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胡承霖:老教授的農民情結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14日 17: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安徽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月17日,元宵節。

  一元復始,大地回春。

  淮北大地上,數千萬畝小麥該返青了。

  蒙城縣白楊林場六七千畝小麥長勢喜人。始於去年的百年不遇的秋冬春三季連旱,沒有給這裡的農作物造成十分惡劣的影響。因為,在一位“親人”的影響下,這裡的麥田已經澆透了三遍水。

  上午,農民喬長偉和場裏的農技人員在小麥地頭討論著今年的苗情,還不時地向路口張望。

  他們在等一個人。

  “胡教授今天要來。”喬長偉説。

  十點鐘,胡承霖教授來了。

  “你們這裡情況很好呀!一畝地收600公斤絕對沒有問題!”大家一起迎上去,熱烈地握手。胡承霖滿面笑容,問大家返青肥施了沒有,“今年大旱,澆水的時候可以肥水齊攻。”

一見面,胡承霖就與蒙城白楊林場職工討論小麥田間管理

  白楊林場是蒙城縣一個國營農場,場區加上周邊農民的土地共有一萬三千多畝。這裡是安徽農業大學退休老教授胡承霖實施高産攻關的一個點。從2005年至今,每到小麥的播種、管理和收穫的關鍵時機,胡教授總會不請自來,及時地出現,指導小麥生産。

  “雖然我們這裡一直是統一種植、統一收穫,但這麼高的産量,以前我們是不敢想象的。”喬長偉説,胡教授來了之後,他怎麼説,農民就怎麼做,“第一年,小麥的畝産量就大幅度地提高。特別是08年,也是大旱,在那種情況下,小麥畝産639公斤。”

  關注糧食危機 上書請命實施高産攻關

  胡承霖教授是新中國建立後第一屆的我們國家自己培養的大學生, 1978年調到安徽農業大學繼續從事小麥栽培學教學與科研工作。

  1997年後安徽小麥産量徘徊下滑,1997年單産比全國高40.2斤,而2005年單産卻比全國低10公斤。安徽處於南北過渡地帶,各種自然災害和病蟲害發生頻繁,不依靠科學技術種麥,難以實現穩産高産。

  胡承霖教授根據長期在安徽各地進行課題研究與大面積生産指導的實踐,認為安徽小麥生産之所以徘徊不前是由於存在三大障礙因素:大播量、一炮轟施底肥、品種和播期不協調。小麥播種行距過窄,整地質量不高,麥田灌水方法落後。如能從改善麥田水利基礎設施,推廣良種良法,加強技術培訓,建立高産示範樣板幾方面努力就能很快提高小麥單産。

  經過大量調研、實地考證,掌握第一手資料後,于2005年4月給分管農業和農村工作的趙樹叢副省長寫信,提出靠天收的粗放種植方式是限制安徽小麥單産進一步提高的重要原因,信後附了一份3600多字的安徽小麥增産50億斤攻關方案,倡議在全省開展小麥高産攻關活動,引起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我省小麥高産攻關會戰自此拉開大幕。

  攻關活動啟動後,從耕地深度、施肥量到播種量、播種行距等每一個細節,胡承霖都親自把關,確保關鍵技術落實到位。人們記不清多少次胡老頂風冒雪,深入田間地頭察看苗情;也數不清有多少次,他頭頂烈日,在熱浪涌動的麥田裏指導生産。

  渦陽縣高爐鎮陸楊村是胡承霖親自選定的第一個高産攻關試驗點。高産攻關實施的第一年,就在陸楊村見到了明顯的效果, 2010年,這位年輕的村支部書記鞏向海被表彰為全國勞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現在,這個村統一測土配方施肥,統一深耕,統一供種,統一播種,統一植保,統一收割, “胡老師指導六統一,以前沒搞高産攻關時一畝地最好的田塊能達到300公斤的是最好的了,現在最好的田塊都達到700多公斤翻一番還要多,我們小麥達到710多公斤。”

  據統計,僅高産攻關開展後一年,全省小麥總産達96.7億公斤,比上年凈增長15.9億公斤,增幅達19.7%,單産首次突破300公斤,單産、總産雙超歷史最高紀錄,帶動全省農民人均增收74元;2007年,在遭遇嚴重洪澇災害的情況下,小麥平均畝産達320公斤,首次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總産104.8億公斤,比上年又增長4.8億公斤;2009年,小麥單産333.2公斤、總産117.7億公斤,比2005年總産80.8億公斤增加了46%;2010年,皖北渦陽縣180萬畝農田更是實現了畝産千斤的目標。農業部充分肯定了我省高産攻關的成績,明確指出全國高産創建的發源地在安徽。

  關心技術推廣 八十高齡研究農機改造

  然而,小麥高産攻關實驗實施起來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渦陽縣高爐鎮陸楊村是胡承霖親自選定的第一個高産攻關試驗點。從文化大革命過來的農民嘗到了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帶來實惠的農民,加上當時對村鎮幹部的不信任,讓他們實行統一購買種子化肥,一時難以接受。“老百姓認為,可是我們村幹部又想推銷種子化肥,抵觸情緒很大,説什麼的都有。”現任這個村的書記鞏向海説,況且,大家已經習慣的種植方式,讓他們少施肥,少播種,老百姓根本就不信任。

  了解情況的胡承霖坐不住了。

胡承霖和他的試驗田

  “2007年的大年初三,胡老師找到我們,要我們研究生産新型農機。”安徽農業大學工學院的李兵老師説,胡老師根據他在小麥高産攻關實施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提出要改變農民的觀念,就要給他們算小賬。

  根據安徽的實際,胡承霖提出,小麥高産的要訣很簡單,就是:早壯苗、中穩長、晚防衰。

  “首先,要改變耕種習慣。”胡承霖説,淮北地區秋後降水少,容易發生土壤失墑,小麥要在10月初前播種完畢。但是,包括一些農業專家在內都認為,那時氣溫高,容易造成小麥瘋長。“其次,就是減少小麥的播種量,氮肥後移。”胡承霖認為,傳統的一畝地50斤的麥種是浪費,只需要810公斤,“早播,可以保證一播全苗,利於小麥生長,每畝不超過20斤麥種,可以保證麥子後期每畝有45萬麥穗,每畝就不會低於1000斤的産量。”根絕這些理念,以及實際的操作,加上農村守舊求穩的思想觀念,胡教授決定對農機具進行改造。

  長期以來,我省使用的大型農業機械,大部分來自省外,這些機械並不適合安徽的砂礓黑土。而種一畝地小麥,從滅茬旋耕到播種鎮壓,大型的農機要在田裏至少搞個三四遍。在胡教授的主持下,由安徽農業大學研製的新型農機,滅茬、旋耕、施肥、播種、鎮壓,只需一次即可完成。以前農民施肥時廣撒,現在這種機械實現了化肥就在種子下方5公分處,提高了化肥的利用率。“種子化肥的用量減少,耕種的成本減少,使用這種機械種地,一畝地減少成本小百十塊,畝産提高百十斤。”李兵説,該機械獲得四項國家發明專利,目前,已經在蒙城縣投入批量生産。“在安徽,有了這種機械,實際上就擁有了胡教授的小麥高産種植方法。”

熱詞:

  • 胡承霖
  • 高産攻關
  • 中國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