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視頻 >

[新聞1+1]失依兒童:涼山需要溫暖!(20120222)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2日 22:2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65479a1e543b488dba206cb1a2e2a89a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節目導視】

    吉地子貴:春天裏有陽光,樹林裏有花香,小鳥,小鳥,你自由地飛翔。

    種地、砍柴、喂豬、做飯,12歲的家長,離開學校的學生。

    記者:如果説現在讓你回來讀書,你讀不讀?

    吉地子貴:弟弟沒有人帶,現在不讀。

    沒有電燈、沒有傢具,10平方米的土坯房,76歲的奶奶。

    記者:你這是從哪背過來的?

    小女孩:從後面的山上背下來的。

    記者:那背多長時間啊?

    小女孩:三個小時。

    或者是孤兒,或者是父親去世,母親改嫁,他們是大涼山裏一萬多名失依兒童。

    李樹堂:五歲以下這部分(失依兒童),你交給誰也沒有辦法,沒有專門的保育員,連學前教育這個教師還不能夠滿足。

    生活、成長,愛心需要怎樣匯聚?關愛需要怎樣滲透?

    《新聞1+1》今日關注“失依兒童,涼山需要溫暖!”

    CCTV消息:今天晚上我們的節目將關注一群特殊的孩子。在我身後的大屏幕上,您看到的這些孩子都來自大涼山區。他們有的是父母都不在人世的孤兒,有的是父親去世之後母親改嫁,他們就沒有任何的依靠。這兩類孩子,我們把他們統稱為“失依兒童”。

    本台走基層欄目組的記者最近就到大涼山區採訪了他們,給我們帶回了他們的真實生活。

    孩子們:你迷茫中帶著一個少女的美麗純真,接受一個陌生人的愛。

    孩子們唱的彝族歌曲名字叫做“流淚的索瑪花”,索瑪花就是杜鵑花。

    在四川省大涼山深處的昭覺縣四開鄉中心小學,紅絲帶棟樑班的41個孩子全部都是失依兒童。老師告訴記者,教給他們這首歌曲,就是希望這些孩子能像遍佈大涼山的索馬花那樣頑強生長。但在最近,一個孩子卻突然離開了。

    大年初五的下午,班主任毛老師接到電話,一個叫鄭楊兵的孩子突發心臟病,感染肺結核猝死。記者隨同毛老師趕往他位於大山深處的家。

    毛龍老師(鄭楊兵的班主任):看著他長大,從一年級再到六年級,現在突然就沒了,一個孩子説沒就沒了,誰的心裏真的説不出。

    八年前,癱瘓的母親生下妹妹十一天后去世,後來父親染上毒癮,2008年因感染艾滋病致死。只剩下奶奶照顧著兄妹二人,如今已經8歲的妹妹還沒有上學。

    吉木莫約果(鄭楊兵的奶奶):現在很擔心小妹妹,如果我死了,希望更多的人能幫助她,讓她能夠上學。

    父母雙亡,無人照顧的鄭楊兵兄妹,這樣的孤兒在紅絲帶棟樑班一共有22人,而剩下的其實他們有媽媽,但卻沒人照料,相反他們還要照顧家人。

    16歲的馬拉作,75歲的奶奶最近病了。她請老師來幫助自己把奶奶送到醫院去看病。

    馬拉作(“棟樑班”學生):她每到感冒生病的時候都不肯去治療,這樣子有時候我很生氣。

    不肯去縣裏治療的奶奶,在鄉衛生院治療了一晚,第二天不見好轉的她在大家的勸説下,用急救車送到了昭覺縣人民醫院。儘管有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可以報銷住院費的80%,但對於這個年收入只有幾百元的家庭來説,這同樣是一筆不小的費用。留在醫院照料奶奶的拉作,還要牽掛留在家裏的弟弟馬日且。

    記者:那姐姐和奶奶不在家,你一個人害不害怕啊?

    馬日且(拉作的弟弟):不害怕。

    記者:不害怕?

    馬日且:嗯。

    生活的現實,讓9歲的馬日且已經像一個小男子漢。在他3歲時,父親去世,後來母親也改嫁了,按照當地的風俗,改嫁後是不能再管以前的子女的,就這樣馬日且和姐姐、奶奶開始了相依為命的生活。面對記者,他從櫃子裏找到了一個塵封已久的相框,用袖子抹去了塵垢。

    馬日且:這是我媽媽。

    記者:媽媽對你好嗎?

    馬日且:有些時候我犯錯誤的時候,她總是罵我。

    記者:罵你還是對你好?

    馬日且:罵應該是好的,因為以後不要讓我做壞事。

    深冬,馬日且的衣裝在描述著這對姐弟的不易。姐姐馬拉作是紅絲帶“棟樑班”的副班長,她説自己的心願是當一名警察,而且是臥底。

    馬拉作:這裡吸毒犯實在是太多了,我想這樣下去我的家鄉很不好,所以我想當一名警察。

    孤兒或者是因為父親去世,母親改嫁,從而成為事實上無人照料的孩子。對於這個班級而言,他們的家庭、處境或許不同,但一個共同的原因,都與這裡是毒品和艾滋病較為氾濫的地區相關,而這個“棟樑”班也只是一個縮影。連日來,一組這裡孩子的面孔不斷衝入人們的眼簾,涼山需要溫暖!

    主持人:大涼山失依兒童的故事,我們臺的新聞已經持續關注了半個多月的時間。通過記者的採訪和報道,我們看到了過去這個非常陌生的群體,在我們面前一天一天的清晰了起來,看完這些孩子的每一個故事,我們心裏都是百感交集,尤其是做父母的,看到這些孩子這麼小就早早地受了人間的那麼多苦,早早地挑起了人生的重擔。

    剛才我們在片子裏面看到那個十五六歲就已經離開人世的叫做鄭楊兵的小男孩兒,根據我們記者的描述,十五六歲的孩子居然才不到一米四高,他的妹妹瘦的、單薄的就像一張紙。看完這麼多孩子的故事,我想很容易總結出兩個字,一個就是“苦”,大涼山的這些失依兒童實在是太苦了,他們需要我們的救助;另外一個字就是“多”,據了解,全州像這樣的孩子一共是一萬多人。

    接下來我們就連線本台記者潘虹旭,因為她就這個問題在當地採訪了很長時間。

    潘虹旭,當你在採訪了這麼多孩子,在那裏待了那麼長時間之後,你心裏是什麼樣的滋味?

    潘虹旭(本台記者):剛才也聽到片子裏在説這些孩子,聽的時候心裏一樣是種酸酸的、麻麻的感覺。這些孩子真是特別可愛,他們非常懂事,不僅幹活,照顧弟弟妹妹,而且我們在拍攝的時間,還有一點讓我們感動的是,他們有些人都是很樂觀的,他們會懂得感恩,因為很多人都需要親戚、朋友、鄰里給他們幫助,但是他們會想到用自己的方式去回報他們,去幫助、去回報,用自己的力量再去幫助他們。

    其實在採訪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是一種非常複雜的心情,又想把他們的故事講好,感動觀眾。另一方面,我們其實也很不忍心去碰觸他們內心最柔軟的一些地方。像我們在採訪一個叫吉地子貴的孩子,在説到媽媽的時候,他突然就衝到屋子外面,就哭了起來,因為他是屬於當地比較特色的這種,父親去世,母親改嫁了,但改嫁以後母親再也沒回來看他,他是非常想媽媽的一個孩子。還有一個小朋友,我們在採訪完要走了,他拉著我手,就一遍遍地問,説姐姐,你們明天還會來嗎?我覺得這些孩子他們再能幹、再懂事,他們就只是一個孩子,他們渴望親情、渴望被關愛。

    主持人:作為記者,你跟他們相處了這麼長時間,但是終究是要離開的,就像那個孩子問你一樣,你明天還會來嗎?那麼你明天也許會來,但是你終究有不來的那一天。所以作為記者,在你採訪完這些孩子之後,你想做,你能做的你心裏是怎麼想的?

    潘虹旭:説實在的我們從去的時候就已經打定了,這個地方不可能只是去報道一次,去一次,會長期關注大涼山這些孩子,這個地方肯定還會再去。當然我們去是一回事兒,另一方面,我們也特別想,就是能為改變他們的生活狀況做點什麼。我覺得看了所有節目後的人其實有一種共同的想法,這幾天像我們接到電話、微博上,很多的反饋,包括我們很多同事,都在想為這些孩子做點什麼,捐款也好、捐衣物也好,希望能夠通過我們為這些孩子將來的改變做出一點點的改變,通過我們努力,哪怕讓他們能起到一點點的變化。

    主持人:虹旭,稍後我們會繼續跟你連線。

    通過潘虹旭他們的報道,我們看到了這些孩子的真實生活情況。但是在這些孩子的生活困境之後,實際上是一個更大的社會治理難題,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兩方面,一方面要讓這些孩子,類似這樣的孩子不要再大量産生了。但是另外一方面,當下要做的更緊迫的事情,就是要料理好他們現在的生活。

    接下去,我們就看一個叫做子貴的孩子,他具體的一些生活經歷。

    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位於海拔2500米高山上的益吉村。吉地子貴和兩個弟弟的家就在這裡,記者見到子貴時,他正在為開春後的耕種準備農家肥,需要把牲畜的糞便和秸稈、雜草等混合,堆放起來發酵。

    潘虹旭:這真的好沉,別看只有一小筐,但是濕濕的,份量非常重。

    12歲,看起來比同齡人還要瘦小,子貴和弟弟難以完成這樣的農活,好在還有村裏人來幫忙。

    布拖縣益吉村村民:這個孩子的父親死了,母親改嫁了,家裏還有一個很小的弟弟,非常可憐。

    爸爸在的時候,子貴的生活過得還算不錯,除了種地,家裏還養了十幾頭豬。爸爸憑著編筐的手藝,讓子貴在同村的小朋友中最早看上了電視,然而隨著爸爸的去世,媽媽的改嫁,兄弟三人開始了獨立生活的日子。提起媽媽,子貴一邊説不想,一邊卻突然衝出屋子哭了起來。

    記者:是不是怪媽媽沒來看你,肯定是媽媽有事情或者有什麼困難,媽媽肯定非常想子貴,也想弟弟們,子貴不要難過,媽媽肯定是最愛你們的。

    種地、喂豬、砍柴、做飯,這個內向的孩子做著和村中大人一樣的活兒,變得更加沉默寡言。

    記者:子貴,像這種砍柴、做飯都是誰教你的啊?

    吉地子貴:沒人教。

    記者:我看你手上這個地方,這個疤是怎麼弄的?

    吉地子貴:燙傷的。

    記者:生火的時候受傷的啊?

    吉地子貴:(生火的時候)火鉗燙傷的。

    記者:什麼藥都沒涂嗎?

    吉地子貴:嗯。

    好哥哥,這是村裏人對子貴的誇獎。姑姑偶爾給他10塊、20塊的零花錢,他總是留給弟弟。兄弟三人,一共20多件衣服,得有了錢再給弟弟買兩件新的,這是子貴的心願之一。

    布拖縣益吉村村民:這幾個小孩沒人管,就和孤兒一樣,真的很可憐,他們家裏沒有勞動力,我們這些鄰居也不可能永遠幫他們。

    沒人管,但又不是孤兒,這意味著兄弟三人不適合用於國家去年出臺的《孤兒救助辦法》,不能領到每個月每人600元的補助。而在整個布拖縣,這樣的孩子還有4000多人。

    阿冷麼阿力(布拖縣民政局工作人員):農村低保復查擴面,其中我們優先照顧的是事實上無人照料的兒童。我們今年(2011年)新增了8000人農村低保,其中有4000人左右是事實上無人照料的兒童。

    好消息是當地政府去年把他們優先納入低保對象,為了掌握孩子們的家庭狀況,更好地幫助他們,布拖縣民政局去年還為所有的孤兒和事實上無人照料的孩子全部建立了檔案,子貴三兄弟的檔案也在其中。

    記者:他這裡沒有享受這個低保啊?

    羅平(布拖縣民政局副局長):這是(2011年)3月份建立的檔案,我們(2011年)9月份擴面的時候,這部分孩子現在已經全部納入了我們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

    記者:就是現在已經享受了?

    羅平:對,現在已經(享受了)。

    記者:大概是多少錢?

    羅平:每個月每個孩子65元。

    65元,按當地的價格也不過能買二十幾米。羅平告訴我們,地方政府確實也有難處,作為年財政收入只有5000多萬元的國家級貧困縣,他們現在也很難拿出更多的資金,這樣的現實困境在涼山州並不僅僅限于布拖縣。

    陳貴林(美姑縣民政局副局長):對於事實上無人照料的(孩子),父親死亡,母親改嫁,這個是我們這個地方的縣具有一定特色的,或者一定民間習俗帶來的孤兒形態。那是不是可以考慮因地制宜,分類救助,按照一定等級,400、200,給予他(們)經濟上的救助。

    主持人:剛才片中也説到了,新政策的實施實際上劃了一條杠,在65元錢和600元錢之間劃了一條杠。像子貴這樣的情況,母親在世,但是已經杳無音信,他就是像孤兒一樣的這種境遇,但是他不算孤兒,所以他一個月只能領65元錢。而在政策的這一頭,如果你是孤兒一個月就能領600元錢,這一個政策出來,政策的這一邊和這一邊相差得實在是太遠。但是這種相差對於像子貴這樣的兒童來説又意味著什麼?我們一眼就能夠看到,所以這樣也讓我們在深刻反省這麼一個問題,政策當然都是一個政策,但是每一個地方,每一個像子貴這樣的家庭、像子貴這樣的孩子,他遇到了具體的情況又是如此的不同。因此,到底如何因地制宜去解決子貴這樣的問題,實在是值得我們去考量。

    接下來我們再連線潘虹旭。我們了解一下,虹旭,當你採訪完子貴之後,當子貴的生活狀態已經在電視上呈現出來之後,子貴現在的生活得到改善了沒有?

    潘虹旭:子貴在我們的節目中已經説了,子貴現在迫切地是很想讀書。今天我們就得到了一個好消息,説子貴的小弟弟現在已經確定能夠被福利院接收了,所以開學的時候子貴是能夠重新回到課堂了,這對於他來説可能是一件最好的事情。

    另外,現在節目播出以後,也有很多熱心觀眾都非常關心子貴,這幾天布拖縣的民政局也接到了很多的電話,很多人都想幫助他,所以在這裡我們也想謝謝大家。因為子貴是一個讓我們非常感動的孩子,他能夠上學,我們覺得是最重要的事情。

    主持人:謝謝虹旭,在前方報道那麼長時間,而且給我們帶來了關於子貴的最新消息。

    在這裡,我們特別要花一點時間來告訴各位幾個電話。他們是中華紅絲帶基金會設立了一個專門針對大涼山失依兒童的專項基金,聯絡電話是010-83915753/5739;另外,涼山州婦女兒童發展中心的聯絡方式是0834-3365499。

    錢對於像子貴這些孩子來説,它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但是在目前來説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像子貴這樣的失依兒童需要您的幫助。我們也希望有更多的電視觀眾能夠通過我們這樣的一個電視節目,能向他們伸出援助之手,因為援助了子貴的現在也就是援助了子貴的未來,也就是援助了大涼山的未來。

    剛才我們説錢很重要,有了錢是不是就能夠解決全部的問題呢?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由於這些孩子太小了,有的時候給了他們錢,他們也不知道該如何去花這些錢。沒錢是問題,有了錢有時候也是問題。另外,這麼大的孩子,不僅在物質上需要我們的關注,另外在生活上、在精神上也需要我們的關注。

    接下去我們繼續關注子貴的故事。

    吉地子貴:《匆匆》,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朱自清的《匆匆》,這是12歲的子貴最喜歡的一篇課文。他總是會時不時地拿出來朗讀溫習,只不過已經不是在課堂上了。

    自從父親去世,母親改嫁後,家中就只剩兄弟三人,子貴的大弟弟子力一直在一個專門接收失依兒童的愛心班裏讀書,而小弟弟只有3歲,時刻需要人照顧,作為哥哥,剛剛念完六年級的子貴選擇了輟學。

    在家中的土坯墻上貼著幾張他和子地在學校拍的照片。

    記者:這張是你嗎?

    吉地子貴:是弟弟。

    記者:弟弟的,那這邊這張呢?

    吉地子貴:前十名的照片,弟弟班(上)前十名的照片。

    記者:弟弟成績不錯嘛,弟弟第幾名?

    吉地子貴:第一名。

    記者:你成績好不好?

    吉地子貴:好。

    記者:第幾名?

    吉地子貴:第四名。

    雖然離開學校是子貴自己的選擇,但是當記者和他聊起上學的事兒,他還是忍不住地流淚。子貴説,現在每天干完活,他最喜歡做的事兒就是看書,墻上挂著的這個小書包就是他的,裏面一直裝著他的課本。

    記者:數學書、語文書,這是故事書。子貴,這故事書是誰給你的?

    吉地子貴:弟弟。

    記者:子力,為什麼會想借本書給哥哥看。

    吉地子力:他喜歡看。

    從子貴家出來,走路大約半個小時就到了他原來的小學。

    記者:子貴,你原來是坐第幾排?

    吉地子貴:第一(排)。

    記者:如果説現在讓你來讀書的話,你讀不讀?

    吉地子貴:弟弟沒有人帶,現在不讀。

    對於子貴來説,因為屬於義務教育階段,只要他回學校報名,隨時都可以重新上學。但學校幾次勸説他回來讀書,孩子都沒有同意。

    三兄弟平時吃的土豆和苦蕎都是自家地裏種的,如果他回來上學,家裏的地誰來管,3歲的弟弟又由誰照料呢?

    且沙爾伍(布拖縣益吉村村長):可以找人幫著種地。

    記者:小弟弟沒有人照顧,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嗎?

    且沙爾伍:但是沒辦法幫助照顧孩子,孩子太小了,各家都不富裕,孩子都多。

    同子貴一樣,許多失依兒童被迫輟學,都是因為家中有更小的弟弟妹妹需要照顧,而這也一直是擺在布拖縣教育局面前的一個難題。

    李樹堂(布拖縣教育局工作人員):5歲以下這部分(失依兒童),你交給誰也沒有辦法,沒有專門的保育員,沒有辦法解決。像福利院來講的話,它能夠解決,有專門的保育員,如果你到一個區鄉、一個學校裏面,連學前教育的這個教師也不能夠滿足,你還要叫它找一個保育員養3到4歲(兒童)也不行。

    值得欣慰的是,今年3月份布拖縣裏建的福利院就要啟動了,挨村篩查確定救助對象的工作已經在進行。子貴兄弟三人雖然不是孤兒,但年幼的弟弟也有希望被福利院接收照料,子貴也有可能重返學校讀書了。

    在家裏堆放柴火的閣樓上,有子貴用粉筆寫的字,那是一首他最喜歡的歌。

    吉地子貴:春天裏有陽光,樹林裏有花香,小鳥,小鳥,你自由地飛翔。春天裏有陽光,樹林裏有花香,小鳥,小鳥,你自由地飛翔。

    主持人:子貴要帶弟弟,子貴還要種地,改變子貴未來的希望就被寄託在了當地的福利院上。我們聽聽當地民政部門的説法是什麼樣的?

    羅平:福利院應該説在3月中旬左右能夠正式啟用。

    記者:建一個福利院要多少錢?

    羅平:要800萬左右。

    記者:我們的財政收入一年是多少錢?

    羅平:5900多萬。我們福利院總共只有150個床位,目前我們設計有100個五保老人,有50個孤兒的床位。

    記者:跟4000多(失依兒童)比?

    羅平:需求量是不能夠容納這麼多的,福利院畢竟我們以前都沒有,所以修建了這個,但是擴建可能由於資金上的缺口,所以擴建上可能有一定的難度。但是我們縣上也有一些初步的想法,就是想把這個所有的失依兒童集中在一起進行管理,我們縣上也對這個進行了規劃,資金的缺口確實難度很大,我們縣委政府也在通過其它的渠道在籌措資金。

    主持人:當地的福利院只有50個孤兒的床位,好在子貴的弟弟將要住進去了,50個,數字非常少,但是畢竟是開始了,雖然這個開始非常艱難。

    現在中國兒童福利示範區項目正在四川涼山區試點,其中有非常具體的項目,比如説要督導兒童使用經濟補貼,要支持大齡兒童生産技能等等。要知道對於這些兒童來説,他們的路還有很長,到底如何幫助他們設計未來能夠克服一個一個的障礙,對我們來説是一個棘手的考驗,也需要我們對他的幫助。

    【走基層系列關注大涼山失依兒童】   

    【走基層問暖】關注大涼山失依兒童 金子找媽媽:心願

    【走基層問暖】安曉麗:大山裏的“孩子王”

    【走基層問暖】子貴:我愛上學 但我更愛弟弟

    【走基層問暖】關注大涼山失依兒童:吉地子貴—挑起全家重擔的孩子

    【走基層問暖】吉火日爾眼中的“小家”和“大家”

    【走基層問暖】吉火日爾的難題

    【走基層問暖】重訪爾解卡峨村

    【走基層問暖】大涼山失依兒童 渴望愛的孩子

熱詞:

  • 失依兒童
  • 涼山
  • 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