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專家稱中國灰霾污染嚴重 現行空氣質量標準滯後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01日 14:3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科技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上海2010年灰霾天數已佔全年的30%至50%。《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次徵求意見稿的最大調整是將PM2.5、臭氧(8小時濃度)納入常規空氣質量評價。這是我國首次制定PM2.5的國家環境質量標準。

  11月29日,又是一個灰濛濛的天氣。

  打開北京市環保局網站,在空氣質量日報中看到“11月28日12時—11月29日12時”空氣質量監測結果是:北京所有城區均為“良”,除東西、官園和植物園等少數城區的空氣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外,其他大部分城區是可吸入物顆粒(PM10)。

  但美國大使館網站在其英文網頁上公佈的監測結果卻大為不同。在11月29日淩晨1點—7點,美國駐華大使館空氣質量實時監測發現,空氣中PM2.5含量在45—52微克/立方米之間波動,空氣質量指數(AQI)是117—128,分級為“對敏感人群不健康”;到晚上23點,PM2.5含量增加到155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指數為205,分級為“非常不健康”。

  對此,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杜少中認為,這兩者沒有可比性。也就是説,中美採用了不同指標來量化評價空氣質量:北京用的是API(空氣污染指數),根據是PM10,美國大使館用的是AQI,根據PM2.5,兩者無法直接比較高低;美方數據是單一監測點,一小時數據,北京環保局數據是全市27個自動監測點,24小時的平均值。

  那麼該採用什麼指標來量化空氣質量更為準確?空氣質量的描述能否更簡明易懂?

  11月16日,環保部就《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向全社會第二次公開徵求意見,該意見稿的最大調整是將細顆粒物PM2.5納入常規空氣質量評價。也就是説,PM2.5的數值有望出現在環保部門發佈的每日空氣質量報告中,即使這個數值的發佈時間可能要到2016年。

  民間自測PM2.5

  只有空調車內空氣偶爾達到美國“優”標準

  在所謂“達標天”,天空依然灰濛濛的情況讓公眾感到疑惑和擔憂。就如環保部有關負責人説的,“環境空氣質量評價結果與公眾主觀感受不完全一致”。於是,環保NGO和不少市民自發拿起空氣檢測儀器,走上街頭,開始自測PM2.5,並通過網絡發佈民間PM2.5信息。

  王女士有一個正在上幼兒園的孩子,出於對孩子健康的擔憂,她成了環保組織達爾問自然求知社檢測中心的一名志願者。今年7月18日,她帶著檢測器,上了公交車,從位於南三環的家到位於北京東三環附近的工作單位,還檢測了10間辦公室。

  她一天自測的結果發現,上午空氣中的顆粒物普遍比下午少,有煙塵排放源的場所(如吸煙室、烤羊肉串攤)顆粒物明顯增多,而空調公交車比非空調公交車乾淨,地鐵比馬路上顆粒物少點但又比空調公交多。

  她在空氣質量記錄裏寫道:以上結果看出,只有空調車內的空氣偶爾達到美國人“優”的標準。多數時候,我們都生活在國標的健康空氣和美國的不健康空氣中。

  與王女士的自測比較接近的是,去年9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學家們發佈了一張全球空氣質量地圖,展示了長期來全球低於2.5微米的懸浮細顆粒(<PM2.5)分佈狀況。在這張2001—2006年間平均全球空氣污染形勢圖上,全球PM2.5最高地區在北非和我國的華北、華東、華中。世界衛生組織認為,PM2.5小于10是安全值,我國這些地區的PM2.5全部高於50,甚至接近80。

  官方説法

  PM2.5污染加劇標準滯後

  最近,公眾對PM2.5的關注日益提高,並對環保部門公佈API的準確性表示懷疑,為何公眾如此關注PM2.5?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唐孝炎説,目前我國是全球灰霾污染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而顆粒物中,即直徑小于或等於2.5微米的細顆粒物(<PM2.5)是影響灰霾的主要物種,與大氣能見度的關係最密切;PM2.5—PM10(即直徑在2.5微米到10微米之間的顆粒物),與灰霾的形成有關,但關聯性相對較小。

  “大氣環境形勢的變化,現有標準的局限性要求必須儘快修訂《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環保部科技標準司有關負責人説,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耗大幅攀升,機動車保有量急劇增加,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區域PM2.5和臭氧污染加重,灰霾現象頻繁發生,能見度降低,現行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已不能完全適應我國空氣質量管理的要求,需要儘快修訂。

  改變造成“背離感”的空氣質量標準

  這位負責人説,我國《環境空氣質量標準》自1982年制定並實施以來,先後進行過3次修訂,2010年底環保部等完成了《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徵求意見稿)。

  該負責人説,二次徵求意見稿將PM2.5放入強制性污染物監測範圍,有利於保護人體健康,消除或緩解公眾自我感觀與監測評價結果不完全一致的現象,也是解決灰霾等環境管理的需要。此次徵求意見稿將PM2.5的年均和24小時平均濃度限值分別定為0.035毫克/立方米和0.075毫克/立方米,與世界衛生組織的過渡期第1階段目標值相同。

  “在一些經濟較發達地區,PM2.5是造成‘背離之感’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正在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日報技術規定》頒布實施後,預計可在一定程度上縮小兩者間的差異。”該負責人説,AQI的修訂,包括評價因子增加了臭氧、一氧化碳和PM2.5,能更準確地反映我國當前的環境空氣質量狀況;完善空氣污染指數發佈方式,將日報週期修改為0點到24點,並規定實時發佈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PM2.5、一氧化碳和臭氧的小時濃度以及臭氧的8小時濃度。

  專家建議

  “藍天”定義標準與國際接軌

  曾被環保部聘為環境使者的李皓博士説,“目前,我最希望看到的是,環保局儘早修改對空氣質量的定級語言,定義藍天的標準要與國際接軌。”

  據悉,我國空氣污染標準把空氣污染指數範圍“0—50”定為“優”,“51—100”定為“良”,認為在兩級空氣中,人們“可正常活動”;但美國標準認為“0—50”是“良好”, “51—100”為“中等”。中國香港標準認為,在“51—100”時,“預料不會有急性的健康影響,但如果長時間在這空氣污染水平中,可能引致慢性不良影響”。

  我國把“101—150”定為“輕微污染”,“151—200”定為“輕度污染”,在這時,“易感人群症狀有輕度加劇,健康人群出現刺激症狀”;美國標準認為前者是“對敏感人群不健康”,後者是“不健康”。

  我國認定“201—250”為“中度污染”,這時“心臟病和肺病患者症狀顯著加劇,運動耐受力降低,健康人群中普遍出現症狀”。而美國標準則認為,“201—300”是“非常不健康”,高於300時,空氣就是“危險”了。

  PM2.5質量標準分區管理

  國家環境保護城市空氣顆粒物污染防治重點實驗室主任白志鵬教授建議,我國PM2.5質量標準應實行分區管理,劃分達標區和非達標區。在達標區要求污染源採用最佳可得控制技術,未達標區要求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達最低可達排放速率,還需關注農村地區的環境空氣質量。

  白志鵬認為污染來源的精細解析是採取有效控制措施的基礎,再有效控制污染來源。他建議,在東部地區,應加強對區域複合型污染聯防聯控,加大對機動車尾氣污染的監管和控制力度等;北方地區適度發展集中供熱,加大除塵力度,加強沙源地的生態建設,控制土壤風蝕起塵等;南方地區加強對硫酸鹽、硝酸鹽、二次有機物等二次顆粒物前體物的監測與防控;中西部地區強力推進傳統優勢産業高端化,發展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産業等。

  重點城市先試公佈PM2.5

  正如環保部所鼓勵的,有條件“地區可率先實施本標準”,柳州市副市長董旭輝説,柳州市已“自我加壓”,率先在廣西進行PM2.5的空氣質量檢測。

  柳州市環保局局長甘景林説,柳州市早在2003年就投入專項資金建設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系統,監測項目已由最初3個參數增加至現在的5個參數,監測點位也由4個點增加至現有的6個,覆蓋整個市區範圍。“開展PM2.5監測工作將大大提升我市環境空氣質量的監測能力,為環境決策提供更詳細的數據支撐。”

  民間環保組織建議,新標準實施過渡期內應進一步完善監測和評價方法標準,敦促灰霾光化學煙霧污染較為嚴重的地區提前實施,建議地方儘快編制、修訂相應的地方標準。

  他山之石

  美國PM2.5控制幾經週折

  美國在1971年首次制定顆粒物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並於1987年、1997年和2006年進行過3次修訂。

  1971年首次制定的顆粒物標準是以空中懸浮物(TSP)為基準空氣污染物;但研究發現,在低於TSP標準的地區,仍然有不好的健康效應,尤其與粒徑較小的顆粒物密切相關,1984年美國環保局建議採用顆粒物(PM10)代替TSP;1987年,美國實施顆粒物(PM10)環境空氣質量標準,規定了年平均和24小時平均濃度限值,分別為50微克/立方米和150微克/立方米;1997年美國環保局制定發佈顆粒物(PM2.5)環境空氣質量標準,規定了年平均和24小時平均濃度限值,分別為0.015毫克/立方米和0.065毫克/立方米,同時,PM10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不變。

  但當時很多美國環保組織認為實施PM2.5標準成本過高。直到2006年,美國環保局才收緊PM2.5的24小時平均濃度限值至0.035毫克/立方米,並廢除PM10的年平均濃度限值。

  美國現行顆粒物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為:對PM2.5規定了年平均和24小時平均濃度限值,分別為0.015毫克/立方米和0.035毫克/立方米;對PM10僅規定了24小時平均濃度限值,為0.15毫克/立方米。

熱詞:

  • 污染聯防
  • 灰霾
  • 排放速率
  • 土壤風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