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把“論文”寫在田野上——記安徽省小麥專家胡承霖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20日 10:4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合肥3月20日電(記者王正忠、陳先發、楊玉華、史競男)82歲的胡承霖把頭斜抵在長途公共汽車的窗沿,微閉雙眼打盹。

  車身一震,停下了。

  “胡老,猜猜到哪個站了?”同行的記者故意問他。

  “不用猜。蒙城啊!”他頭也不抬地答道。

  自省城合肥到皖北麥區渦陽縣的這條路,300多公里。胡承霖跑了不下百次,以至在睡夢中也知車到哪了。

  車下的路經歷了從坎坷土路、柏油路、再到高速公路的滄桑巨變;胡承霖也從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到了耄耋之年。小時候受夠了挨餓之苦的胡承霖,20歲時正趕上新中國成立,有幸成為新中國的第一代大學生。他在日記中寫道:“要立志為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做點事”“以科技服務農民作我的報國之路”。

  這條路,一走就是60年!

  古稀之年立下“軍令狀”

  精壯勞力大量外流,大片田塊撂荒或“望天收”;原本就薄弱的農技站“線斷人散”,新技術找不到“落點”;鄉村幹部抓糧“調子高”、見效難,糧食單産多年徘徊不前。眼見著農村這種令人揪心的現狀,2005年,已從安徽農大教授崗位退休十年的胡承霖,再也坐不住了。春節前,他顧不得置年貨、走親戚,連續十多天熬到深夜,給安徽省有關領導寫了一封長信。信中説:“50餘年工作生涯中,深切體會到農業工作任重道遠。當前黨和政府把農業作為重中之重,加大對三農支持力度,激發了我的工作熱情。振興安徽農業,我要勇擔其責。”信後,附著一篇安徽小麥5年增産50億斤的高産攻關方案。核心內容是以“四大關鍵技術”徹底逆轉糧食生産的習慣性低效做法,真正實現“科學增糧”。

  信寄出後,胡承霖幾晚沒合眼。後來他説,那封信,像給自己立了一道“軍令狀”!

  省領導掂出了這封信的分量。很快,糧食高産攻關計劃成了安徽省委省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胡承霖被聘為專家組副組長。

  冷言冷語也呼呼地刮了過來。“老胡瘋了?大把年紀,紙上談兵就能增産幾十億斤?”“項目肯定有大筆經費,還不是為了多搞點錢唄。”

  胡承霖沒用一句話回應。

  他知道,用20多年汗水泡出來的“四大關鍵技術”經得起考驗。

  長期蹲田頭、扎地尾,胡承霖歸納了阻礙皖北糧區生産的四大陋習,又分別創造出作為破解之道的四項集成新技術:針對導致小麥“早衰”的“一炮轟”式施肥方法,他創出“氮肥後移”等集束新技術;針對密集播種的老毛病,他創出不同土壤、不同氣候條件的科學播種新法;針對稻茬麥地“濕害”“草害”交加情況,他創出綜合病蟲害防治法;針對皖北小麥品種混亂、格局不科學現狀,他提出扭轉品種佈局的新招。

  胡承霖曾舉著麥穗對記者説:“每根穗上,只需增加一粒麥子,畝産就能增30斤。”而要增加一粒,又何其難!為了這四大關鍵技術,他在鳳陽縣等地開展的20年科研,記錄幾十萬項數據的紙片可以裝一卡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