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醫改多年藥價依然虛高 專家稱招投標制度存缺陷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04日 07: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工人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醫改多年,藥價依然虛高,是利益環節太多,還是目前藥價形成機制和相關招投標制度設計存在缺陷?或是15%的加價限制幅度和機制出現問題?記者為此進行了調查。

  出廠價與零售價的巨大鴻溝

  最近媒體調查發現,藥品出廠價與醫院中標價甚至零售價差距驚人。

  被媒體廣泛報道案例的是2毫升、0.3克的克林黴素磷酸酯注射液,在山東該藥每支出廠價為0.6元左右,在北京中標價為11元,醫院零售價是12.65元。從出廠價到零售價,價格翻了20多倍。

  類似藥價虛高情況並非個案,相關部門為遏制藥價曾制定多項舉措。

  目前我國藥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流程如下:根據制藥企業自報生産成本,經國家發改委價格司或各地物價部門核算後,每類藥品産生“最高零售價”,即所謂“天花板價”。各省統一集中招標,組織專家評定後,産生“中標價”,中標價即醫院採購價。按我國現行政策規定,二甲以上公立醫院必須實行藥品加成政策,即醫院對採購每種藥在進價基礎上最多加價15%賣給患者,不得與供應商二次談判降低採購價,從而産生“醫院零售價”。

  這些看似規範的機制在現實中卻阻力重重。

  以山東方明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産的規格為2毫升20毫克的鹽酸奈福泮注射液為例,每支出廠價為0.32元,中標價為18.49元,醫院零售價為21.26元,出廠價與零售價相差66倍。

  很多患者質疑,為什麼出廠價與零售價甚至醫院最後中標價相差這麼多?為什麼一邊有便宜的藥,一邊是貴藥,醫院非要“嫌貧愛富”呢?

  調查發現,目前各級政府給公立醫院的錢,只佔醫院運營所需費用10%左右,剩下90%靠醫院自籌,這是産生“以藥養醫”的根源。

  一些醫院相關負責人和醫生道出苦衷。國家規定的15%加價空間是紅線,診療服務價格太低,醫院為了自身發展和醫生福利只能在進價上“合規”的做文章。某三甲醫院藥劑部負責人私下表示,醫院並非藥價虛高罪魁禍首,“我們也要吃要喝要發展,只能盡可能選擇總價高的藥。”

  北京大學衛生法學研究中心主任孫東東教授,長期從事衛生政策以及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等問題的研究。他表示,藥價虛高根本原因不在廠家也不是醫院。據他們統計,從賬面看,一個藥從出廠到患者手裏,廠家平均利潤10%;醫院平均為13%。剩下的都留在了中間環節。

  孫東東認為,中間流通環節過多是藥價虛高重要原因。從廠家到醫院間有多級代理商,如一級批發商、二級批發商,各級醫藥公司等。每次中間環節“轉手”都要開發票,政府都要徵稅。另外藥品在流通環節儲運、配送也需成本,這必然加大費用成本。同時,政府物價部門確定的最高零售價過高也是問題。

  現在國家壓制藥廠出廠價,廠家普遍定價不高,利潤很少。而多數醫院藥品零售價符合15%加價政策規定,並沒違規。人們質疑藥店的藥比醫院便宜,是因藥店不用招標,可從多渠道直接訂貨。因此成本低,可以平進平出。

熱詞:

  • 藥價虛高
  • 藥品加價
  • 克林黴素磷酸酯注射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