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國三年醫改取得重大進展 “看病難”得到緩解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5日 16:5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新網1月5日電 據衛生部網站消息,衛生部長陳竺在今日召開的2012年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指出,中國三年醫改取得重大進展,“看病難”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緩解,群眾看病就醫感受有了較大改善。

  陳竺指出,人民群眾通過醫改得到更多實惠。三年來,“看病難”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緩解。農村和偏遠地區醫療服務設施落後、服務能力薄弱的狀況顯著改變,城市大醫院“三長一短”(排隊掛號、交費和拿藥的時間長,但醫生問診和檢查時間較短)問題逐步緩解,群眾看病就醫感受有了較大改善。15分鐘內可到達醫療機構住戶比例從2008年的80.3%提高到2011年的83.3%,農村地區從75.6%提高到80.8%。

  三年來,城鄉居民開始享受到低水平、廣覆蓋的基本醫療保障,“看病貴”問題有所緩解。參合農民自付醫藥費用比例從2008年的73.4%下降到2011年的49.5%,看病就醫經濟負擔大大減輕。按可比價格計算,2008-2011年公立醫院門診和住院費用增長速度均控制在7%以內,減緩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醫療費用快速增長的勢頭。

  三年來,城鄉居民享受到均等化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據對十省(區)考核,群眾對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滿意度均在90%以上。三年來,國民健康指標繼續改善。2008—2011年,孕産婦死亡率從34.2/10萬下降到26.1/10萬,嬰兒死亡率從14.9‰下降到12.1‰。隨著各項改革任務落實,我國居民健康指標已進入較快改善時期,這是老百姓得到的最大實惠。

  陳竺強調,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基本醫療保障制度覆蓋面已達95%以上,初步形成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二三級醫院、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功能互補、上下聯動,中西醫機構並舉並重,公立與非公立醫療機構合作並存、協調發展的服務格局,成為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中最具中國特色的組成部分。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使我國長期堅持的“預防為主”方針有了制度安排,這是醫改的一個突出亮點。經過幾年努力,我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框架已初步建立,並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將長久地造福國民健康,也為醫改這一世界性難題探索了中國式解決辦法。

  陳竺強調,衛生事業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重城市輕農村、重醫療輕預防、重高端輕基本、重西醫輕中醫的問題正在扭轉,基層衛生人才隊伍的數量、學歷、知識結構也出現向好趨勢。2011年鄉鎮衛生院人員數達到120萬人,比2005年增長18.7%,其中大專以上學歷人員比重從23%提高到40%。過去5年,中醫師佔醫師隊伍的比重從10.3%提高到12.2%。人民群眾衛生服務利用結構開始發生變化,群眾對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利用2011年比2005年診療人次增加11.9億,增長了45.7%;出院人數增加了2022萬,增長1.2倍。城鄉和地區間衛生發展差距逐步縮小。調查顯示,2003年我國城鄉居民享有醫療保障的比例分別為55%和21%,城鎮顯著高於農村,2011年這個比例分別增至89%和97%,農村反超城鎮。城鄉居民孕産婦死亡率城鄉之比由2005年的1:2.15縮小為2010年的1:1.01。農村住院分娩率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差異由2003年的34個百分點下降到2010年的2個百分點。

  陳竺指出,衛生總費用發生重大結構性變化。2001年,我國衛生總費用中個人衛生支出比重高達60%,政府預算衛生支出和社會衛生支出分別僅佔16%和24%。2010年個人衛生支出的比重下降到35.5%,政府預算和社會衛生支出的比重分別提高到28.6%和35.9%。這一結構性變化説明我國衛生籌資結構趨向合理,居民負擔相對減輕,公平性顯著改善,據調查,2011年與2008年比,城市住院病人不滿意率下降7個百分點,農村下降13個百分點。

熱詞:

  • 醫改
  • 陳竺
  • 衛生服務利用
  • 看病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