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胡承霖:一輩子和小麥增産綁在一起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14日 16:4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667f6b28248b42bc34dd44b7e939ed67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80多歲的年齡,40來歲的幹勁。”皖北農民如此評價安徽農業大學老教授胡承霖,並親切地稱他為“泥腿子教授”。2010年皖北地區農技人員和多位農民集體上書省政府為他請功,當年9月,省政府授予胡承霖教授小麥高産攻關特別貢獻獎。

  “越是氣候不好,咱們搞農業技術的越是要下到田裏去。風不調,雨不順,正是需要技術的時候。”一到小麥生長關鍵時期,不管颳風下雨,冰天雪地,還是少雨乾旱,胡承霖總會準時出現在皖北的麥田裏。他説,“雖然退休了,但是黨員不退休!搞了一輩子糧食,我的一切已和小麥增産、農業豐收綁在一起了。”今年春節前後兩個月內,他就先後8次從合肥坐公共汽車到皖北受旱地區,指導當地農民科學抗旱保苗。

  田野“寫”論文

  繪成5年增産近80億斤的豐收圖

  堅持把論文寫在田野上的胡承霖是新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批大學生,1985年受聘為農業部小麥專家組成員,1995年退休。退休後,他始終奔走在實驗室和鄉間田野。“如何讓農民過上富裕的日子,是一種責任,一種使命,一種情結,更是一個黨員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胡承霖説。

  1998年到2003年,我國小麥處於低産期,種植面積下滑,糧食庫存量連續走低,國際上甚至出現了“誰來養活中國人”的質疑聲音。到2005年,安徽小麥單産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0公斤。胡承霖教授看在眼裏,急在心裏。

  “大播量、一炮轟施底肥、品種和播期不協調是安徽小麥生産之所以徘徊不前的三大障礙,靠天收的粗放種植方式是限制安徽小麥單産進一步提高的重要原因。”2005年4月,76歲高齡的胡承霖給省領導寫信,附上一份3600多字的方案,推廣良種良法等關鍵技術,提高小麥單産,實現5年增産50億斤,倡議在全省開展小麥高産攻關活動。

  省領導掂出了這封長信的分量。當年秋種季節,一場小麥高産攻關戰役在安徽大地開啟,胡承霖被聘為專家組副組長。從耕地深度、施肥量到播種量、播種行距等每一個細節,胡承霖親自培訓、把關。渦陽縣高爐鎮陸楊村是胡承霖選的第一個高産攻關試驗點,村民鞏效武感受頗深:“2005年秋種,胡教授第一次來村裏講課,清晨5點多就到了村部會場,比群眾到得還早。”幾年來,胡承霖累計為各地培訓小麥技術骨幹2800余人次,舉辦高産栽培技術培訓班80多場次。

  陸楊村黨支部書記鞏向海説,“以前,最好的田塊一畝地最高300公斤,現在,最好的有710多公斤。”據統計,2006年,全省小麥總産比上年凈增15.9億公斤,增幅19.7%,單産突破300公斤,帶動全省農民人均增收74元;到2010年,小麥單産每畝提高84公斤,累計增産79.7億斤,其中渦陽縣180萬畝農田實現了畝産千斤的目標。

熱詞:

  • 胡承霖
  • 增産
  • 中國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