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天宮一號倒飛“待吻”神八飛船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31日 09: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山東商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10月30日19時34分,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精確控制下,天宮一號偏航180度,建立倒飛姿態,這標誌著天宮一號已為實施首次空間交會對接做好了準備。

  據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主任陳宏敏介紹,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自9月29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後,在地面指令引導下,先後完成了多次軌道控制和平臺在軌測試工作,于10月30日進入距地面高度約343公里的近圓形交會對接軌道。截至30日19時30分,天宮一號已在軌運行30天22小時。根據各項遙測數據監視判斷,天宮一號飛行正常、姿態穩定、能源平衡,各項試驗進展順利,具備執行首次交會對接的條件。

  據了解,實施空間交會對接任務,需要對兩個航天器實施協同控制,軌道機動次數多,測控精度要求高,每次變軌控制環環相扣、密切相關,對測控系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此外,由於近期空間天氣活動變化劇烈,對航天器中長期定軌預報工作影響較大,對科研人員確定神舟八號發射窗口帶來了很大挑戰。目前,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正在認真收集分析空間天氣監測數據、研究制定應對措施,在對天宮一號實施精確軌道預報和控制的同時,抓緊計算神舟八號發射的精確窗口時間。

  新華社北京10月30日電

  飛船每次發射

  絕非簡單重復 多項技術已更新

  據新華社酒泉10月30日電 “飛船的每次發射,看似一樣,但絕不是簡單重復”。北京特種工程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孫雅度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為了確保神八發射成功,發射場對諸多技術和設備進行了更新升級。

  作為發射場系統的總體設計單位,北京特種工程設計研究院在天宮一號順利發射後立即開展了對發射場設備和技術的更新工作。孫雅度表示,新的設備和技術使得航天發射的可靠性大大增強,同時發射的準備時間也大大縮短。

  “這次任務中的天地話音系統是新研製的設備,比神七更進了一步。”孫雅度説,由於採用光纖傳輸取代了以前使用的無線傳輸,從而避免了多徑效應干擾,使得待發段的語音和畫面質量更加清晰。

  發射場系統還新建了加注扣罩廠房,優化了船箭聯合體的測試流程,使得整流罩扣罩程序由兩次扣罩簡化為一次扣罩,不僅縮短了發射準備的時間,還提升了安全性。

  作為一項基礎工程,發射場系統還進行了信息化升級,對地面設施設備加強了在線監測工作。“檢測參數比以前多了20%,獲得信息更豐富了,從而對設施設備狀態的判斷也更加準確。”孫雅度説。

  “太空競賽不會再有”

  中國空間站將向全世界開放

  神舟八號飛船即將起航、中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即將拉開序幕之際,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30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對這次任務的意義、中國未來空間站的建設及載人航天工程的發展進行了全面解讀。據新華社電

  交會和對接是最大難點

  記者:這次交會對接任務的難點在哪?

  周建平:交會和對接是最大難點。首先,為了使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處於同一個軌道面,火箭發射入軌的精度要求比過去提高了三到五倍。第二,交會過程對測量、控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僅要保證“看得見、找得到”的精度,還要充分利用航天器軌道特點尋找能量消耗最少、最優化的控制算法。第三,兩個航天器靠近後能不能“接得上”,從接觸、捕獲、緩衝到最終對接上,對接機構是難點。實際上,到這一步,神舟八號的使命才完成了一半,之後的組合體控制、飛船分離和返回同樣不容易。

  中國空間站將向全世界開放

  記者:您能描繪一下中國未來的空間站嗎?

  周建平:未來空間站由三個艙段組成,重量大概在60噸量級,加上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將達到80多噸。這個規模能夠滿足我國空間科學研究的急需。當然,我們的設計留有擴展餘地,將來可以根據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增加艙段。

  記者:在各國加大航天投入的情況下,太空競賽會不會再次上演?

  周建平:我想,當年美蘇的太空競賽不會再次發生,但世界各國在不同領域的競爭一直存在。本著和平利用太空的目標、為人類文明發展去競爭是好事,但我們堅決反對某些利用太空作為威脅手段的企圖。

  記者:中國未來空間站會向其他國家開放嗎?

  周建平:我們會向全世界開放空間站。中國的空間站不僅將給中國的科學家提供空間科學研究場所,也會通過各種國際合作為其他國家科學家提供平臺。通過空間科學研究獲得的新知識應該是人類共同的財富,讓全世界都能受益。

  中國航天規模是適度的

  記者:國外曾有聲音質疑中國航天發展步子邁得太快,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周建平:我們這些年的發展的確很快,但這是相對於過去規模小、發展慢而言的。目前我國經濟規模居世界第二,如果把航天看成一個工業體系,與國家經濟同步發展也是正常的。更重要的是,我們在發展快的同時高度重視可靠、安全。雖然也有過失敗,但中國航天十幾年來的發射成功率在全球是比較領先的。

  記者:與其他航天大國相比,中國航天的規模和投入如何?

  周建平:近年來,美國NASA每年的預算大概在170億到180億美元,超過一半用於載人航天,俄羅斯不斷加大投入,歐洲和日本也保持了平穩發展的態勢。我國載人航天發展近20年來,花費約為350億元人民幣,不及美國一年的投入。中國航天目前的規模是適度的,並沒有超越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而是腳踏實地一步步按照科學規律辦事。

  螢火一號預計11月9日發射

  商報綜合消息 我國首枚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已于日前成功運達哈薩克斯坦境內的拜科努爾發射場,預計將於11月9日淩晨搭乘俄羅斯的“天頂”號運載火箭與“福布斯—土壤”探測器一起發射升空。

  楊利偉展望中國航天:

  天宮就像套房 空間站是別墅

  據新華社酒泉10月30日電 “空間站建成後,載人航天飛行會成為常態化工作。”中國第一位飛入太空的航天員、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30日説,中國航天員對未來空間站充滿期待。

  按照初步規劃,中國將在2020年左右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即建成載人空間站。

  包括楊利偉在內的中國首批航天員共14人,目前平均年齡為47歲。楊利偉説,由於飛行次數有限,航天員服役年齡有限,雖然所有航天員都具備執行飛行任務的能力,但他們當中的一部分人很可能沒有機會上天。而隨著空間實驗室、空間站陸續建成,載人航天飛行將越來越多,今後新一代航天員執行任務的機會會越來越多。

  航天事業的發展和航天器的逐步完善,讓楊利偉對空間站建設充滿信心。他説,設計中的中國空間站重量為60噸級,比天宮更加寬敞,可容納6人同時開展工作。“如果把我乘坐的神五返回艙比作一居室,費俊龍和聶海勝開展活動的神六返回艙和軌道艙是兩居室,天宮相當於套房,未來的空間站可能就相當於別墅了。”

  在提供更好的生活空間和工作平臺的同時,楊利偉認為,空間站的建成有可能讓載荷專家、工程師等非職業航天員加入飛行乘組,“太空遊客”乘坐神舟飛船訪問中國空間站的日子也將不再遙遠。

  中國總發射量穩居世界第二

  據新華社酒泉10月30日電 就在神舟八號在發射架上靜靜地等待升空之時,不遠處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總裝測試廠房內,另一型號衛星已經開始發射前的調試工作。

  2010年,中國完成了15枚火箭、20顆衛星的發射任務,總發射量僅次於俄羅斯,與美國並列世界第二。“今年我們要完成20箭、25星的發射,應該還是世界第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副總經理袁家軍説,這標誌著我國航天事業真正進入了高密度研製和發射階段。

  酒泉衛星中心今年除了發射天宮一號、神舟八號外,還將發射8顆衛星。

熱詞:

  • 天宮
  • 交會對接
  • 空間站