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的新進展》白皮書 (全文)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16日 13: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北京11月16日電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6日發表《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的新進展》白皮書。全文如下:

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的新進展

(2011年11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目 錄

  前 言

  一、扶貧開發的政策和實施

  二、扶貧開發的成就

  三、專項扶貧

  四、行業扶貧

  五、社會扶貧

  六、國際合作

  結束語

  前 言

  貧困是世界各國和國際社會面臨的挑戰。促進發展,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理想。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發展基礎差、底子薄,不平衡現象突出。特別是農村貧困人口多,解決貧困問題的難度很大。中國的減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解決農村的貧困問題。

  中國政府始終將減緩貧困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目標和任務,堅持以人為本,努力使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政府開始有組織、有計劃、大規模地開展農村扶貧開發,先後制定實施《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2000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等減貧規劃,使扶貧減貧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中國的農村扶貧開發,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和公平正義,推動了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和進步。

  減貧是人類社會的共同事業,中國的扶貧開發是全球減貧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提前實現了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貧困人口減半目標,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2001年,中國政府發佈了《中國的農村扶貧開發》白皮書,介紹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的有關情況。這裡,就近十年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取得的進展再作一介紹。

  一、扶貧開發的政策和實施

  十年來,中國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在這一進程中,國家把扶貧開發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制定和實施有利於農村貧困地區發展的政策措施,把扶貧投入作為公共財政預算安排的優先領域,把貧困地區作為公共財政支持的重點區域,不斷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切實提高扶貧政策的執行力。

  農村政策。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多,貧困現象突出。實行有利於減貧的農村政策,對於消除農村貧困問題十分重要。十年來,國家實行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方略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與“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全面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使貧困地區和農村貧困人口普遍受益。國家相繼取消牧業稅、生豬屠宰稅和農林特産稅,特別是取消了在中國存在2600多年的農業稅,並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讓中國廣大農民徹底告別了繳納農業稅的歷史。全面實行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推進農村飲水、電力、道路、沼氣等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危房改造。推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使農民真正擁有林地承包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落實各項優惠政策,發展林下經濟和森林旅遊,增加農民收入。不斷加大強農惠農富農和扶貧開發的投入力度,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從2003年的2144.2億元人民幣增加到2010年的8579.7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長21.9%,公共財政覆蓋農村步伐明顯加快。國家的一些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率先在貧困地區實行。其中,免徵農業稅試點、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免書本費、免雜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對國家新安排的公益性基本建設項目減少或取消縣及縣以下配套,率先在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實行。一些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向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傾斜。中央財政在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制度安排上,對中西部地區給予較大支持。2010年,民政部門資助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4615.4萬人次,資助資金14億元人民幣,人均資助30.3元人民幣。

  區域政策。20世紀末,中國政府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國的西部地區,自然條件相對惡劣,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貧困人口比較集中。十多年來,西部大開發安排的水利、退耕還林、資源開發等項目,在同等條件下優先在貧困地區佈局;公路建設加快向貧困地區延伸,把貧困地區的縣城與國道、省道幹線連接起來;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儘量使用貧困地區的勞動力,增加貧困人口的現金收入。國家相繼出臺一系列區域發展政策,促進西藏和四川、雲南、甘肅、青海四省藏區以及新疆、廣西、重慶、寧夏、甘肅、內蒙古、雲南等地經濟社會發展,並把農村扶貧開發作為政策重點加以推進。

  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為貧困人口提供基本的社會保障,是穩定解決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的最基礎手段。2007年,國家決定在全國農村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將家庭年人均純收入低於規定標準的所有農村居民納入保障範圍,穩定、持久、有效地解決農村貧困人口溫飽問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縣級以上地方政府按照能夠維持當地農村居民全年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飯、穿衣、用水、用電等費用確定。截至2010年底,全國農村低保覆蓋2528.7萬戶、5214萬人;2010年全年共發放農村低保資金445億元人民幣,其中中央補助資金269億元人民幣;全國農村低保平均標準為117元人民幣/人、月,月人均補助水平為74元人民幣。國家對農村喪失勞動能力和生活沒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殘農民實行五保供養,即在吃、穿、住、醫、葬等方面給予生活照顧和物質幫助。十年間,五保供養逐步實現了由集體福利事業轉型為現代社會保障制度,所需資金由農民分攤轉由國家財政負擔。到2010年底,全國農村得到五保供養的人數為534萬戶、556.3萬人,基本實現“應保盡保”,全國各級財政共發放農村五保供養資金96.4億元人民幣。2009年,國家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到2011年7月已覆蓋全國60%的農村地區,共有493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納入試點,覆蓋率達到83%。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實行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籌資方式,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相結合的待遇支付方式,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按中央確定的基礎養老金給予全額補助,對東部地區給予50%的補助。2010年,中央財政對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補貼111億元人民幣,地方財政補助資金116億元人民幣。2004年,國家出臺了規範的最低工資制度,對保障以農民工為主體的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權益發揮了積極作用。

  提高扶貧政策執行力。政策實施成功與否,關鍵在於執行。中國政府把建立工作責任制、加強幹部隊伍和機構建設作為保障扶貧政策執行力的關鍵,採取有效措施保證扶貧政策的落實。按照“省負總責、縣抓落實、工作到村、扶貧到戶”的要求,實行扶貧開發工作責任到省、任務到省、資金到省、權力到省。把扶貧開發作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政府的中心任務,由縣負責把扶貧開發的政策措施落實到貧困村和貧困戶。實行扶貧工作黨政“一把手”負責制,把扶貧開發的效果作為考核這些地方政府主要負責人政績的重要依據。加強貧困地區幹部隊伍建設,將貧困地區縣級領導幹部和縣以上扶貧部門幹部的培訓納入各級黨政幹部培訓規劃,採取挂職鍛鍊、幹部交流等方式充實和加強貧困地區幹部隊伍。加強扶貧開發統計監測,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加強貧困地區基層組織建設,改進基層幹部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維護貧困地區社會穩定。充實和加強各級扶貧開發的工作機構,穩定人員,改善條件,提高素質,增強扶貧開發的組織領導和協調管理能力。國務院有關部門把扶貧開發作為一項重要工作,結合各自職能,認真貫徹落實扶貧政策。

  中國扶貧開發政策有以下特徵:

  ——堅持開髮式扶貧和社會保障相結合。引導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以市場為導向,調整經濟結構,開發當地資源,發展商品生産,提高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能力。注重綜合開發、全面發展,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注重可持續發展,加強資源保護和生態建設,控制人口過快增長。加快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建立健全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五保供養水平,不斷完善自然災害應急救助體系,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試點,為貧困人口提供基本生存保障。在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推進扶貧開發政策與農村低保制度銜接試點,努力使各項政策覆蓋所有貧困人口。

  ——堅持專項扶貧和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相結合。以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為工作對象,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為主要資源,以實現貧困人口基本生存和發展為目標,編制專項扶貧開發規劃,分年實施。充分發揮各行業部門職責,將貧困地區作為本部門本行業發展重點,積極促進貧困地區水利、交通、電力、國土資源、教育、衛生、科技、文化、人口和計劃生育等各項事業的發展。動員和組織社會各界,通過多種方式支持貧困地區開發建設。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定點扶貧,東西扶貧協作,軍隊和武警部隊支援,社會各界參與,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社會扶貧方式,推動貧困地區發展,增加貧困農民收入。

  ——堅持外部支持與自力更生相結合。通過專項扶貧資金、財政轉移支付、部門項目建設、社會各界捐助、引進利用外資等途徑,不斷加大對貧困地區的資金投入。不斷探索參與式整村推進、小額信貸、貧困村互助資金等多種扶貧模式。尊重貧困地區廣大幹部群眾在農村扶貧開發中的主體地位,廣泛調動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廣大幹部群眾自強不息,不等不靠,苦幹實幹,積極參與決策、投工投勞,依靠自身力量改變貧困落後面貌。

  二、扶貧開發的成就

  十年來,中國農村居民的生存和溫飽問題得到基本解決,貧困人口的生産生活條件明顯改善,貧困地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社會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生態惡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

  農村居民的生存和溫飽問題基本解決。國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和物價指數的變化,將全國農村扶貧標準從2000年的865元人民幣逐步提高到2010年的1274元人民幣。以此標準衡量的農村貧困人口數量,從2000年底的9422萬人減少到2010年底的2688萬人;農村貧困人口占農村人口的比重從2000年的10.2%下降到2010年的2.8%。

  貧困地區經濟全面發展。貧困地區産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特色優勢産業快速發展,縣域經濟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從2001年至2010年,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人均地區生産總值從2658元人民幣增加到11170元人民幣,年均增長17%;人均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從123元人民幣增加到559元人民幣,年均增長18.3%。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1年的1276元人民幣,增加到2010年的3273元人民幣,年均增長11%(未扣除物價因素)。上述數據的增幅,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貧困地區生産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國家不斷加大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全面改善這些地方的生産生活條件。從2002年至2010年,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新增基本農田5245.6萬畝,新建及改擴建公路里程95.2萬公里,新增教育衛生用房3506.1萬平方米,解決了5675.7萬人、4999.3萬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到2010年底,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村飲用自來水、深水井農戶達到60.9%,自然村通公路比例為88.1%、通電比例為98%、通電話比例為92.9%,農戶人均住房面積24.9平方米,農戶使用旱廁和水衝式廁所比重達88.4%。貧困地區農村面貌發生明顯變化。

  貧困地區社會事業不斷進步。農村義務教育得到加強,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到2010年底,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7至15歲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7.7%,接近全國平均水平;青壯年文盲率為7%,比2002年下降5.4個百分點,青壯年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現全覆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加強,到2010年底,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參加新農合的農戶比例達到93.3%,有病能及時就醫的比重達到91.4%,鄉鄉建有衛生院,絕大多數行政村設有衛生室。貧困地區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繼續得到加強。

  貧困地區生態惡化趨勢初步得到遏制。從2002年至2010年,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實施退耕還林還草14923.5萬畝,新增經濟林22643.4萬畝。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飲用水水源受污染的農戶比例從2002年的15.5%下降到2010年的5.1%,獲取燃料困難的農戶比例從45%下降到31.4%。

熱詞:

  • 扶貧開發工作
  • 富農政策
  • 農村貧困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