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90後”,邁入“責任時代”(教育視界)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02日 08:2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6月12日,浙江嘉興的校園招聘會上,“90後”嶄露頭角。

  袁 正攝

張揚個性的網絡頭像,為“90後”所喜愛。

  資料圖片

浙江杭州,“90後”武警新兵爭當“特種兵”。

  郭廣傑攝

  2012年,大批“90後”大學畢業生將從“虛擬社會”步入現實社會,開始真正擔負起對自己的責任、對家庭的責任、對社會的責任。

  這些上世紀90年代出生的人,以獨生子女居多,在12歲至21歲之間,也就是現在的中學生、大學生。儘管人們常把“叛逆”、“另類”、“搞不懂”等定語加在他們身上,但在對成長煩惱的反思裏,在對社會的認識了解中,他們還是長大了。“90後”,就要來了!

  與網絡共生的一代

  “在電腦前可以坐到屁股冒煙;熟人面前説不停,生人面前一言不發;為了不熬夜,乾脆就通宵;覺得別人永遠不可能了解自己;喜歡制定週密的個人計劃,然後不去執行;使用所有電器都不看説明書……”

  ——摘自網帖《“90後”特徵》

  登錄人人網,搜索“90後”,無數人名蹦出來,數不清的年輕人把這個身份標簽寫進“姓名”一欄,如“熙熙90後”、“90後小向”或乾脆“我是90後”。在這個實名制社交網站上,最具人氣的一個“90後”公共主頁,擁有超過38萬個粉絲。

  雖然互聯網誕生於1969年,但直到1990年,英國物理學家伯納斯李發明了萬維網,互聯網才開始“飛入尋常百姓家”。可以説,“90後”與互聯網同生同長。2008年,中國網民數量躍居全球第一,預計到今年底,中國網民總數將超過5億,而“90後”幾乎是最大的網民群體。與前幾代人相比,“電子腦袋”、“鼠標手”是“90後”的鮮明時代特徵,互聯網幾乎將他們“一網打盡”。

  “90後”是網絡時代的優先體驗者,網絡對他們的生活、學習乃至求職都産生了深刻影響。放學後的時光,“90後”會窩在電腦旁,在QQ上飛速地打字,或在博客上撰文。心中有了感觸和煩惱,他們的第一反應也許不是告訴朋友家人,而是上網更新微博。

  家長説,“90後”的孩子讓人“搞不懂”,對外面的人很熱情,但對家人很冷漠。“最不能理解現在的孩子,簡直沒法溝通,她寫的日記想偷看都沒用,根本看不懂。‘我’不説‘我’,偏偏説‘偶’,‘謝謝’説‘3Q’,這還是我最近才弄明白的。”孩子正在讀高一的陳女士有點苦惱。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08級本科生的班主任曹璐説:“‘90後’的孩子接受新事物能力很強,喜歡追求新鮮刺激的東西,喜歡學習新知識,思維活躍、創造力強。”

  “他們知識面很廣,高二就已經有好幾個學生自己在網上查資料,和國外的大學聯絡、申請報名,這在我們讀中學時是不可思議的。”一位高中語文老師這樣評價“90後”。

  幸福而孤獨的一代

  “‘90後’的孩子雖然幸福其實很累,‘90後’的孩子雖然愛笑其實悲傷,‘90後’的孩子雖然懶惰其實心細,‘90後’的孩子雖然淘氣其實善良,‘90後’的孩子很希望被別人理解……”

  ——“90後”説

  毋庸置疑,“90後”生在了一個偉大的時代:港澳回歸、加入世貿、北京奧運、上海世博、載人航天……1990年,中國GDP在世界排名第十;而到去年,已達約40萬億元,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與“60後”、“70後”不同,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不必“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一點,即便是“80後”也自嘆弗如。人們普遍認為,“90後”是掉進“蜜罐子”的幸福一代,是不用負責任的一代,因為他們生來就是被人愛的,而不是來承擔責任的。

  但生來就對網絡的親近感,獨生子女的孤獨感,升學壓力的焦灼感,讓“90後”與前幾代人確有不同。“人越成長,越容易孤單。‘90後’的我們,有很多的夢想,有的實現了有的破滅了;‘90後’的我們,掙扎過徬徨過,還是挺過來了……”《我們這些偷偷老去的“90後”》一文中,詩句一般這樣寫道。

  樊馗,揚州大學學生,1990年1月出生,他認為:“因為‘90後’處在中國飛速發展的年代,而且又是獨生子女政策執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這樣的時代背景,使得很多‘90後’孩子都有好高騖遠和不能吃苦的毛病,‘敢想不敢幹’是其最大特點。”

  “‘90後’的孩子成長環境較優越,在家裏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從小衣食無憂,只需要好好學習,別的事情幾乎不用操心。由於種種保護與溺愛,他們心理素質比較差。”曹璐認為。

  “我們是一群一直以為被世界遺忘的小屁孩,一面享受豐衣足食,一面感嘆精神空虛;一邊被愛包裹,一邊又感覺是在被人拋棄;一面享受激情與青春,一面又兀自悲傷。”1992年出生的廖倩婧這樣形容“90後”。

  用著無所不能的網絡,擁有無人爭搶的玩具,吃著不會窮盡的美食……“90後”似乎並沒有應有的幸福感。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告專業大四學生蕓茹每天最常做的就是上網,但她説:“網絡太大太無聊,逛得久了也覺得沒意思。”

  “這代孩子的壓力太大了,每天有寫不完的作業、做不完的習題,我覺得孩子生活得不快樂。”42歲的王女士説,她的女兒十分乖巧,正在讀初中二年級。

  從小面臨的升學挑戰,各式各樣的培優班、興趣班,過早的競爭壓力使“90後”普遍聰慧多才、思維活躍、愛好廣泛,但同時也存在學習焦慮、抗挫能力弱、依賴網絡等問題,他們往往自信又有點脆弱,敏感又有點自私。

  繼往開來的一代

  “我們都不是壞孩子,別看我們頭髮拉了、染了、燙了、吹了;我們都不是壞孩子,雖然我們貪玩愛狂,卻也知道為人要正直,做事要光明,講義氣,負責任;我們都不是壞孩子,我們也想追求純真的夢想……”

  ——摘自網帖《“90後”的我們,不壞》

  2012年,可以視為“90後”大學本科畢業生的“責任元年”。

  “90後”是在經濟突飛猛進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天之驕子”,個性張揚、感受細膩的他們,將如何改變中國社會?按照國家的戰略目標,到本世紀中葉建成中等發達國家,按年齡段計算,“90後”無疑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中流砥柱。接過前代人的接力棒,繼往開來,是時代賦予“90後”的重任。

  即將步入社會的樊馗對未來充滿憧憬和希望:“父母那一代被計劃經濟體制所制約,創造性的想法尚未實現就被扼殺。我們這一代比上一代敢想了,也敢幹了。這個社會最讓我喜歡的就是——飛速發展、一切皆有可能。”

  安徽財經大學的鄧誠胤自信地認為:“‘90後’是具有生命力和創造力的一代。”

  “孩子12歲就出去讀書,嚴格來説不太了解他。但感覺孩子特別有創新精神,很喜歡挑戰。”黎禹斌是位農民父親,他的兒子在北京大學上大四。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的報告顯示,政府機關成為“90後”大學生比較看重的職業,穩定、體面、舒適的工作,迎合了“90後”大學生的就業觀。

  談到找工作,蕓茹強調:“一開始穩定下來是最好的。”

  北京大學某學院就業指導中心的一位老師説:“比起‘80後’,‘90後’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以前的同學就業會扎堆去應聘,但現在沒有,‘90後’只會去找自己最想要的工作。”

  湖南工程學院的鐘理是位“90後”,她説:“父母一代畢業之後聽分配,走得更穩當,也沒有太大競爭。而我們有更多選擇,也願意去選擇。”

  當然,不少“90後”選擇了考研,用鐘理的話説:“覺得自己實力不夠,沒什麼特別能拿出手的,想充實一下,也有逃避成分在裏面。估計大部分考研、讀研的同學都會有點逃避心理吧。”

  其實,不必為即將步入社會的“90後”擔心,此前,他們已經有了很好的表現:人們不會忘記,抗震救災、甘肅舟曲泥石流災害中,“90後”軍人急難險重挑重擔,苦活累活搶著幹,成為搶險救援的生力軍。人們不會忘記,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生死關頭,有多少“90後”少年冒著余震危險搶救同學;全國各地,有多少“90後”孩子拿出全部零花錢放進募捐箱。儘管透著青澀,但他們正在成熟;也許仍有些稚嫩,但責任已經扛起。

  “90後”,正在開始嘗試背負起國家和民族的期望!

熱詞:

  • 90後
  • 時代背景
  • 時代特徵
  • 就業指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