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注重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22日 03: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這就要求我們在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高度重視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是構成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因素

  國際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綜合國力”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現的一個術語,美國的雷克萊因1975年出版的《世界實力評估》一書、日本經濟企劃廳1987年發表的《日本的綜合國力》報告,研究的都是綜合國力問題。其實早在20世紀30年代,毛澤東同志在《論持久戰》一文中比較分析中日兩國的國力時,考慮的已經是綜合性的“全部基本要素”,儘管沒有用“綜合國力”一詞。在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同志發展了毛澤東同志國力要素綜合論的思想,指出衡量一個國家的國力,要綜合地看,全面地看。而後,從十四大到十七大的歷次黨的代表大會的報告都強調,當今世界的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綜合國力競爭日益激烈。

  綜合國力既包括經濟、軍事等硬實力,也包括政治、文化等軟實力,其中文化是綜合國力的要素之一,而且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從江澤民同志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到胡錦濤同志提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所強調的都是這個問題。

  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一種精神的力量,直接關係一國的國際影響力、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地位。當今世界,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各國紛紛把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作為主要發展戰略,千方百計增強本國文化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力求在日益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贏得主動權。面對這種形勢,我們必須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著力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加強對外宣傳和文化交流,創新文化走出去模式,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增強我國文化産業國際競爭力,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文化作為一種産品和服務、一種物質的力量,也關係一國的國際影響力、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地位。作為綜合國力硬實力要素的經濟實力,包含著貿易實力,即商品和服務進出口總額以及佔世界市場的份額等。在文化産品和服務貿易國際市場迅速擴大的今天,一國文化産品和服務進出口的規模及其在國際市場所佔的份額,越來越成為貿易實力、經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著綜合國力的提高。我國文化貿易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從2001年到2010年,我國文化産品和服務出口規模分別增長了2.8倍和8.7倍,2010年我國核心文化産品進出口總額為143.9億美元,我國對外文化貿易的領域和渠道大為擴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我們要進一步發展文化貿易,擴大我國文化産品和服務的國際市場份額。同時,文化産品和服務承載著一個國家的文化理念、文化價值和文化追求,反映著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因此,推動我國更多的文化産品和服務走出去,還起著不斷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作用。

  文化通過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和其他國力要素來增強綜合國力

  經濟是綜合國力的基礎要素,而文化對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

  首先,文化通過為經濟提供人才、技術、創意、創新的支撐,促進經濟發展水平和質量的提高。在科技進步和知識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文化在經濟領域、經濟活動中的滲透無處不在。企業文化的塑造、文化人才的複雜勞動、技術創新的價值增值、産品的文化創意設計、品牌的文化構思、地方特色經濟與文化的結合等等,無不在使文化資源轉變為經濟資源,促進著經濟價值的倍增、經濟素質的提高和經濟競爭力的增強。

  其次,文化産業促進經濟發展及其結構優化。我國文化産業的發展是近十幾年的事情。2000年10月,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強調要推動文化産業發展,這是在黨中央文件中首次提出“文化産業”概念。2009年,中央把發展文化産業提升為國家戰略。據統計,2004年以來,我國文化産業發展一直快於整個經濟發展。我國文化産業法人單位增加值在2004年至2008年間年均增長23.3%,在2008年至2010年間年均增長24.2%,2010年突破萬億元大關,達到11052億元,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上升到2.75%。2011年3月通過的“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推動文化産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按照國際標準,産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達到5%以上謂之支柱性産業。目前,北京、上海、廣東、湖南、湖北、雲南等省市的文化産業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已超過5%,其中北京逾10%,但全國的這一比重僅為2.75%,距5%還有差距,相比于文化産業大國美國的27%、英國的11%差距更大。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加快發展文化産業、推動文化産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這不僅將有力促進文化産業實現跨越式發展,還將進一步促進整個經濟的發展和結構優化,增強我國整體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再次,文化消費在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也作為一種內需拉動經濟發展。隨著物質財富的增加和國民收入的提高,我國文化消費近年來呈現迅速增長態勢。根據有關部門測算,2010年我國文化消費總量在1萬億元左右,到“十二五”末將達到1.5萬億元。文化消費既是一種生活享受,也是一种經濟貢獻。擴大文化消費,充分發掘我國文化消費的能力和潛力,既可以讓人民享有越來越豐富的文化生活,又可以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帶動經濟結構優化、經濟效益提高。

  文化除了與經濟相互融合、相互促進,還與政治、社會、軍事、外交等國力要素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發揮增強綜合國力的作用。毛澤東同志指出的“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的“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的文化“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等等,講的都是文化與經濟、政治、社會、軍事等實力要素相結合,進而提高競爭力、戰鬥力的道理。

  文化通過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來增強綜合國力

  綜合國力的增強取決於發展,而只有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發展,才能使綜合國力中的硬實力和軟實力都得以增強。因此,必須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把文化繁榮發展作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重要內容,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基本要求。這既是推動科學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增強我國綜合國力的客觀需要。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若只有物質財富的豐富而無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就談不上是一個強大的國家、一個強盛的民族;一個國家若只是經濟強國、軍事強國而非文化強國,也談不上是一個真正的強國。正因為如此,鄧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初期就提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就是要著力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不斷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從來都是增強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共同文化的認同、主流價值觀的確立,從來都是聚合社會力量、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途徑。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要“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要使作為興國之魂、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精髓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充分發揮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作用,就必須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在全黨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範。具體來説,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

  增強綜合國力,需要綜合努力。我們要在不斷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進一步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充分發揮文化在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執筆:張伯裏)

熱詞:

  • 綜合國力
  • 科學發展觀
  • 文化産業
  • 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