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從聽領導説走向聽百姓説 官員開博彰顯“電子民主”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7日 03:1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5月22日,廣東省第十次黨代會召開之際,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在他的私人博客“醫生哥波子”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如何打造一個誠實的政府》。兩天后,這篇文章被挂上了人民網強國博客的頭條,引來了更廣泛的關注。

  作為一名政府官員,廖新波曾在博客上直陳自己對醫療制度改革與上級相悖的觀點,讓很多人感到驚異。今年4月12日,“搜藥網”首席執行官郭亞洲在自己的博客上發文,毫不掩飾他對廖新波這樣“出位”官員前途的擔憂,但在結尾處,他寫道:“一個政府能夠容納他這樣的一位官員,則顯示出政府的開放與民主。因此,我們都無須庸人自擾了。”

  官員“開博”的越來越多。如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傑、衛生部副部長王隴德、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江蘇省宿遷市委書記張新實、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副市長王樹清、江蘇省蘇州市副市長朱永新、山西省呂梁市副市長成錫鋒、遼寧省瀋陽市環保局局長李超、河南省鄭州市物價局局長陳軍安等不少政府官員都加入了“開博”行列。

  官員“開博觸網”之後,到底會給自身、給政府機構、給政治氣象帶來些什麼影響?

  從“聽領導説”走向“聽百姓説”

  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代化研究所教授鄭永廷認為,政府官員利用工作以外的時間主動“觸網”傾聽民意,與民交流,從“聽領導説”走向“聽百姓説”,這一態度轉變,本身就體現出官員“公僕意識”的增強,可謂是一種民主新氣象。

  廖新波的博客如今已有接近54萬人次的訪問量,平均每篇文章都能引來超過20位網友的評論。

  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深入,我國公民尤其是年青一代的公民參與政治的要求有了明顯增強。他們對政治和政府的關注,已不僅僅限于對有關政策的了解,更要求有表達自己意見、與執政者交流的機會。官員認識到這樣的發展趨勢,給民眾更多平等的機會,尤其是抒發自己見解的機會,這本身就是一種政治文明的進步。

  公眾希望看到的,不僅是官員的政績,更是官員的真誠

  不少人把官員博客比作新型的“市長熱線”,兩者或許在功能上有一些相似之處,但博客作為新媒體上的一種交流形式,本身有著更深層次的含義。

  網絡是一種互動性最強、也最難掌控的媒體。可以説,“草根”和“民本”是這個網絡時代的兩大精神原則。因此,政府的聲音、官員的聲音,在網絡上總是稍顯微弱。“開博”可算是政府官員主動出擊,爭取佔領網絡正面輿論陣地、樹立官員良好形象的一種有益嘗試。

  鄭永廷認為,我國政府官員與民眾的直接溝通聯絡還不是很緊密,除了報紙上、電視裏的工作新聞,民眾對黨政官員群體的了解不是很多,官員往往有種神秘感。特別是某些官員腐敗瀆職行為,對整個公務員群體形象造成很大傷害,負面影響突出。官員通過博客,有機會及時與民眾交流觀點、看法,在促進官民雙方換位思考、互相體諒上,有著明顯的作用。

  專家指出:網上輿論有著無可比擬的多變性和複雜性,而網絡作為一種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一樣,需要達到一種平衡。在這個空間裏,如果只有“民聲”而沒有“官聲”,顯然是一種失衡的狀態。官員應該勇敢面對、主動引導,讓民眾了解自己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難,爭取民眾的支持或體諒。

  新浪網一位匿名網友曾給“醫生哥波子”留言:我昨天還反駁了廖廳長的某個觀點,但就事論事而已。在廖廳長的這個博客裏,我看不到虛偽的廢話、官僚話。

  一位網名為“老畫眉”的網友在自己的搜狐博客上評價廖新波:“波子的形象新潮而溫和,這點與我們看到的有些官員有所不同。”

  醫療衛生是公眾關注的焦點,也是矛盾叢生的領域,為一個主管醫療衛生的政府官員贏得不虛偽、易親近的印象,官員“開博”的作用由此可見一斑。實際上,公眾希望看到的,不僅是官員的政績,更是官員的真誠。

  官員博客的職能界定

  政府官員“開博”,有把博客定性為私人空間的,也有定性為辦公輔助手段的,不同的博客,其命運也不同。

  蘇州市副市長的博客名為“朱永新教育隨筆”,與“醫生哥波子”一樣屬於“私人博客”。但這兩位“博主”並未回避與工作相關的內容,表達了不少對工作的思考。博客幾乎每日更新,訪問量很高。

  瀋陽市環保局局長李超和鄭州市物價局局長陳軍安,則把自己的博客定性為“工作博客”,前者的最後更新日期是2006年12月20日,後者的最後更新日期是2006年11月3日。陳軍安的博客開通近10個月,只發表過8篇文章。比較而言,“工作博客”活力不足。

  鄭永廷認為,“工作博客”生命力不強,不足為奇。首先,涉及政府工作的具體問題,在現實中就可以解決的,不一定非要上網。其次,在“工作博客”上,官員與其他網民之間還是工作關係,也不可避免地還有層級關係,“官樣文章”自然無法得到網民的青睞。

  如果不能處理公務,官員博客促進“電子民主”的價值是否就打了折扣?

  有人認為,官員“開博”,在制度建設方面意義不大,更好地完善已經普遍建立的政府網站,讓其充分發揮政務公開的作用,充分發揮溝通網友的作用,是一個更好的,更具有制度意義的選擇。

  但更多的人對官員“開博”持支持態度。他們認為,“電子民主”並不僅指“電子政務”。完善政府部門網站的功能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因此否定官員博客的意義。官員“開博”,可以以執政者的身份,結合自己的思考,進一步向公眾宣傳政策,這也是官員博客應當發揮的職能。

  針對醫療改革,廖新波在他的博客上既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又轉載了一些國外學者的文章,同時還不斷以專業人士的身份,為公眾解讀醫改方案出臺的背景及進程;作為教育專家,朱永新也在自己的博客上不遺餘力地介紹、推廣“新教育”。

  官員的“私人”博客,正在悄然發揮著超越“私人”範疇的作用。(記者 賴雨晨)

 

熱詞:

  • 廖新波
  • 官員開博
  • 電子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