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委員熱議:文化“走出去”何時不再被動應戰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01日 14:4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政協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編者注:本文原載於人民政協報 ,時間為2010年10月23日,轉載僅為提供資料。

  文化“走出去”何時不再被動應戰

  文化産品不同於物質産品,它可以讓人通過了解作品開始了解這個族群,甚至從愛上某種音樂開始愛上某個國家,通過對中國文化的喜歡,可以使和中國其他一切領域的合作變得容易。

  如今,在國外隨處可見“中國製造”的産品,但是少見到文化産品,更少見到中國文化精品。什麼時候能在世界各地不僅看到中國製造的衣服、鞋子、蠟燭,也能經常看到外國人排著長隊買票觀看中國的電影、文藝演出呢?

  向世界介紹中國文化

  蔡建國(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僑辦副主任):目前孔子學院如雨後春筍,發展迅速,遍佈世界各地。這為我國文化“走出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語言文字的教育與傳播是基礎性的文化交流與傳播。文化交流與傳播的較高境界是美學意義與價值觀念意義上的交流與傳播。也就是當我們的文化藝術使異域民族感受到了美,獲得價值理念上的認同或提升,那麼,我們的文化就會成為有影響力的文化,成為深入人心的文化,成為有軟實力的文化。

  文化“走出去”是不同意識形態的交流,是增進互信、進行公共外交的一種手段。“走出去”是為了“請進來”,然後再更好地“走出去”,而不是把自己的意識形態強加給別國,其目的是為了讓國外更多地了解中國,也讓中國了解世界。因此,文化“走出去”要用心去做,要注重交流與互動。上海世博會就是一個成功典範。此外,還要指出的是,要想讓我們的文化得到認同,走得更深、更遠,還需要我們不斷加強自身文化的建設和文化強國地位的恢復。

  陳建國(全國政協委員、中外名人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的經濟真的是強盛了,國民生産總值已經超過了日本,中國成為了世界關注的焦點,但是我們在世界上還沒有真正推廣自己的文化産品,只有文化的強盛才是一個國家真正的強盛。30年前推文化産品“走出去”,可能推也推不動,如今中國經濟的發展,使得文化産品出口面臨最好的時機。世界對中國的高度關注不可避免包括了對文化的關注,把握這一契機,使文化産品出口從少到多,逐步日益擴大。

  萬季飛(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會長):從現實看,中國文化建設、國際型人才建設未能與經濟建設同步快速發展,媒體國際競爭能力還不夠強,在爭奪和運用國際話語權時往往處於下風。從外部看,現行國際體系是歐美等發達國家主導建立的,中國不可能從參與者一躍而成為主導者。從內部看,中國對國際話語權重要性的認識還不到位,對如何把綜合國力轉化為國際話語權優勢還缺乏全面的部署。

  宋官林(國家京劇院院長):“走出去”是一個由淺入深、由點到面、由表及裏的過程。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但是在世界的文化版圖上,我們還沒有找到應有的位置,所以“走出去”勢在必行。但不能硬走,不能草率、一窩蜂,更不能當成政績工程,要讓國外的觀眾與我們産生文化認同。每到一個地方,一定要播下一顆中華文化的種子。“走出去”不能蜻蜓點水,要潤物無聲,最後才能植樹造林。

  周麗娟(中國戲曲學院副教授):對外文化交流有利於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其主要體現在:第一、增強了中國文化的吸引力,使中國文化元素為國外公眾了解和喜愛。第二、增強了和諧世界價值觀的吸引力。軟實力的核心是價值認同,“和諧世界”理念是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表述。

  進入新世紀,對外文化交流的形式主要有:第一、大力發展的孔子學院、佈局合理的中國文化中心是傳播中國文化重要的海外陣地;第二、參與和舉辦雙邊和多邊文化交流,全方位展示中國文化;第三、中國圖書向世界推介;第四、推動中國傳統節日走向世界。

  此外,中國還應大力發展文化貿易,推動民間文化交流,充分利用電影、電視、網絡等主流傳播媒介提高中國的文化傳播能力,增進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的理解、認同和支持。

  打造文化精品力作

  葛劍雄(全國政協常委、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向世界介紹中國,相當一部分應該是通過文化産品的方式,比如:電影、電視片等等,讓別人自願接受。我去非洲,小孩子見到中國人之後就説“布魯斯李、布魯斯李”,這是為什麼?因為他看過李小龍的電影,所以,他們對中國的印象就是李小龍。但是很遺憾,我們這樣的産品太少。美國人把花木蘭拍了一個動畫片,人家還不知道花木蘭是中國的故事。

  徐沛東(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黨組書記):當前原創上不去的主要問題在於機制,現在所謂的影視、舞臺大製作,給編劇留的空間太少、太可憐了,詞作家也特別可憐。他首先要請求作曲的,因為歌詞是依附藝術;他還要找人唱,找人播出。人們聽到的只是最後的歌唱,創作的環節是很少有人知道。要唱響時代的強音,就必須抓好原創!

  陳建國(全國政協委員、中外名人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文化産業本身要打造文化精品力作,這是文化産品“走出去”的基礎。中國有太多歷史的積澱、太多文化的精粹,是全世界文化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這是打造文化精品力作的依託。同時,真正打造文化精品力作,在形式和內容上要昂揚、積極向上,有正確、高尚的人生觀、價值觀,以中國文化中的優秀、精粹為創作核心,同時要適應外國人的欣賞習慣。

熱詞:

  • 文化交流與傳播
  • 文化産品
  • 文化貿易
  • 文化版圖
  • 文化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