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散戶抱團 底氣漸足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04日 02: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臘月已近,齊魯大地寒意日濃。隨著大白菜、胡蘿蔔等時令蔬菜大量上市,價格一路走低,許多菜農的心情雪上加霜。

  近年來,農産品價格“過山車”現象頻繁上演,而蓬勃發展的農民紛紛組織起來共同應對市場波動。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目前,每7戶農民中就有1戶加入合作社。

  農民專業合作社能否破解農産品“小生産大市場”困局?農民抱團取暖能抵禦不斷出現的市場“寒流”嗎?記者走進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近距離探究竟。

  從散到合,賣菜不愁,社員比非社員同業農戶戶均增收30%以上

  外面寒風刺骨,草木盡枯,廣饒縣大王鎮楊莊村的蔬菜大棚裏卻是溫暖如春,綠意盎然,已經坐果的西紅柿長勢正旺,幾隻蜜蜂在黃色的花間穿梭忙碌。

  “以前全是自己用車子拉著到處去賣,趕上什麼行市就賣什麼價,就這樣還怕賣不掉呢。”加入健士富硒蔬菜專業合作社之前,村民焦愛香和丈夫石海江已經種了多年的蔬菜,其間飽嘗“賣菜難”的揪心滋味。

  如今,合作社統一提供種苗、化肥、農藥、技術和銷售,著實讓夫妻倆輕鬆了不少。“省心啊,就是一心幹好田間管理的活,這些西紅柿再有個20天就能上市了,合作社這邊跟超市有協議,能銷個八九不離十,現在的價格已經一塊四五了,估計上市還能漲。”

  2007年6月,健士富硒蔬菜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理事長王繼海從1997年就從事農資經營服務,對農業生産和流通都非常熟悉。8年之後,他通過土地流轉種植了200多畝蔬菜,沒想到卻栽了個不小的跟頭。

  “當時就是單打獨鬥,自産自銷,很盲目,剛好又趕上2006年、2007年市場行情很不好,一下虧了幾十萬。”也就在那時,王繼海首次接觸到了農民專業合作社這一新生事物。經過仔細了解,他認定這是未來農業發展的一個趨勢,隨即便&&搞起了健士富硒蔬菜專業合作社。

  按照“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建設思路,健士富硒蔬菜專業合作社以800畝的蔬菜基地為樣板,為276戶社員提供一條龍服務,提升了生産銷售的規模化和標準化水平,合作社的蔬菜可以直接進入超市。與此同時,合作社還建起了儲存包裝車間,改變了原來農民種菜、批發商粗加工後售賣的局面,讓更多的利潤留在了農戶手中。目前,健士富硒蔬菜專業合作社已經初具規模,每年可向市場提供2500噸優質無公害蔬菜。

  如今,農民專業合作社給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以西紅柿為例,健士富硒蔬菜專業合作社內的一個蔬菜大棚一年就能産出近9萬斤,除去成本後的純收入能達到5萬元以上。而東營市農業局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戶均純收入達到1.22萬元,與從事同種農産品生産的非社員相比戶均增收30%以上。

  散戶抱團,成本低了,質量高了,農民應對市場變化的“身子骨”更壯實

  11月13日,一場“農超對接會”在健士富硒蔬菜專業合作社舉行,幾家本地和外地的連鎖超市負責人慕名而來,當場與王繼海簽訂了蔬菜供應意向書。

  此前,健士富硒蔬菜專業合作社僅與本地的一家連鎖超市對接成功,一半以上蔬菜還是要靠批發商來消化。

  “剛開始銷售也挺難,但現在情況越來越好,‘農超對接’的渠道越來越寬。”在王繼海看來,雖然目前的境況還不算很理想,但最起碼蔬菜賣起來要比成立合作社之前容易多了,而且討價還價的時候也有了一定的主動權。“關鍵就在於生産成本降下來了,質量上去了。”

  從一家一戶分散種植經營,到合作社統一産銷,所帶來的變化不僅僅是生産規模的擴大、組織化程度的提高,更重要的是經營理念的更新。

  為了能夠在市場上立足,健士富硒蔬菜專業合作社打出了綠色、富硒的招牌,引進名優特稀蔬菜品種。合作社還註冊了專屬的産品商標,制定了生産技術操作規程,建立了産品檢測體系和質量跟蹤體系,包括山藥、西紅柿、青椒等在內的5個蔬菜品種已成功通過國家綠色食品認證。

  作為健士富硒蔬菜專業合作社成長的見證者,東營市農業局調研員郝立剛有著深切的感受。“農民專業合作社把原來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保障了農産品質量安全,降低了生産流通成本,從而讓農民應對市場變化的‘身子骨’更壯實。”

  合作社對接多變的大市場還面臨諸多考驗

  近年來,農産品大漲大跌現象讓人“心驚肉跳”。面對多變的市場,剛剛發展起來的農業合作社並非堅如磐石。

  “從自身説,生産環節應該不存在任何問題,主要是營銷做得不夠好,現在産品價格受市場波動的影響還比較大。”王繼海覺得,合作社已經邁出了第一步,今後關鍵在於如何更好地與市場對接。

  在蔬菜種植的品種和數量上,由於市場信息掌握不足,合作社仍然部分地存在參照往年市場行情的現象,訂單生産規模較小。

  “行業內沒有像國外那樣有力的調控機制,部分合作社只能發揮降低成本和擴大規模的優勢。”東營市農業局農村經濟經營管理科科長朱德明表示,“相對來説,一些龍頭企業帶動、從事訂單生産的合作社組織化程度更高,更為穩妥有效。”

  隨著合作社規模的擴大,資金需求日益迫切,提升管理水平也迫在眉睫,但與此同時,農村金融服務水平較低和經營管理人才匱乏卻是不爭的現實。“合作社到銀行不能貸款,還是要以社員個人的名義,跟個體戶沒有什麼差別。”採訪中,還有農民反映,農民專業合作社在進行稅務登記時,註冊類型為“其他內資企業”而非合作社,實際上就是把它當企業看。

  郝立剛認為,就目前的情況看,包括土地流轉在內的一些政策還不夠明晰,社會各界尚未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形成合力支持。“比如‘農超對接’過程中,合作社産品種類較少,而超市要求多樣化,如果能由幾個合作社成立聯合社,市場空間會更大一些,解決賣難問題會更有談判力,但現在多數地方不予審批,建議國家出臺更為詳實的操作規範。”

  多數受訪對象提出,應該真正把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讓農民專業合作社獲得應有的市場地位,“有了良好的生長環境,合作社才能從小樹苗長成參天大樹。”

  延伸閱讀

  截至6月底,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已達44.6萬戶,實有成員3570萬戶,佔全國農戶總數的14.3%。

  農民專業合作社促進了規模經營,截至2010年,2216萬畝土地流向合作社,佔流轉總面積的12.3%;合作社促進了農技推廣,全國由農技推廣人員參與領辦的合作社達1萬多家;合作社提升了農産品質量安全水平,目前全國有4萬多家合作社實施了農産品生産質量安全標準;合作社增加了農民收入,入社農戶收入普遍比非社員同業農戶高出20%以上。

  今年農業部門將在全國培訓19萬名合作社理事長,未來十年培養1.5萬名合作社人才,同時大力支持農村青年和大學生村官參與領辦、創辦合作社。

  截至目前,全國已有1.4萬家合作社與超市建立了長期穩定的産銷關係。

熱詞:

  • 農民專業合作社
  • 散戶
  • 富硒
  • 田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