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控制PM2.5須東部地區聯動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4日 10:2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對話人物 柴發合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曾參與北京與周邊地區大氣污染物輸送、轉化及北京市空氣質量目標研究,以及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環境污染控制對策與環境質量調控戰略研究等。

提高空氣質量之對話

  今年北京兩會,PM2.5成為代表委員頻繁提及的熱詞。誠如專家所言,就大氣污染防治而言,沒有一個人可以置身事外。

  北京公佈PM2.5研究性監測數據意義何在?治理大氣污染之路有多長?難度何在?日前,本報就此專訪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

  【PM2.5標準已呼籲十年】

  監測出來不達標,也有一個好處,就是能給政府和公眾一個提醒,空氣質量還需要改善

  京華時報:在公眾的呼籲聲中,各地紛紛給出了PM2.5監測的時間表。對此,您怎麼看?

  柴發合:我們可以把這看作一次PM2.5知識的大普及,大家的討論客觀上加速了PM2.5控制的進程。其實早在十多年前,我們就開始關注PM2.5的問題,並在各種場合呼籲建立我們國家的PM2.5標準。

  京華時報:早期的研究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柴發合:我們第一個項目是1998年開始的,叫“北京市大氣污染成因研究”,當時由科技部立項,我們在地壇公園、化工大學、石景山等地設了6個站點,分為冬夏兩次,每次15~20天,監測大氣中各項污染物的濃度,其中包括PM10和PM2.5。之後我們又在廣州、東莞、成都做了大量的PM2.5研究工作,解析它的成分和含量、來源,以及PM2.5佔PM10的份額。

  京華時報:當時怎麼考慮到要監測PM2.5?

  柴發合:因為那時國外已經開始研究PM2.5,美國在1997年就提出了PM2.5的標準。雖然當時我們國家還沒有PM2.5的標準,但作為研究單位,我們肯定要跟蹤國際動態,了解我們自己的情況。從2007年開始,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開始在院內設點,持續監測PM2.5和臭氧濃度。

  京華時報:根據你們監測的結果,北京PM2.5這些年有什麼變化?

  柴發合:前些天,市環保局分析過北京市近10年空氣質量的變化情況,和我們監測的情況基本一致,趨勢是越來越好。2007年,北京PM2.5的年均濃度大概在100微克/立方米,到

  2011年,前10個月的平均濃度為60~70微克/立方米。但這與即將出臺的年均35微克/立方米的國家標準還有很大差距。

  京華時報:也有反對的聲音,説監測PM2.5後達標的天數會很少,如果都不達標,監測就沒有意義。

  柴發合:PM2.5納入進來,不達標的天數會增多,但實際上空氣的狀態沒有改變,只是我們的標準提高了。監測出來不達標,也有一個好處,就是能給政府和公眾一個提醒,空氣質量還需要改善,形成一個逐步改善空氣質量的氣氛。而不是像現在,有些地方説“我們這裡空氣質量達標率在90%以上”,甚至有的地方説達標率100%,但這種“達標”算不上真正的達標。

熱詞:

  • 二次污染物
  • 環境科學
  • 污染物控制
  • 達標
  • 控制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