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從經濟發展視角看文化建設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9日 05:3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當代中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正如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的:“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那麼,如何看待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如何推進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文化建設?近日,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李義平。

  記者:文化建設與經濟發展是緊密相連的,這一點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

  李義平:是的。從學術層面來看,越來越多的學者致力於從文化的角度解釋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以及發展模式的選擇。美國學者弗蘭西斯福山認為,新古典經濟學最多能解釋80%的經濟發展,剩下的20%必須靠文化去解釋。法國學者阿蘭蓓蕾菲特認為,在土地和勞動(泛指一切物質生産要素)之外,存在著第三種生産要素,這就是文化。

  經濟學一開始叫政治經濟學,包括的範圍要廣泛得多,解釋面要寬泛得多。亞當斯密是古典經濟學的鼻祖,他在寫《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書之前先寫了《道德情操論》一書。我認為這不是偶然的,因為只有先從倫理學的角度、文化的角度確定了“人”,才有合乎邏輯的市場經濟。當政治經濟學演化為經濟學,成為一個純粹技術層面的工具式學科時,解釋面就變窄了。

  一種文化、一種價值取向對應著一种經濟體制、一種發展方式。我們之所以選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因為認識到作為個體的人是有自我利益追求的。如果這種追求在法制規範之下、履行必要的社會責任並且合乎職業道德要求,就是有利於經濟健康發展的。我們之所以選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在於認識到計劃者所掌握的知識和信息是有限的,通過自由競爭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對經濟效率的提高非常重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僅是一種物質層面的追求,而且是一種精神層面的、文化層面的追求,因為説到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思維方式和行為路徑的轉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並不是簡單地上幾個項目,而是應把創新作為原動力、作為一種常態,使我國在國際産業分工中不斷邁向高端;著力於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著力於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充分釋放企業家推動自主創新和轉型升級的能量。所有這些,都涉及價值取向和文化理念的轉換和提升。

  記者:文化屬上層建築範疇,與經濟基礎是相互作用的。我國自然經濟的歷史很長,又經歷了幾十年的計劃經濟,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很深。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文化建設具有怎樣的作用?

  李義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並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體制問題,而是一個有機的體系,其中包括與之相適應的文化變遷。沒有文化的變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不可能完善的。

  五千年的歷史使我們的傳統文化不乏精華,但也必須承認,與自然經濟、封建統治相適應併為其服務的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內容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並不適應,例如重農輕商、“官本位”等。當年德國相對於英國、法國比較落後,馬克思在講到德國的落後時曾經深刻指出:“我們也同西歐大陸所有其他國家一樣,不僅苦於資本主義生産的發展,而且苦於資本主義生産的不發展。除了現代的災難而外,壓迫著我們的還有許多遺留下來的災難,這些災難的産生,是由於古老的陳舊的生産方式以及伴隨著它們的過時的社會關係和政治關係還在茍延殘喘。不僅活人使我們受苦,而且死人也使我們受苦。死人抓住活人!”馬克思這裡所講的“死人抓住活人”,就是指舊的意識形態的束縛和阻礙。因此,我們必須從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角度審視和改造傳統文化。這種改造是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因為隨著經濟基礎的變遷,作為上層建築的文化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我們應當積極引導這種變化。

  有意思的是,率先步入市場經濟的國家當年也進行過此類討論。美國學者艾伯特赫希曼在《慾望與利益——資本主義走向勝利前的政治爭論》中記錄了這種思想解放的過程。經過討論達成的共識是,對人們合法地追求利益給予肯定,並用這種健康的慾望去平衡破壞性的慾望。正是這種認識上的深化,推動了市場經濟的持續繁榮和發展。

  記者: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文化包括哪些內容、具有什麼特徵?

  李義平: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文化與現代社會基本價值取向是一致的,離開了這些文化理念,市場經濟就難以健康運行,因而應當大力培育和弘揚這種文化。它大致包括這樣一些內容。

  正確對待財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商品是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統一體。商品生産者要得到價值,其商品的使用價值就必須為社會所承認。在這樣的規則下,人們獲得的價值越多,對社會的貢獻就越大;這樣的人越多,社會就越富裕。我們需要反對的是不正當收入,而對勤勞致富、陽光財富則應當充分肯定。

  形成正確的社會價值評價和引導信號。社會價值評價和引導信號對於經濟健康發展十分重要。不同經濟發展階段和體制條件下的價值評價和引導信號不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價值評價和引導應當有利於人們發揮比較優勢,調動人們的創新激情和創業精神,激勵人們通過積極努力實現自身價值,提升經濟社會地位。德國製造業之所以發展得好,是因為德國社會在價值取向上對技術工人的作用給予充分肯定。我國一方面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技術工人短缺,從文化意識上看應該是受“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等傳統觀念的影響。此外,目前存在的泛行政化、等級化問題很大程度上緣于傳統“官本位”思想,不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不僅不利於增強經濟社會活力,而且會加大經濟社會運行成本。

  濃郁的商業氛圍和企業家精神。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都有濃郁的深藏在民間的商業氛圍。我國浙江的民營經濟被人總結為老百姓經濟,説的正是這種商業氛圍。商業氛圍是根植于老百姓中的一種致富衝動。企業家精神的核心在於冒險、創新、永遠進取、永不言敗。發展經濟學認為,發展中國家欠發展有技術、資本短缺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缺少冒險精神。冒險就是探索未知領域,就是創新。創新就要容忍“異端邪説”,因為創新就是與傳統不同。新經濟之所以率先産生在美國,是因為美國人容易接受獨立自主、自我革新的精神。德國和日本之所以傳統製造業發達,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社會成員服從權威,嚴格遵守規章制度。我們需要團隊精神、集體主義,但也應明確在哪些領域需要強調集體主義,在哪些領域需要充分發揮個人的獨創性。很明顯,在純學術領域,在創新性極強的領域,就需要充分發揮個人的想象力和創造性。鼓勵創新就要容忍失敗。競爭是市場經濟魅力所在,有競爭就有失敗。沒有失敗、沒有破産,就等於不讓市場機制“工作”。一個不能容忍失敗的社會不可能有真正的競爭和創新。如果政府試圖保護一些人、一些企業免受經濟上的失敗,就會加劇經濟不公平,扭曲市場機制,降低資源配置效率。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政府應當轉變職能,把自己的作用嚴格限定在具有比較優勢的領域,放手讓社會商業氛圍和企業家精神發育。

  誠信和職業道德。誠信和職業道德是重要的社會資本。社會資本豐厚與否直接關係一個社會的交易費用和管理成本。缺少誠信,缺少職業道德,市場經濟就無法運行,對誰都沒有好處。試想,如果學校賣文憑、企業生産假冒偽劣産品、仲介機構提供虛假信息、借錢不還等成為普遍現象,這樣的經濟和社會能有效率嗎?每個人都應當履行他的工作或他所處的位置賦予他的責任和義務,這是其天職。

熱詞:

  • 文化建設
  • 學者訪談
  • 經濟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