的進展,促進了權利意識的覺醒普及,從而提升了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

  也應看到,民主是一個過程,有不足,待完善。就兩會而言,當下議案提案辦結落實程度尚待提高,民主監督的力度還有待增強,公民有序參與民主的渠道還不夠通暢,不相適應的體制機制障礙仍然存在。就中國社會來看,面對進入“深水區”的改革發展事業,面對利益主體日趨多樣、社會思潮日趨多元的局面,如何以更大決心推動民主政治建設,以更大力度提升民主質量,通過“民主增量”聚集改革能量,則需要全社會共同的努力。

熱詞:

  • 兩會
  • 1983年
  • 民主進步
  • 民主政治建設
  • 民主監督
  • 民主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