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廣州流動人口出現新趨勢 流動人員傾向舉家遷移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7日 06:5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廣州流動人口出現新趨勢 番禺一成流動人員實現舉家遷移 生活更安心更有責任感

  廣州700多萬流動人口出現從“個體流動”到“家庭式遷移”的明顯趨向。番禺有一成流動人員表現為夫婦和小孩、老人舉家遷移,軌跡形式主要是“反哺式遷移”和“接棒式遷移”。

  近日,記者對番禺流動人口狀況進行了取樣調查,發現部分流動人口逐漸將家庭成員接來紮根,從“個體流動”變成了“家庭式遷移”。

  從候鳥到“長住”

  76歲的楊光全老漢住在番禺石碁鎮歧山路的一間出租屋內。他原本是重慶合川市三匯鎮長勝村人。10年前,46歲的兒子楊成和43歲的兒媳婦黃淑平到廣州打工。經過“試探性居住”之後,2011年開始,楊光全決定長住在廣州。從此,楊家算是從重慶“徹底遷移”到了番禺。

  楊家是廣州700多萬流動人口中,慢慢成形的“家庭式遷移”的一個縮影。楊家的發展史,是典型的“年輕男人出外打工年輕女人隨夫打工小孩接到身邊團聚老人試探性居住老人遷移”的“反哺式遷移”軌跡。

  此外,也有“接棒式遷移”的。來自廣西桂平白沙的李海彬一家,在番禺南村住了快20年了。5年前,兒子李金榜和兒媳婦王簡玲也來到番禺打工。自此,李家實現了整體遷移。

  員工“返鄉率”下降

  廣州流動人口“家庭式遷移”的萌芽和發展,令過往用工單位揪心的“返鄉率”大幅度下降。剛剛過去的春節中,番禺區流動人員和出租屋管理辦公室對轄區130萬流動人員調研結果顯示,四成流動人員留在廣州過年。

  番禺區流管辦主任黎梓華也估算,番禺區大概有10%左右的流動人員基本完成或全面完成了“整體遷移”。

  家人來了 流動人員更安心

  今年2月3日,番禺流管辦統計錄得最新數據:130萬流動人員中居住方式比例為“家庭”的佔46%、單位宿舍佔20%、單身租房佔18%、合夥佔14%、其他佔2%。

  其中,“單位宿舍”同比下降10%,“單身租房”同比下降5%、“家庭式”同比上升12%。番禺流管辦認為,這“體現流動人員對番禺的融入越來越好,對家庭生活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流動人員的流動方式逐漸從單身流動到家庭式的流動轉變”。

  從流動人員單槍匹馬,或夫妻兩人來廣州“單打獨鬥”,到老老少少“全家進穗”,演變中發生著什麼樣的變化,又出現著什麼樣的趨勢?

  黎梓華説,這種變化首先對穩定、和諧就有莫大的好處。“一個年輕人到了陌生地方,如果遇到什麼事,火氣大的,就會想著打一架,砸上一通,反正明天搬走就行。如果家裏人也來了,那會考慮更週全的因素。”黎梓華説,“家庭式遷移”能讓流動人員更安心在番禺創業工作,更有社會責任感和擔當。

  家是把心留住的“黏合劑”

  “家庭遷移中,最關鍵的就是老人小孩。他們到了番禺能穩定,家庭主心骨就會安心。” 黎梓華説,番禺每個街道、鎮都有一到兩個大型文化廣場,讓大家可以跳舞、唱歌、聚會。“外地老人來到番禺,廣場的確是他們社交和娛樂的好平臺。”

  截至去年年底的數據,番禺區義務教育階段的初中有47所、小學165所,其中流動人員子女在讀84564人,在公辦學校入讀的有44622人,佔流動人員子女在讀總人數的52.8%,番禺區政府都給予了妥善安置。

  除了番禺,廣州基層部門也逐漸提升“流動家庭”服務質量。去年底,龍洞街家庭綜合服務中心“龍洞新人家”正式揭牌投入運營,龍洞外來工從此有了一個自己的家。

  龍洞街黨工委書記石澤潤説,街道將建設家庭綜合服務中心的工作作為今年街道的中心工作,結合龍洞地區外來人口多、高校多的特點和居民群眾需求,突出“關愛特困群眾、關愛流動黨員、關愛外來工子女教育”,體現社工帶義工、義工幫扶外來工的服務理念,所以龍洞街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取名為“龍洞新人家”,“寓意龍洞本地、外地一家親”。

  記者手記

  新課題需新體系

  廣州20多年的服務管理心血,特別是近年來“留下過年”的有力引導,令佔廣州實有人口一半比例的流動人口大軍,其家庭形態正在産生質變。

  從個體流動向家庭式遷移變化,變化的不止是從夫妻單槍匹馬,到老老少少“全家進穗”的數量變化;也不止是“流動利潤”往哪流動的財務變化,更是700多萬流動人員對“家”的理解轉變,對紮根所在地的選擇轉移,這是龐大的、結構性的變化。正如番禺基層服務部門工作者所説,“家庭式遷移”能讓流動人員更安心在廣州創業工作,更有社會責任感和擔當;另一方面,新的問題也必定出現,一位湖南籍職員就向記者坦言:“一家老少都搬過來了,好像就沒有了退路。以前多委屈,多受挫,年底回到老家還是風風光光,可以調和情緒。現在好像沒那麼輕鬆了。”

  這是一個新的、大的、重要的課題。流動人員家庭式遷移是遷移論中“鏈式遷移”的核心一環,對於來臨的真正“整體遷移”,服務和管理都必須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也亟待刷新流動人口服務體系,如住房、子女教育、文化設施建設等等。 (陳翔)

  基層管理服務部門負責人:廣州流動人口家庭式遷移趨勢,將“流動利潤”徹底鎖定在廣州,同時強化了流動人員的社會擔當和家庭責任,為和諧廣州作出新貢獻。但這也需要政府部門加大服務力度,讓流動家庭的“心”能真正安在廣州,同時對可能産生的新管理、服務問題,也應予以重視並提升質量。

熱詞:

  • 廣州 流動人口 新趨勢
  • 流動人員 舉家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