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主動啃老源於無奈?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05日 02:1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晨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早在2009年就有報告數據顯示,中國大學畢業生中有多達16.51萬“啃老族”,他們大多是因為找不到工作,被迫加入“啃老族”隊伍的,他們認為“啃老”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所致,是無奈之舉。現如今,越來越多原本有工作的年輕人卻主動辭職回家,加入了“啃老族”的隊伍。從某種意義來説,就是從“被動啃老”變為“主動啃老”。(《工人日報》)

  面對被啃老,有的父母是心甘情願,甚至鼓勵孩子回家啃老;有的父母,是在無奈中接受了被啃老的現實;有的父母,雖然不願和不能承受啃老,卻找不到解脫之法。面對啃老現象,批評和譴責無疑是應該的,但不少年輕人,也有自己的苦衷,工作難找、工資低、房價高、婚配難、社交廣……不啃老,他們買不起房結不了婚;不啃老,不蹭吃蹭喝,他們就都是“月光族”;不啃老,他們請不起保姆,孩子就無人照看……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啃老成為社會問題也不是一天形成的,如今,我們如何看待“主動啃老”這一現象?

  批評

  精神氣象的未老先衰

  無論社會存在著如何不公平競爭,無論教育存在著何等的失敗,一位成年人,他未能在社會上擁有一席之地,未能在艱苦奮鬥、自強不息、隱忍堅強的道路上努力張揚,而最終選擇了放棄工作,主動啃老,都是不值得支持的,都是一種人格羞辱。因為老人能夠被你“啃”的時間是有限的。等到沒有人可“啃”的時候,難道我們就要束手待斃嗎?

  最讓人不安的就是,面對競爭壓力、這些年紀輕輕的啃老者,已放棄了奔放衝刺的人生性格、敢衝敢説的青春性情,更失去了無所畏懼、善於挑戰的事業性格。在精神氣息、人格胸懷、人格硬度上,呈現一種未老先衰的氣象。“哀莫大於心死”,這種精神的衰敗才是最讓人痛心和傷心的。如此“老年態”,如何能有大作為呢?主動啃老不能得到原諒。

  雖然社會存在不良競爭,但更多人、更多單位,更青睞那些能力型、實踐型、紮實型人才。結合到新聞中提到的啃老原因:眼界高、虛榮心強、身價放不下,主動啃老之所以得到變本加厲的發展,外部環境有原因,啃老者自身的主觀原因和性情更是主因。眼高手低卻想拿到高工資,水平不行卻放不下身段。這種思想的麻痹才是非常關鍵的。

  令人不解的是,對於這種“主動啃老”,竟然不乏支持者。想到了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説》:“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精神自強、人格堅強,才是最重要的發展動力。前路的磨難,不是選擇啃老的理由,而應該成為繼續進步的階梯。斷除了這種“草莓性格”,主動啃老才能得到有效緩解。

  雷泓霈

  提醒

  警惕引發“蝴蝶效應”

  如果説找不到工作,“被動啃老”還情有可原。既然找到了工作,卻“主動啃老”,就不可思議了。究其根源,主要是工資待遇差,工作壓力過大,眼界高、虛榮心強,放不下身價,孩子與父母達成一種契合,雙方願打願挨造成的。也就是説,是家庭與社會共同作用下的結果。問題是,“被動啃老”已經夠折騰人了,又來個“主動啃老”,豈不扇了立法禁啃老一記沉重的耳光,更説明啃老現象越來越嚴重,長此以往,如何是好?

  現實生活中有種“旁觀者效應”,説的是在緊急情況下由於有他人在場而沒有對受害者提供幫助的情況。而救助行為出現的可能與在場旁觀人數成反比,即旁觀人數越多,救助行為出現的可能性就越小。推而廣之,看到他人“主動啃老”,其他人也會如出一轍,也就是説,很可能你“主動啃老”,我“主動啃老”,他也“主動啃老”,可謂引發連鎖反應,導致你我他均“主動啃老”這方面的“蝴蝶效應”。

  社會上出現某種現象,或許難以避免,關鍵是要正視並加以消除,而不是放任自流。所以,必須警惕“主動啃老”引發“蝴蝶效應”,以免“主動啃老”這只蝴蝶扇動翅膀,引發較大範圍內的“蝴蝶效應”。

  張亞莉

  析因

  源於“被動文化”氾濫

  “主動啃老”增多,當然不是好事,但這種現象不能單純地責怪啃老族,根本原因在於我們的“被動文化”氾濫。

  所謂“被動文化”指的是,我們本來應該主動思想,主動運籌,主動做好的工作沒有主動起來,而是在“被動”中,如同蝸牛一樣緩慢移動,甚至應付了事。

  比如,我們的勞動法落實問題。在報道中,我發現,主動啃老人中相當一部分是不願意承受那種福利小、工資低、壓力大的工作,而這種不願意接受並非他們多想享受安逸的生活,而是他們應該得到的沒得到,心理不平衡。這種現象的背後就是勞動法落實被動的問題,在勞動法落實上,我們許多執法部門是民不告,官不追究,官追究了也不落實,整個是被動執法,勞動法不發威,輿論再呼籲也沒用,勞動者永遠處於弱勢地位,當然不願意工作了。

  比如,我們的就業教育問題。説實在的,我們現在缺少非常實在的主動就業教育,尤其是大學,缺少針對學生個性的就業指導,就業規劃;缺少學生學到的真正有用的就業技能;缺少對學生正確就業意識的特色教育。現實中,一些大學的就業教育多是應景的、被動的,缺少主動的、個性的、實效的工作,這樣,就必然導致大學生畢業之後茫然不知所措,在碰撞中重新成長,有的則走入誤區,流入啃老隊伍中。

  我認為,以上現象很多,已經形成了一種畸形的被動文化,“被動文化”氾濫已經是一種有目共睹的事實,在被動文化的大潮中,一些年輕人必然身不由己,這十分危險,這個危險將讓一個民族的勤奮力、吃苦力、創新力落伍。剷除“被動文化”現象,是遏制“主動啃老”增多趨勢的關鍵。

  殷建光

  建議

  立法之外的解決路徑

  怎麼解決啃老的社會問題,一些地方嘗試了立法的途徑,如2011年剛頒布的《江蘇省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就規定:“有獨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要求老年人經濟資助的,老年人有權拒絕。子女或者其他親屬不得以無業或者其他理由,騙取、剋扣或者強行索取老年人的財物。”這是一種有益的嘗試,立法是很有必要的,至少給了父母拒絕孩子啃老一個依據,也為加強年輕人的生活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提供了一個素材、一個依據、一個契機。但是,效果如何,恐怕不是立法本身能夠解決的。

  老年人和子女之間的關係,涉及複雜的血緣、情感等糾葛,不是簡單的經濟利益關係,這就決定了“法律難斷家務事”。更重要的是,我國經濟轉型導致社會情感撕裂,血緣無論如何都是情感最後的港灣;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健全,“老有所養”還不能完全指望社會。“養兒防老”即使只是一種虛幻的情感寄託,但老人也需要留下這最後一點希望。於此,老年人拿起法律武器捍衛權益的自信,是拳頭還未出手就先衰了三分。

  實事求是地講,除了極少數家境優越或不思上進的“啃老族”外,大多數人的“啃老”都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完全杜絕“啃老”行為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對待啃老族,一味地指責、埋怨是沒用的。社會問題就需要從社會本身尋找原因,就需要社會採取措施來解決。加強對年輕人吃苦耐勞、自強不息精神、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教育,刻不容緩。但更緊迫的是,要確實保證就業公平,要為年輕人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郭文婧

  ■三言兩語

  ●不能責怪年輕人。我們現在辦的大學是越大越好,人招的越多越好。你看還有誰做産業工人?還有誰種田耕作?還有誰做服務員?

  ——劉志遠

  ●接受過大學教育,更應該知書達理,性情平和,實事求是,為何這些人不去主動調整心態,迎接挑戰呢?

  ——田連忠

  ●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還沒有農民工好,吃苦耐勞的勞動者意識還沒有農民工實在。這才是問題的根源。

  ——胡月

  ●孩子吃一點苦就覺得心疼,工資低一點就無限牢騷。別忘了,這種重復性的吃苦、廉價性工作,也是在為未來積累資本。沒有這種基層的積累,怎麼可以成就未來的輝煌呢?人生規劃太短視、太功利了。

  ——岳軍

  ●從家長的角度來看,不要把疼愛孩子變成了溺愛孩子,呼籲了幾十年,不但沒有改觀,反而有更嚴重的趨勢。

  ——范南媛

  ●學校的教育、家長的期待、孩子自己的追求,都是“高質的生活”,本身沒有錯,但卻將“高質的生活”與單純的“應試、升學”緊緊綁在了一起,生活壓力的現實、社會不公平的普遍存在、挫折難以避免等人生的第一堂必修課,卻忘記了。

  ——齊望

  ●提倡素質教育好多年了,但是多數地方是被動落實,很少有積極主動創新落實的,這種被動落實必然沒有創新,沒有效果,必然成為形式主義工程,最終讓學生的人格不能得到健康成長。

  ——牛津紅

熱詞:

  • 啃老
  • 解決路徑
  • 主動啃老
  • 學生個性
  • 啃老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