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張家港人均GDP達2.3萬美元 轉型發展啟新航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29日 05:1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人均GDP突破2萬美元之後,轉型發展之路該怎麼走?這是江蘇張家港市近年來著力破解的重要課題。

  2011年,張家港市的GDP達到1850億元,按照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達2.3萬美元。在國際上,這已經是發達國家和地區水平。

  但是,這個令人驚嘆的數字背後,還有一個令人難以輕鬆的數字:在張家港的經濟結構中,傳統産業比重依然偏高,達到85%左右。對於張家港這個在全國具有標桿意義的城市而言,加快轉型升級沒有退路。

  “江蘇省第十次黨代會開啟了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新征程,張家港明確了2012年在全省首批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奮鬥目標。不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就是一句空話。這就需要以更大魄力,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加快發展新興産業,走出一條科學發展、轉型發展、創新發展的新路。”張家港市委書記徐美健説。

  傳統産業不是包袱,而是轉型發展最現實的資源

  最近,沙鋼集團玖隆鋼鐵物流園與江陰潤超鋼板預處理有限公司簽約,合資組建鋼板預處理公司,年加工鋼板能力可達72萬噸。這標誌著沙鋼規劃總投資約300億元發展鋼鐵大物流成功邁出了第一步。

  “在張家港,我們將不再增加新的産能,但是依託鋼鐵主業,發展現代服務業大有可為。”沙鋼集團董事局主席沈文榮説。

  張家港有著雄厚的製造業基礎,在轉型升級過程中,發展生産性服務業將形成新的優勢。據悉,沙鋼現在的鋼産量是3500萬噸,如果一味擴大産能,無論是土地資源還是環境容量,都是不允許的。

  産能有“天花板”,但技術創新沒有止境。沙鋼這幾年著力提高新型産品研發能力,重點發展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項目,實現了棒材、線材、板材、管材等所有産品國家重點工程建設的全覆蓋。

  “傳統産業不是包袱,而是轉型發展最現實的資源。”徐美健説。張家港市先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傳統企業通過改造提升、轉移提升、多元提升、擴張提升“四個提升”,全力推進轉型升級。2011年,全市新興産業投入230億元,佔工業投入的65.7%,實現産值1522億元,增長28%。全市銷售超10億元企業達到70家,上市企業累計達到19家。

  飛翔集團有著近40年曆史,是一家老化工企業,輝煌的時候,國際市場份額曾佔到50%。但是,飛翔的老總施建剛判斷:在這個領域,飛翔已經“做到頂了”,很難再有更大發展空間。於是,他作出了一個驚人的決策:以4.9億美元的價格,把表面活性劑原料這一塊賣給一家法國企業,轉而投入大量資金,用於開發新的技術、培育新的産業,研製開發了塑料抗紫外線增強劑。

  2011年飛翔集團實現銷售超過50億元。在國際經濟複雜多變的情況下,企業能取得如此業績,施建剛的回答是:“沒有其他原因,就是不斷創新!”

  不是騰籠換鳥,而是騰籠換鳳,要把有限的空間騰出來發展新興産業

  在張家港,除了沙鋼的沈文榮,還有一“沈”:澳洋集團老總沈學如。

  短短幾年時間,澳洋集團成長為張家港市新興産業的領軍企業。澳洋是做毛紡起家的,但現在人們津津樂道的,卻是澳洋的動漫産業。他們開發的擁有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RuYiToon(如意通)智慧二維動畫製作系統”,被認為是“動漫産業領域的重大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代表了國際領先水平。

  “産業轉型首先是思路轉型;産業升級首先是理念升級。”沈學如説,企業要獲得持久發展的動力,必須不斷培育新的産業,加大自主創新的力度,“這方面需要一點壯士斷腕的勇氣”。

  一個基本的現實是,張家港777平方公里的陸域面積,而48萬畝耕地必須嚴格保護。張家港64公里的長江岸線,有35公里是生態岸線。經濟總量那麼大,發展速度又那麼快,發展空間卻越來越少,怎麼辦?

  “一個字:騰。以前講騰籠換鳥,現在要講騰籠換鳳,那些發展空間不大的産業,該淘汰的就要淘汰,該轉移的轉移,把有限的空間騰出來,大力發展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低的新興産業。”張家港市市長姚林榮説。

  比如張家港最大的紡織企業華芳集團,以前最多的時候,企業員工有5萬人,現在,80%的生産全部轉移到了外地,在張家港則大力發展動力鋰電池等技術密集型産業。據統計,張家港市百家規模企業,已有28家實現了産業轉移,在外投資超過600億元。

  2011年,張家港投入的新興産業扶持資金達到15億元。最近幾年,張家港的新材料、新能源、新裝備、新醫藥、新通訊等新興産業迅速崛起,在工業經濟中的比重也不斷增加。張家港的目標是,到“十二五”期末,新興産業的規模達到5000億元,佔到工業經濟總量的50%以上。

  盛隆光電的嬗變就很有代表性。這家企業原來叫“盛隆氨綸紗”,是一家傳統的紡織企業。據公司總經理隆仁明回憶,他是在2006年前後才了解太陽能這個行業的,之後轉向太陽能行業。目前,企業已經形成800兆瓦的生産能力,2011年,企業的銷售收入達到15億元。“真是想也不敢想!以前做紡織,年産值最多也就四五千萬元。”隆仁明説。他現在雄心勃勃:把盛隆打造成太陽能行業的世界品牌!

  借外腦,引外智,打造有利於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的“張家港環境”

  在張家港採訪過程中,接觸了20多位高新企業的老總,發現其中有一半操外地口音!“這是我們實施人才強市戰略的結果。”張家港市科技局局長陳亞光笑著説。

  比如,位於張家港經濟開發區的中國張家港智慧電力研究院,其科研團隊幾乎全部是“外腦”。研究院2010年剛剛成立,研究院院長由中國工程院韓英鐸院士擔任,並由8位院士和多位國內著名專家組成專家委員會指導研發工作。研究院下設5個研究所,擁有博士30多人。

  張家港面臨一個現實制約:沒有多少現成的科教資源,尤其是高科技人才。這個矛盾怎麼解決?借腦!張家港市積極引導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開展技術合作。至2011年12月,全市建立政府層面的産學研合作辦公室22家,實施産學研合作項目972項,共有536家企業與230所高校、院所建立了産學研合作關係。2011年,張家港全社會研發投入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達到2.35%。

  “引進一名人才、帶來一批團隊、興旺一個産業、培育一個經濟增長點”。基於這樣的理念,近年來,張家港市加大了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尤其是領軍型人才的引進,他們的想法是“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為我所用”。

  “‘張家港精神’聞名全國,如今,我們還要著力打造創新創業的‘張家港環境’!”張家港市委常委、組織部長方培華説。張家港市明確,全市各級財政用於人才培養、引進、獎勵的投入,不少於當年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的3%,對於引進的創新創業人才提供10萬—300萬元的安家補貼,提供60萬—300萬元的創業啟動資金,提供100到150平方米左右的人才公寓房或3年租房補貼,對於區、鎮人才載體建設項目由市財政給予最高1000萬元的獎勵。

  見到薛松生時,他正在察看“磁性芯片”生産線的調試工作。47歲的他,有著20年的磁電子行業從業經驗,曾在美國希捷科技等世界500強企業中擔任高管。2010年5月被張家港保稅區引進,創辦江蘇多維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已完成3條生産線的工藝流程設計,總投資1500萬的超凈室已調試結束,預計到2012年産值就將達到5億元。

  截至目前,張家港市已吸引海內外73個高層次創業型人才團隊和28個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團隊落戶,有力促進了新能源、新材料、新裝備、新醫藥等新興産業的發展。

熱詞:

  • 轉型發展
  • 領軍型人才
  • 生産性服務業
  • 張家港保稅區
  • 新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