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李克強:加快解決一批積重難返的環境問題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5日 07:3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國際在線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李克強副總理在第七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講話

  (2011年12月20日)

  國際在線消息:據環保部網站報道,第七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是在國家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到了新階段,面臨著複雜的國際經濟形勢的情況下,也是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後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會議的主要目的是,落實“十二五”規劃的主題和主線,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落實國務院出臺的《關於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和《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總結“十一五”期間的環境保護工作,分析環境保護面臨的新形勢,部署今後一個時期的環保任務。下面,我講幾點意見。

  一、“十一五”時期環境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績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環境保護,把保護環境確立為基本國策,大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十一五”時期,國家作出一系列新的重大部署。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國環保工作取得顯著成績。

  一是環境保護從認識到實踐發生重要變化。國家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戰略任務,環境保護在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顯著增強。經全國人大批准,組建了環境保護部,為更好地發揮環保在服務民生、宏觀調控等方面的功能提供了組織保障。制定了循環經濟促進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等法律法規,修訂了水污染防治法,環保的法律支撐更加有力。出臺了一些有利於環境保護的價格、財稅等經濟政策,以及綠色信貸、綠色證券、生態補償等舉措,市場機制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更加顯現。國家“十一五”環保規劃確定的各項指標和重點任務全面完成。

  二是環境保護投入和能力建設力度明顯加大。 “十一五”期間,從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環保的財政資金支持,帶動全社會環保投入2.1萬億元,有力地推動了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進入快車道。中央安排專項資金70多億元,完成了全國一半以上的縣區級環境監測站標準化建設,初步建成了環境監測和污染源自動監控網絡。過去環保系統一些基層單位“廢氣靠聞、污水靠看、噪聲靠聽”,現在已經有了很大改觀。環境執法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完成了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開展了中國環境宏觀戰略研究,加強了科技攻關、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為做好環保工作提供了基礎支撐。

  三是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的作用逐步顯現。大力推動環境保護的“三個轉變”(見附注),促進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並重、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同步,以保護環境優化經濟發展的工作逐步加強。在結構調整中,嚴把節能環保關,採取綜合措施淘汰落後産能,全國30萬千瓦以上火電機組裝機容量佔總容量的比重由47%提高到71%,鋼鐵行業1000立方米以上高爐比重由21%增加到52%。嚴格項目環評,實行必要的區域限批,國家層面拒批的“兩高一資”建設項目總投資達3萬多億元。加強重點行業環保核查,積極推行清潔生産,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出了貢獻。

  四是污染防治和主要污染物減排成效明顯。持續推進重點流域、區域污染防控,著力解決突出污染問題,部分地區環境質量有所改善。加大飲用水水源保護力度,解決了2.15億農村人口飲水不安全問題。支持6600多個村鎮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示範建設,2400多萬農村人口直接受益。五年中,主要污染物減排預定任務超額完成,全國城市污水處理率由52%提高到77%,火電脫硫比例從14%提高到86%,七大水系好于Ⅲ類水質的比例提高幅度超過14個百分點,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期間環境質量得到有效保障。

  總之,“十一五”時期是全社會環保意識明顯提升的五年,是投入和整治力度最大的五年,是環保領域不斷拓展的五年。這些成績來之不易,凝聚著包括在座各位的辛勞和智慧。剛才,大會表彰了全國環保系統先進集體和先進工作者。在此,我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向受到表彰的單位和個人表示熱烈祝賀!向多年來辛勤工作的環保工作者,以及關心、支持、參與環境保護的各界人士表示誠摯慰問!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矛盾和問題。我國正處於工業化中後期和城鎮化加速發展的階段,發達國家一兩百年間逐步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集中顯現,呈現明顯的結構型、壓縮型、複合型特點,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尚未根本改變,壓力還在加大。當前,一些地區污染排放嚴重超過環境容量,突發環境事件高發。今年以來,節能減排形勢十分嚴峻,前三季度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下降幅度只有1.6%,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反而上升7.2%。總的來看,環境保護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我們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憂患意識,繼續破解難題,推動環境保護事業實現更大發展。

  二、進一步深化對環境保護重要性緊迫性的認識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正處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我國的基本國情、所處的發展階段和現實情況都表明,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任務十分繁重,經濟轉型的要求日益迫切,環境保護任重道遠。保護環境是關係當前與長遠、國計與民生、和諧與穩定的大事,關係黨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首先,加強環境保護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任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也付出了過大的資源環境代價,資源與環境已經成為發展的最大瓶頸制約。目前,我國石油消費量已超過4億噸,其中2億多噸依靠進口。預計今年煤炭消費量可能達到35億噸,大致相當於其他國家煤炭消耗的總和;煤炭是我國的優勢能源資源,但從前年開始已經呈現凈進口的局面。當前成品油、煤炭等市場趨緊,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供應的難度。再按照這種拼資源、拼消耗的模式發展下去,資源就難以支撐,經濟難以持續。資源消耗大的結果是環境污染,環境問題的背後是資源的過度消耗。現在一些地區生態環境質量嚴重退化,需要經過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努力才有可能恢復。資源相對不足、環境容量有限,已成為我國國情的基本特徵。對此我們必須高度警醒,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切實改變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重的增長模式,推動經濟增長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加強環境保護,既是轉方式的內在要求,也是轉方式的重要推動力量,是穩增長的重要引擎。對資源環境來講,可以破解瓶頸制約,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對結構調整來講,有利於産業優化和技術升級,再造新優勢;對發展空間來講,能夠擴大市場需求,形成新的增長動力。總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否見到實效,一個基本的衡量標準是發展的資源代價是否降低、環境質量是否改善,一個重要的因素是生態環保力度有多大,一個明顯的標誌是節能環保産業是否發展壯大起來。

  第二,加強環境保護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途徑。黨的十七屆四中、五中、六中全會明確提出,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把建設生態文明納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佈局。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環境作為發展的基本要素,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先進、可持久的生産力,是一種稀缺資源。自然環境好就意味著投資創業環境有更大優勢,有利於聚集優秀人才,吸納先進生産要素,發展現代産業特別是科技産業和服務業,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隨著時代的進步,生態文明越來越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同。一些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但也走過了先污染後治理、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彎路,付出了沉痛代價。正如國外學者所指出的,“沒有環境保護的繁榮是推遲執行的災難”;不保護環境,經濟就會陷入“增長的極限”;通過保護環境優化發展,經濟則會有“無限的增長”。加強生態環保不是放棄對發展的追求,而是要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人與自然、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的和諧。我們既要走工業化道路,又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這關係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根基,貫穿于現代化建設的整個進程。

  第三,加強環境保護是人民群眾的迫切願望。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人均國內生産總值已接近5000美元,進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階段,人民群眾對提高生活水平和質量有了更多期盼和要求。身體健康是事業的本錢,是個人和家庭生活的基礎。對群眾來説,沒有健康,生活水平和質量就無從談起。對國家來説,沒有健康,人力資源的優勢就難以發揮。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載體是環境,環境狀況與人的健康狀況息息相關,優良的環境越來越成為城鄉居民的普遍追求。我們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認真回應人民群眾的迫切願望,切實抓好環境保護。還要看到,基本的環境質量、不損害群眾健康的環境質量是一種公共産品,是一條底線,是政府應當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而現在影響和損害群眾健康的環境問題還不少,農村仍有8000多萬人飲水不安全,一些大城市灰霾天數接近全年的30%-50%,由環境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不斷增多。我們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重要的標誌之一、也是最大的制約因素之一就是生態環境。我們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宗旨,就必須加大環境保護力度,改善環境質量,增進人民群眾的福祉,保護賴以生存的家園。

  第四,加強環境保護是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必然要求。環境問題是一個涉及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科技等多層次多維度的複雜體,當前世界各國的競爭已經從傳統的經濟、技術、軍事等領域延伸到環境領域。在世界經濟複雜多變的背景下,各種貿易保護主義明顯抬頭,一些西方國家對進口産品提出了“碳關稅”、“碳足跡”的要求,綠色壁壘逐漸成為維護本國利益的手段。歐盟準備在明年對境內經停航班徵收碳排放費,澳大利亞今年也通過了對碳排放徵稅的法案,就是例證。這種趨勢可能還會發展和蔓延。我國經濟已經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對外依存度高。如果我們不加強應對和適應,不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對外貿易就可能受阻,國際發展空間就可能受到擠壓。現在,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等全球性問題已經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和博弈的新焦點。我國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排放量已居世界前列,發達國家要求我減排的壓力不斷加大。我們應當抓住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契機,變挑戰為機遇,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高我國可持續發展能力。同時,在世界科技和産業調整變革中,綠色經濟、低碳技術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成為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的新平臺,這本質上也是發展空間的爭奪。從增強綜合競爭力、維護國家利益、保障能源資源安全、承擔國際責任考慮,都需要我們切實做好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工作。

  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國務院關於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都對今後的環保工作提出了要求、作出了部署,並明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環境保護是經濟增長、結構調整、民生改善的匯聚點。我們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把環境保護作為穩增長轉方式的重要抓手,把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作為重中之重,把改革創新貫穿于環境保護的各領域各環節,積極探索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環境保護新道路,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資源環境效益的多贏,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與社會和諧進步。

熱詞:

  • 環境保護稅
  • 環境公益
  • 環境執法
  • 環境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