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把“論文”寫在田野上 記安徽省小麥專家胡承霖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14日 16: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同農民簽“賠償協議”

  2009年冬。天冷得早,大雪導致麥苗生長量嚴重不足。渦陽縣新興鎮種糧大戶劉彪急得撓頭。胡承霖指導他分次施肥,劉彪講:“老規矩不敢破,麥子毀了當年窮。”

  胡承霖也急了,嚷著要同劉彪簽訂“賠償協議”:按照我的辦法種糧,多收了,每一粒都歸你;少收了,我按市場最高價賠給你!

  當然劉彪不會真的要簽這種“協議”,但教授的倔勁感動了他。按“新道道”種田,劉彪的麥田當年畝産就超出往年200多斤,經專家實産驗收達到1478斤,刷新了安徽小麥高産紀錄。

  在這個村搞了3年的高産示範,胡承霖鞋磨破了幾雙。每年麥季都要進村十六七趟。冬天裏,有時農民沒起床,坐了5個小時長途汽車的他倒先進村了。在田頭常常一站一講就是一整天。這練就了胡承霖特別“耐旱”,常常可以一天不喝一杯水。

  胡承霖説:“我了解農民的心思,家底薄、怕折騰。”他説他的志向就是“餓出來的”:小時候,全家人靠父親在合肥中菜市擺個小攤度日,家境苦。讀中學時又逢國難當頭的抗戰時期,經常餓得頭暈腳顫的記憶,是一輩子的夢魘。1949年胡承霖考入南京農學院,師從中國現代小麥科學奠基人金善寶,拿著6元錢的甲等獎學金,開始鑽研如何更好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

  “一些老同事問我,為什麼能幾十年跑田頭不厭倦?我提到人的信念問題。現在許多人,怕談信念。一談就臉紅!覺得過時了、真老土。覺得這個詞與時代脫節了。我不這麼想。我覺得人的信念,不是一個虛詞!否則不成了行屍走肉了?越有人覺得它虛,我就越要做得更實實在在一些。”胡承霖説。

  渦陽縣陸楊村支書鞏向海是胡老的“鐵桿粉絲”。這個村13000畝土地,過去是“半截命”“癩頭田”,如今全是高産田,村裏的小麥單産連續幾年高居安徽省第一。鞏向海説,抓農業生産,其實是一杯平淡無奇的“白開水”,吃死力、不討好。許多鄉村幹部都不願做了。如果不是胡教授磨破雙腳、磨破嘴皮,不厭其煩地教,根本做不到!

  胡承霖的耐心,在農民中出名了。有十多年,他每個月都到廣播電臺做“現場指導”。不僅安徽,連鄰近江蘇、河南的農民都排隊打電話到直播間,求解生産中的疑難問題。

  隨著名頭越來越響,常常有各地農民打電話向他請教問題。不管農民的“土音”多重、“方言”多難懂,他無論再忙都極其耐心的一一解答。他的手機裏存得最多的就是農民發來的短信:“我是淮南農民,請教胡教授種子施肥的問題”“苗沒出齊,能不能灌水?”

  胡承霖不會拼音,每次回短信,他都要帶上老花鏡,捏著筆在那只舊手機上點點畫畫,每回一條都要花很長時間。手機屏幕早就磨花了。

熱詞:

  • 胡承霖
  • 小麥
  • 中國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